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

在疫情防控的環境下,人們易出現情緒問題。與成人相比,兒童生理和心理都在發育的關鍵時期,對環境變化的适應能力更弱,是以父母不僅要做好兒童的身體防護,更要注意兒童的心理防護。是什麼原因導緻兒童在疫情期間出現心理問題呢?遇到兒童心理問題又要如何解決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專家給家長們幾點建議。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

專家介紹,兒童對疫情會産生好奇心理,如為什麼要戴口罩和隔離,同時,對病毒、生病等問題會存在緊張和焦慮情緒。媒體的大量報道也會進一步加劇兒童的焦慮不安。即便嬰幼兒不太懂發生的事情,但往往在疫情期間父母會産生情緒起伏,也許家長不自知,但嬰幼兒能足夠敏銳地察覺到家庭的緊張或焦慮的氣氛,進而産生情緒問題。

對于已入學的兒童來說,因疫情緣故生活節奏被打亂。戴口罩、查核酸、不能入學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等因素都會引起兒童的不适應,會産生很多問題,比如 “什麼時候能夠去上學” “什麼時候才能出去玩”等。同時,由于超長假期、線上授課,家長不僅需要照顧兒童的日常生活,還需要安排學習任務。家長擔心兒童學習受影響,容易因學業輔導和兒童産生沖突和沖突。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群體,平時因上學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并不長,但因疫情原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大大增加。如果親子溝通的管道不暢,就會因為學習、日常生活,甚至是看電視、玩遊戲時間長短而産生沖突。如果雙方言語不當,不能換位思考,則會導緻沖突進一步惡化,引發親子之間激烈的争吵。

建議父母從四個方面

做好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防護

家長要保持情緒穩定

父母要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面對疫情,不要過度焦慮及緊張,注意營造安全、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要了解和控制自己,對于政府采取的各種防疫措施要正面了解和理性應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負面情緒。

在疫情時期,鄰裡之間應互相關照,互幫互助。

可以和孩子講講正面的故事,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感。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

正面、形象地解釋疫情

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選擇合适的方式,簡單清晰地告知病毒和疫情的相關資訊。對于嬰幼兒,家長可以用形象趣味的方式,比如說把病毒比喻成“攻擊人類的壞蛋”,把疫苗比喻成“衛兵”來解釋病毒和疫情。

家長也可以借助網上釋出的一些繪本和孩子一起學習防範病毒、疾病的相關知識,利用有趣的漫畫講解人體如何跟病毒“戰鬥”,讓其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對健康的危害等,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興趣。

家長應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學會自我保護,讓他們能簡單清晰地正确認識疫情,減輕其恐慌、焦慮等情緒。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

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

與孩子一起制訂家庭作息時間表,通過規律的生活放松全家人的心情。時間表包括:兒童學習的時間、充足睡眠的時間、娛樂及居家運動的時間。安排不要太細,給兒童自由、自主的時間。

給孩子提供盡可能豐富多彩的家庭娛樂活動。家長可以主動邀請孩子一起做遊戲、參與家務勞動、共同打理家庭,進而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和動手能力。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每日願望清單,比如一些親子小遊戲:做手工、畫畫、做美食、養植物等。按照孩子喜好程度排出優先級,逐項實作,與孩子一同享受當下的生活,讓生活更精彩。

家長應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電子産品。當孩子使用電子産品時,不能強行剝奪,也不應放任,重在“适度”。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

多陪伴、多溝通

平時許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缺乏與孩子的互動交流,家長應與孩子平等對話。尊重孩子獨立和獨處的需求,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少一些管教,多一些商量和鼓勵。多聽聽孩子的唠叨,不急于對孩子的想法給予評論和矯正,即使兒童有一些不恰當或不正确的想法,也可以之後慢慢去引導,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對于有輕微行為問題表現的孩子,不要忽略也不要過度關心,幫助其釋放多餘的精力,學會控制情緒。不讓疫情話題過度出現在生活中,多關注一些其他開心的話題,但要及時回應孩子的疑慮,包括疫情、疾病等問題,根據孩童的年齡及了解能力作出适宜的回答。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

來源:根據健康南京、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等綜合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