天天看點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作者:聲視Voisual

《青春變形記》和《爆炸》,應該是這段時間短視訊平台最火的電影了,随便翻一翻,就能看到這兩部電影的cut和最長五分鐘的劇情梗概。你可以選擇十分鐘看完兩部電影,也許也可以試試十分鐘看完這篇影評。當然,後者的十分鐘,要更漫長一些。

——聲視Voisual

主編:栗子

排版:佳雯

最近,關注了兩部女性題材的青春片。一部是皮克斯的動畫電影《青春變形記》,少見的不是公主為主角的女性題材迪士尼卡通片;另一部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R級獨立電影《爆炸》。

這兩部電影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但在我看來,卻十分值得放到一起去讨論。

在它們的對比之中,我想試圖去說明,我看到的中西方共同面對的迷茫,所有創作者都可能在面對的資本凝視,和被資本馴服的符号表達。

-電影表達背後的精神圍城-

《青春變形記》這部動畫電影,我是從一位編劇朋友的朋友圈裡關注到的。

“華人女導演的女性青春主題的動畫電影”,這一系列的疊buff标簽,加上一組萌萌的紅毛小熊貓動圖,一下就抓住我的注意力。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看完的感覺,一句即可概括:還不錯,但難逃俗套。

母女之間逐漸了解到互相認可,跟《勇敢傳說》有種莫名的類似。

小姑娘走出家庭固有困境到自我價值實作和認可,似乎在所有的海外華人題材裡都能找到。甚至,從視覺到人物設定(例如,竹林和虎媽),總讓我感到一種“刻闆印象”。

從《乒乓世家》《尚氣與十環傳奇》到《摘金奇緣》,這些看起來毫不相幹的表現華人的電影中,總能找到些什麼相關聯的地方。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圖為《尚氣與十環傳奇》

我不禁聯想:是不是海外華人的社會困境與他們在社會中所處地位一樣,沒有發生本質變化?

是以,擺脫嚴厲的父母,尋找自我價值認同,走向更加多元和社會性的社交圈(暗喻脫離唐人街和媽媽身邊?)這種話題就不停地重複再重複。(相比之下,《網絡迷蹤》因為徹底擺脫了華人标簽的束縛,倒是更有特點了。)

總之,華人題材讓我感覺跟華人在歐美的社會定位一樣,有些過于低調和總在自我檢討了。

對一部迪士尼投資的合家歡電影,要求太苛刻,也是有點過分。畢竟《青春變形記》隻是個照顧一大家子人看,不造成困擾的爆米花電影。

反過來再看《爆炸》。

這是一部R級片,從分級上就可以确定導演有資本放飛一下。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爆炸》的故事其實挺簡單:有一天,美國小鎮上某中學的一個班,學生突然開始莫名爆炸,沒有任何預兆,不論男女,也查不出原因。政府介入調查,最後也一無所得。

在這個大背景下,一個普通的女孩兒與追求她的普通男孩兒相愛了。

唯一戲劇化的就是男孩兒在故事進行到2/3的時候也炸了,女孩兒深受打擊,酗酒度日,最後在父母和死去男孩兒的母親幫助下重新開機信心,抱着積極心态走上人生未知的旅途。

但是,從主角的愛情或說情感訴求上,R級片《爆炸》卻要比合家歡的《青春變形記》更加傳統一些。

這是很有趣的。

《青春變形記》的女主追求放飛自我,解綁家庭束縛,最後找到家庭羁絆和自我價值實作之間的平衡。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青春變形記》截圖 (主角meimei肉眼可見的痛苦面具)

而《爆炸》在情感上反而是複古的:男女主都專一,在危難中心系彼此,永遠用陽光的一面去照亮對方。

抛掉台詞中偶爾的粗口和畫面上人體自爆的血霧,其實這片挺純的,連床戲都沒剪進去,兩人也演出了初戀的青澀。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這和《青春變形記》一對比,還真有些圍城的意思——華人想尋找西方人的灑脫和自由,西方人反過來在文藝複興。

我想,這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西方人在找回歸,而東方人在尋求更現代的方向。

而我們早已杵在後現代時代中了。

沒錯,我沒寫錯字,我們就是“杵在”這裡,而不是“處在”。

我們愣逼地杵在後現代時代中,這個去中心的時代,已經幾乎不可能出現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問題專家了,隻有關鍵意見領袖。

而這些KOL在各種利益集團的分化和把控下,已經開始混戰一團。是以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極化思想。

在這樣的時代,除了杵在哪裡,還能怎樣?我們不可能再得到凱魯亞克或者鮑勃迪倫式的輿論英雄。或者說每個人都在試圖做這樣的英雄。

而培養這樣的輿論英雄的,再由他們反哺出嚴肅的社會問題研究專家的社會土壤自然就難以存在,就算有估計也很難形成聲量。

我甚至都懷疑,現如今嚴肅的社會問題專家會不會像卡夫卡、梵高、菲利浦·迪克那樣,窮困潦倒,身後成名。

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到底得到的是什麼?

符号!

各種各樣的,來自于各個時代的符号。

-被凝視的表達和女性-

我在網際網路影視公司工作時反複被逼認知的:不要試圖教育觀衆,不要讓他們有認知門檻,要讓他們在1秒内知道你給的是什麼,給他們已經普遍認知的并重複。

如果被迫承認上述的大前提,那麼符号就是最好用的工具了。

從這個角度重新去看《青春變形記》,我都可以想到規劃這個人物形象時,主管揣測如何說服迪士尼的腦回路。

因為我也是經常要這麼思考:怎麼用最低的成本去說服我的資方?

大量的對标影片和示意圖檔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而如果對标的影片或者影片中的元素又是投資人熟悉的,那簡直完美。

是以想一下,一位第一次當導演的少數族裔女性導演面對迪士尼這樣一個老字号娛樂公司,她怎麼簡述自己的角色人設是最省力成功率最高的?

于是,我們就可以看到《青春變形記》女主有了一頭紅發,因為《勇敢傳說》女主也有一頭紅發。

一位紅發的女孩兒覺醒了自己潛在能力,變身成一隻熊貓。當她能夠自如控制自己的變身時,這隻熊貓也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一頭紅發。

沒錯,紅發!就像迪士尼投資的《勇敢傳說》那樣的紅發。

于是這個女孩擁有了凱爾特人一樣的熱情和冒險精神去挑戰自己的家庭權威——她的母親!最後在冒險的終點她救了也會變身成熊貓的母親,達成了母女的互相諒解。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圖為《勇敢傳說》

如果我是迪士尼的主管,我也會被說動,因為所有需要決策或者向上彙報的都是可以對标的:母女情、紅發、變身、救母親,這個導演甚至貼心地設計了母親和女兒都會變身,在《勇敢傳說》之上做了雙倍的更新!

甚至在劇本細節上還做了外祖母和母親這條關系線來做母女關系這個命題的雙重更新!不僅更新還更新得很聰明!

唯一可能提出異議的,大機率就是那個地表最強法務部。

必須提醒決策層,雖然熊貓是公共IP, 但畢竟夢工廠已經出品了《功夫熊貓》,還是系列呢!咱們沒必要在版權這個問題上與之發生沖突。

決策層可能會把這個問題丢回去。最後得到了解決方案:中國還有一種保護動物,小熊貓。

這時說不定還有收了好處或者利益相關的和事佬,出來敲邊鼓:啊對對對!小熊貓還有條可愛的大尾巴!可以像狗一樣搖,很讨喜的!

皮克斯的毛發技術部門這時候還可以出來背書,咱們家的CG毛發制作冠絕全球!保證毛絨絨的可愛到爆!秒功夫熊貓那個短毛效果三圈赤道周長。

我沒有證據,我仍需再強調,這隻是我的猜測。

但是從我所了解的決策來逆推,我還是能邏輯自洽。全當我是過了一把編劇瘾吧。

不過我還是得肯定一點。

《青春變形記》這部華人導演的作品,畢竟講了點華人的情感故事,也有屬于華人家庭孩子成長的個人體驗,做到了中國人的故事在主流西方電影裡被人看到。

運用了西方人的文化符号和對華人家庭的某種刻闆印象,這也是一個在西方話語體系下的華人女導演必須要承擔的,不得不說她所面對也是一種性别凝視。

其實刻闆印象、性别凝視這種問題,同樣也是《爆炸》在面對的。

雖然女主也極力通過染發、微壯的身材、夾帶粗口的語言塑造某種超然的新時代女性形象,但其實《暖暖内含光》《歪小子斯科特》裡的女主不也是這樣嗎?

這是不是也是另一種刻闆印象呢?

是不是影片制作者和觀衆默契地共同塑造了這樣一種刻闆印象呢?

然後進一步強化了現實世界中這類獨立新生代女性對自我形象的規劃呢?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在影視領域,資本用符号規劃了一個個文化産品,也反過來通過文化符号潛移默化地規劃現實中的人。

《爆炸》因為是低成本獨立制片,相對而言不用太擔心資本對内容的鉗制,雖然主角也有符号化的問題,但在情感上更加自如。

低成本也讓這部影片不會擔心分級過嚴而需要控制人體爆炸的血腥展現。

恰恰是這種血腥,搭配一些戛然而止或者突然展開的鏡頭,讓人時時刻刻在感受青春、愛情的甜美時有種擔憂感。這種擔憂感很好地傳達了對生命無常所生出的刺痛。

而在疫情之下,病毒又何嘗不是那個無法預測的“爆炸”呢?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豆瓣評分,《青春變形記》8.2,《爆炸》6.0。

在我這裡雖然說不上兩個評分要倒過來,但是我覺得兩部影片至少都應該在7分這個檔上。

盡管文章看似是從批評的角度出發,但我仍推薦這兩部電影。

《青春變形記》和《爆炸》都講了一種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确定性,隻不過一個是隐藏在家族曆史的必然,一個是完全不知道什麼來由的偶然。

這種不确定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很多女性朋友向我表達了對《青春變形記》的喜愛。按她們所說,劇情上并沒有給她們帶來什麼特别的驚喜,但是獲得非常好的情感體驗。對于一般觀衆來說,僅這一點也算“值回票價”了。

而我個人在其中更強烈的感受是,女性的表達還是太少了。我們仍需去探索更豐富的女性表達的作品。

有時候我會懷念過去的演員,他們沒有受到資本的馴化,是以還能看到阮玲玉、英格麗·褒曼、保羅·紐曼這樣的具有個體特點的明星。

而如今的明星一旦個性化,難免就走偏。

瑪格特·羅比在《猛禽小隊》出演的哈莉奎因就呈現了這樣問題,簡直就是個标本。為個性而個性,為獨立而獨立,但内在極為空洞。是以她作為配角在《自殺小隊》《新自殺小隊》都是沒問題的,一旦到了做主角的《猛禽小隊》就暴露問題。

最後,盡管有時我們感到無力,但仍希望所有的創作者不要甘于被資本标簽化、符号化。

就這樣!白了個白!

作 者

這兩部女性題材電影背後,難以逃出的精神圍城

茶壺道長

十年影視策劃

二十年影視邊緣從業者

三十年遊戲宅

愛家人,愛祖國,愛不完美的自己

“voice+visual”,記錄閃現的弧光時刻。

合作、投稿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