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顧清俞與馮曉琴的經曆,更明白人生不容易

中新文娛北京4月12日電(記者 上官雲)《心居》是最近的熱播劇之一。在收官之後,與之有關的讨論依然持續不斷。

這部劇從顧清俞和馮曉琴的姑嫂視角出發,通過兩個擁有不同的生活理念及價值觀念女性的買房經曆,展現種種悲喜交加的人生經曆。

看完顧清俞與馮曉琴的經曆,更明白人生不容易

《心居》劇照 劇組供圖

養老、教育、婚姻……很多當下的熱點話題,都能在《心居》中找到影子。有人覺得顧清俞才是人間清醒;也有人喜歡書中的家長裡短,覺得有煙火氣。

日前,該劇編劇、原著作者滕肖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提到,《心居》講的是人生不容易。但再怎麼不容易,很多人始終都在積極生活,懷着最美好的期待繼續走下去。

談到《心居》的開放式結局,她認為,人生本來就沒有那麼多大團圓結局。我們也許無法完全認同别人的生活方式,但可以抱有善念,學着了解。

顧清俞是人生赢家嗎?

《心居》刻畫了一幅生動的人物群像,顧清俞大概是其中比較耀眼的那一個。

她是一位别人眼中的精英人士:才貌雙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早早實作經濟獨立,不僅可以讓自己過得很舒服,還有餘力照顧家人。

然而,愛情卻是她心中的一個結。她的心底始終有“白月光”施源的位置。多年後重逢,即便施源一事無成,還欠了債,但顧清俞還是義無反顧地和他結婚了。

真正步入生活,這段感情卻不像顧清俞想象中那麼美好。她竭盡全力包容施源,卻忘記了曆經歲月滄桑,兩個人的三觀已有很大不同,心态也早已不同于當初。

兩個人沖突重重,隻能以離婚收場。滕肖瀾一針見血地說出問題所在:結婚時,顧清俞和施源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不管再怎麼努力,最終還是要分開。

他們的愛情讓人唏噓,但現實中,隻憑愛情可能過不了日子。有段話說得好,“誰跟誰湊一對,到底不能随心所欲,也是有章法的……差得太遠,就有些冒險了。”

在生活中逐漸成長

和顧清俞比起來,同在一個大家庭中的馮曉琴就顯得不太出衆。她總是在忙忙碌碌讨生活,性格也不是那麼招人喜歡。

看完顧清俞與馮曉琴的經曆,更明白人生不容易

電視劇《心居》劇照。

“馮曉琴确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一開始她有心機又努力,望子成龍、希望丈夫有出息。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一種野心。”滕肖瀾說。

但馮曉琴又有善良的一面。小說中,當養老院失火,她會奮不顧身去搶救阿婆的一本日記,因為對于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來說,它可能是唯一找回記憶的方法。

對于前期看重物質的馮曉琴來說,願意從火場中找出阿婆的筆記本,這本身就是一種升華:經曆了生活的磨難,她已經懂得了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有多麼重要。

另外,從成為家庭主婦到開辦養老院,馮曉琴其實也獲得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她跳出了生活的舒适圈,眼界和格局逐漸開闊,學會了解别人,路也越走越寬。

她一直在慢慢進步。滕肖瀾說,《心居》中的每個人都不完美,不管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還是與内心的和解,我們都需要逐漸成長。她希望,《心居》能寫出這種成長。

抱有了解之心

與一些故事不同,《心居》的結局是開放式的,臨近尾聲,顧家上下依然有觀衆所熟悉的家庭宴會場景,隻是不再圓滿。

比如,一些人際關系的裂縫仍舊存在。顧清俞和馮曉琴之間雖然少了很多猜忌,甚至有些惺惺相惜,但依然是兩條平行線。

對此,滕肖瀾給出了一種解釋,《心居》寫的是群像,但也有相對主要的人物,顧清俞和馮曉琴就是兩條線,也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物。

“我希望她們之間有一個映照,展現對生活的不同認知。”她認為,人生本就沒有那麼多大團圓結局,人們在相處中小心翼翼地掌握分寸,過好自己的日子,也不損害别人的利益。

看完顧清俞與馮曉琴的經曆,更明白人生不容易

小說《心居》書封。出版社供圖

滕肖瀾說,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許無法完全認同别人的生活方式,但可以抱有善念,學着了解。

“人生不容易”

作為家庭劇,《心居》更多将目光集中在各式各樣的人物本身,小人物亦是主人公。

“人生中可能充滿了各種問題,人與人之間也總會有沖突,就看怎麼去面對。”滕肖瀾表示。

她認為,《心居》講的是人生不容易,但再怎麼不容易,很多人始終都在積極生活,懷着最美好的期待繼續走下去。

正如馮曉琴所說,日子是一團面粉,你把它捏成什麼樣,它就過成什麼樣。(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