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上個月,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被罵上了熱搜。網友們關于“值與不值”展開了激烈争論。

實際上,這家店值與不值倒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它可能預示着在“Omakase(廚師發辦)風潮”中,又會出現一波盲目跟風的中餐廚師們。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日本料理在中國的風靡,是從上世紀90年代的回轉壽司開始的。牛肉飯、拉面、燒肉、居酒屋、壽喜燒、懷石料理……無論它原本在日本是平民還是進階,在引入中國後都變成一時寵兒。

而Omakase就是最新的寵兒,在日語中,這個詞(おまかせ)的意思是“拜托”。也就引申為了“交給大廚全權決定上什麼菜”的餐飲形式。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與大廚近距離接觸也是Omakase的特點之一

日餐的Omakase已經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了,這也饞壞了很多餐飲同行,一時間各種形式的Omakase都出現了。其中,要數把中餐的内容硬裝進日餐的模子,由此誕生的“中餐日作”餐廳最為離譜。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這些店中有一大批不夠厲害的大廚,便拍腦袋一想:“中餐和日餐的差別不就是合餐和分餐嘛!”于是就選擇把原本裝大盤的菜,改用幾個好看的盤子來裝,呈現出所謂的“進階感”。

必須要說,中國人的合餐制确實在全球美食文化中是較為獨特的。不僅是日餐,歐美的飲食習慣也是分餐制的,這就讓很多文化不自信的人覺得“分餐才是進階、進步”。

實際上,中國人在最早的時候,是很崇尚分餐制的。遠在周代,《周禮》、《春秋公羊傳》等就對貴族各種詳細的規章制度進行了制定。其中關于用膳,就要求貴族一定要“鐘鳴鼎食”。不同身份用的器具數量不同,還要聽着音樂吃飯。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古代盛放食物的漆鼎

天子九鼎、王七鼎、諸侯五鼎、大夫三鼎,甚至連跪坐的席子都有要求,天子要鋪五重,諸侯三重,大夫二重。那自然而然的,人們不可能合餐,肯定是分餐的。

此後一直到隋唐之前,中國人都保持着分餐的習慣。用的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看到的那種矮矮的幾案。而在民族大融合中,由遊牧民族帶來的各種“椅子”,也讓中國人從習慣跪着變成了坐着。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韓熙載夜宴圖

于是隋唐時出現了分餐和合餐的共存的情況,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就反應了這種共存。“公筷母勺”也在此時誕生,以直的筷子代表男性,彎的勺子代表女性。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直到北宋,随着冶金技術的進步,作為中餐廚具靈魂的“鐵鍋”出現了。充滿镬氣的“炒”,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美食,而炒菜的菜式有很多沒辦法分裝,又需要趁熱吃,合餐就比分餐合理多了。

同時,北宋百姓衣食富足,民間宴飲文化繁榮。而百姓間沒有貴族的等級之别,合餐也顯得熱鬧,民間自然更流行合餐。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你家有沒有這種勸酒的白席人?

《東京夢華錄》中甚至記載了當時還有“白席人”,也就是專門負責下請書、安排座次、勸酒勸菜的人。這種文化現在仍然河南、山東等部分地區有留存。

至此合餐制正式取代分餐制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流,并從民間影響了上層階級。不過上層階級也一直保持了部分分餐制的傳統,直到滿清政府被推翻後,分餐制才在中國小到忽略不計。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有趣的是,歐洲則反過來走了一遍。歐洲最初受中亞文化影響,普遍選擇合餐制。一直到歐洲文藝複興末期,同樣為了展現貴族的“特殊”,貴族首先開始分餐制,并使用各種高檔餐具。這幾乎和周代的中國一模一樣。

同時,歐洲經曆過恐怖的“黑死病”,分餐制有助于阻止疫病的傳播。加上對貴族生活的崇拜,于是歐洲的民間也逐漸開始接受分餐制。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典型的日式餐飲

而日本,遣唐使學了分餐制回去後,這種帶着等級色彩的飲食制度很符合古代日本的國情。而餐飲中多海鮮、禁食畜類、缺少鐵資源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日本最終沒有選擇合餐制,堅持了分餐制。

是以分餐還是合餐,隻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按照自己的民情與曆史做出的選擇,各有利弊,并沒有高低之分。疫情開始時,為了減少傳染,國家提倡分餐制,這是合理的。而把分餐制作為進階的代表,這純屬一條“歪路”。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明前至味,很多人卻下不去筷

點選看重要的旬物之一——河豚

除了分餐,日餐Omakase或懷石料理中,都有一個重要概念——旬物。所謂旬物,即“一旬之物”,強調對應季食材的“嘗鮮”。

由于日本多山又四面環海的特殊地形,導緻氣候變化快。很多食材有時用“應季”不足以形容,可能隻存在十天左右,也就是“一旬”。日本人對剛上市的旬物,也即“初物”,有一句話:“食初物,延壽75日。”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面前是山,背後是海,天氣一天變幾次

不難發現,這和中國人追求的“不時不食”是一樣的,而且中國人也會吃“頭茬”食物。并更進一步,不同的節日、節氣,中國人都會吃相應的食物。《黃帝内經》裡寫道:“司歲備物。”在中國人的養生觀中,順應天時,不吃反季節食物,對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春天“咬春”,夏天“食新麥”,秋天“啃秋”,冬天“補冬”,中國人一年四季都講究以時令食材來養身解饞。以春梨(點選回顧)、青團(點選回顧)、立夏飯(點選回顧)、秋瓜等為代表的美食,不僅有象征意義,也是為了在對應季節嘗嘗鮮。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曲水流觞

圖檔來源: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至于“儀式感”,那中餐更不缺了。無論是鐘鳴鼎食還是曲水流觞,都把儀式感拉滿了。用刀雕個胡蘿蔔龍、西瓜花的技術也是獨一份的。最不濟的,也會拿點幹冰做個仙霧彌漫的氣氛。

就連食物本身,也要盡可能做得美。一塊炖肉,片成極薄且不斷的長片,做成一份寶塔肉;江蘇人做的蘇式點心,浙江人做的糕點,山西人做的花馍,原材料是再簡單不過的米面,造型卻美如落入花海。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大千雞

再進一步深究,全權交給主廚操辦的模式,其實和中餐中的“私房菜”概念是很像的。而私房菜的前身是官府菜,這在中國飲食中是有悠久曆史的,比如著名的孔府菜、譚家菜、大風菜(點選回顧)等。

其實,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一直有各種“廚師發辦”。隻是中國人更在乎味道,是以沒有把這一形式單獨拿出來放大。比如各種古典小說中常會有英雄到酒館,讓小二“涼的熱的随便來點”;參加宴會時,點菜全由請客者決定;各種被當地人當作“食堂”的老蒼蠅館子,往往老闆也是随便根據當日采購到的食材來做菜……這其實都是中餐的廚師發辦。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北京烤鴨就是用心的中餐之一

于是乎,分餐、旬物(不時不食)、儀式感、廚師發辦,這些中餐都不缺,隻是沒有整合在一起。是以一份好的中餐,與是否“日作”其實是沒有關系的。用心對待端出的每一道菜才是關鍵。

蘇轼曾寫下一篇《東坡羹頌并引》,詳細記載了自創的東坡羹做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荠,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連可能犯的錯誤都有記錄,不是耐心地反複嘗試,又怎麼會有如此詳細的記錄。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中餐的核心一直都是“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精益求精态度。不管是展現極緻刀工思如發絲的文思豆腐中國人吃豆腐的最高境界!,還是對火候精細把控至秒的啫啫煲排骨這樣燒,滑嫩鮮香“啫啫”叫!,都是好中餐的代表。

中國米其林星星最多的新榮記,堅持用最新鮮的食材,從服務到菜品不滿意全可退;惠食佳、廣州酒家、中國大酒店等一衆廣州老牌飯店,花費精力與時間去複活“老口味”,做複古菜;止觀小館,用有“粗犷”之名的東北菜,摘得衆人口中“用外國人标準評價中餐”的米其林……這些,也都是好中餐的代表。

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都是咱們玩剩下的

當中餐的核心真的做好了,無論它外表套着中餐、日餐還是西餐的殼,都是一份好中餐。

參考資料:

1.朱德熠.分餐制文化的曆史溯源及其現實意義

2.周明珠等.推行國民分餐制的曆史淵源與現實考量

3.姜曉莉.西方分餐制和AA制的個人主義文化淵源及與東方相關集體主義飲食文化的對比

4.張振铎.從分餐到合食——以餐具和禮儀為核心的考察

5.這知識好冷.為什麼很多國家沿用了分餐制,而中國改成了合餐制?

6.碗丸,中午十三點.《别說你會吃日料》

文|芋頭

圖|鐘珩

部分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