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城:一部優秀紀錄片的藝術表達

讀城:一部優秀紀錄片的藝術表達

莫 驕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一級導演)

讀城:一部優秀紀錄片的藝術表達

内容摘要:《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是一部由長沙地方志編纂室策劃出品的記錄長沙、挖掘長沙,了解長沙、解讀長沙的人文曆史類紀錄片,以湖湘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古今長沙演化實證為血脈,以及與長沙古城關聯密切的代表人物為“魂”貫穿始終的叙事主題,以宋代理學的發源和發展為轉折點,清晰地凸顯了湖湘文化在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後的天壤之别,視野開闊、厚重紮實、形象生動,在藝術表達上遵從地方志體例的規範要求,在知識資訊傳遞上格外嚴謹,是史學與影視的完美跨界與融合,具有很好的可視性與感染力,對增強觀衆的愛國愛家鄉情懷,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史料價值。

關鍵詞:史志挖掘,影視融合,人文曆史,文化自信

一、主題結構與藝術呈現

這是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熊熊燃燒的爐火與窯工操作特寫。(特技疊化)

各式古樸、特征明顯的燒制陶瓷産品。

餘晖下湘江東岸的古鎮。

醒目的“銅官窯”木制牌匾。

各種艱辛而又連貫的陶瓷制作工藝過程。

浩瀚大海中航行的木帆船。

驚濤駭浪中行進,沉船。

沉入海底的多種陶瓷産品。

渾厚的旁白緩緩引入:“這是一個千年窯火不斷,開世界釉下彩先河的地方,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火湘浦口,煙濁洞庭雲。唐代詩人李群玉的《石潴》描繪了當年銅官窯柴火燒瓷,焰熾沖天的場面。”

作為人文曆史類紀錄片《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裡面這樣一段點睛之筆,形象生動地描述了1300多年前隋末唐初,世界陶瓷發源地之一,長沙銅官窯一段盛世煙火,陶瓷産業興旺,海上絲綢之路拓展的往事,旁白解說詞縱橫捭阖,既富有文采,又展現哲理的深度,知識資訊傳遞的尺寸揑拿又很準确,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娓娓道來,經過特技處理的窯工動作特寫鏡頭與典型化的實景巧妙結合,整個段落聲畫結合得水乳交融,具有很好的藝術感染力和沖擊力。如果仔細觀看品評,這樣有亮點的段落在這部紀錄片中俯拾即是,似顆顆珍珠串聯,構築起了這樣一部視野開闊、厚重紮實、形象生動,具有很好的可視性與感染力的人文曆史類紀錄片。

綜觀當下各種媒體上出現的形式多樣,日益豐盈的電視紀錄片(或欄目)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市場化競争日趨激烈,而觀衆整體文化知識水準在不斷提高,觀衆的興趣愛好和對影視欣賞度的多元化的呈現,題材選取和制片精度受各種主客觀原因和條件的制約,收視率與創作受到了雙重的影響,某些創作手法也進入了瓶頸期,這期間人文曆史類紀錄片是屬于拍攝制作難度比較大、藝術手法創新比較難的一類,這類紀錄片的制作除了要求主創人員對所表達的主題有比較全面紮實的知識儲備積累,前期要有很好的案頭功課與深入采訪,還要求主創人員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素材要有居高臨下而又貼近現實生活,接地氣而又會講故事的姿态,站位高、延伸遠,主創人員頭腦清醒,有比較自如的駕馭、消化、取舍功夫,當然娴熟的運用影視藝術與新媒體手段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這部由長沙地方志編纂室策劃出品的《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紀錄片恰恰又不同于一般由地方宣傳部門或媒體推出的片子,它還必須有比較鮮明的地方志烙印,正如紀錄片開篇長沙市方志辦主任王習加博士開宗明義講的那樣:“地方志是一方之信史,是地方文化的魂和根。”它是一個地方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産物、史迹與人文現象總的描述,它具有與時俱進、科學準确、權威可靠、深入紮實又不斷補充修訂的屬性,這就為創作這樣一部紀錄片無形中增添了另一個砝碼,主創人員除了首先考慮紀錄片“題材挖掘、知識疏理、叙事特色、故事講述”等要素外,藝術表達上還得遵從地方志某些體例規範要求,在知識資訊的傳遞上格外嚴謹,經得各層專家與時間的檢驗,這對剛接手這樣一部較為特殊的紀錄片的編導來說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好在年輕的撰稿、編導迎難而上,在方志辦全方位的排程配合下,很快就能融入到創作中去。

全片的定位是“總述”,顧明思義就是《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的概述,如同方志書籍一般,在章節前寫個總述,這不僅嚴格遵守了方志的體例,而且起到了綱舉目張邏輯清晰的效應。這種手法在過往的曆史紀錄片中幾乎沒有,以往紀錄片一般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也就是編年體的方式一集一集延續下來,圍繞一個曆史主題進行講述,這種創新對于編導來說是一種挑戰,尤其是曆史事件的甄選上,文字表達詳略得當與否問題上,既不能漫無邊際展開,又需要精準簡練聚焦,此片考驗的不僅僅是編導的文字功夫,更是對曆史問題的審辨眼光與分析能力,這需要對影視與曆史兩大專業的跨界了解并有機融合,而此片做到了這一次精準而和諧的跨界結合。

看得出來,編導在前期籌劃階段就有深入的思考和大量卓有成效的考究,閱讀了不同版本的《長沙地方志》以及相關的各類材料,包括市場上走俏的《點墨長沙》《長沙史話》等通俗易懂的書籍,走訪了長沙方志業務領域上司和專業人員,以及一批目前活躍在學術界的人文曆史專家教授,在反複思考、拿捏、打磨的基礎上,确立了以長沙為基點,以湖湘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古今長沙演化實證為血脈,以及與長沙古城關聯密切的代表人物為“魂”貫穿始終的叙事主題,以宋代理學的發源和發展為轉折點,清晰地凸顯了湖湘文化在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後的天壤之别。從宋代以前憂國憂民的楚人情懷到宋代以後經世緻用的務實精神,通過“誰謂潇湘 茲為洙泗”這一段專家的采訪解說,讓觀衆猶如撥雲見日,一目了然,幡然醒悟,獲得了極度豐富的精神營養,潛移默化中增強了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故土家園人文風情的情懷,不斷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從成片的布局結構與段落字幕提示來看,已經清楚地顯示了編導這種創作初心笃定下的藝術把控能力,以及對長沙曆史的刻苦鑽研。

本片從長沙地名由來起步,沿着“考古探秘,瀚海拾珠”入手,編織出“商周古邑,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一漢文化城出土文物震驚世界一西漢文化王陵,靓麗的國際文化名片一銅官古窯,千年前的世界工廠一三國吳簡,中國第五次考古大發現一屈子懷沙,鑄就心憂天下的城市特質一賈傅絕倫,長沙有幸留才子一醫聖在長沙,著衆方之祖澤被後世一馬楚王朝,鶴立群雄一誰為潇湘,茲為洙泗”的叙事線路展開藝術創作,這樣的的字幕提示加上充盈其間的鮮活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出編導從“長沙”地名溯源開片,布局結構上依時間序列編排組織事與人素材的功夫,以及了解遵從方志體例的悟性,給閱聽人以鮮明的印象。

因而可知,編導對中國通史有過深入的研究,在這個大曆史背景的支撐下進而捋清了一個地方的曆史,進而完成了史學與影視的完美跨界。目前影視界部分影視作品往往存在史實出現錯誤遭到史學界批評的現象,而《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避免了這樣的弊端。史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編導在構思腳本之後甄選曆史故事的同時,要翻閱大量堆積如山的史料;更為嚴格的是,編導要帶着正确的曆史觀去撰寫腳本,不能出現曆史虛無主義或者對曆史事件了解的偏差,否則就贻笑大方了。筆者在長沙工作期間也曾經參加過長沙方志的學術讨論會,圍繞一個問題的反複考證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工作,還包括田野調查、專家考察等科學的求證工作。例如說,甯鄉黃材盆地炭河裡地區的出土青銅器,這些重型青銅器到底是由來自中原地區的商朝貴族攜帶還是本土發掘?至今未找到确切的考證依據。故,筆者在腳本中寫出了兩種專家的推測,給觀衆留下了思索的空間,同時也達到了紀錄片所需的效果,引起人們探索自然探索曆史的好奇心,甚至對當地文旅起到了促進作用。那麼,這樣一來恰恰契合了我們打造這欄精品電視節目的初心。

主題、布局結構隻是紀錄片的骨架橫梁,要對位融入豐富多彩,故事性強,畫面張力節奏恰到好處,引人入勝的内容才是一部紀錄片成敗的根基和關鍵。

通現全片,編導獨具匠心,在開篇就以一組紀實感很強的“荒草、莽野、原生态河灘、植物、先人勞作模型、星宿圖……”的鏡頭,輔之以低沉渾厚的解說緩緩引入遠古有關“長沙”地名的傳說,具有吸引閱聽人的故事鋪陳的要素與感染力,長沙文史專家梁小進的采訪進一步闡釋了長沙地名“星宿說”由來的依據,例舉從《史記》《漢書》到長沙不同版本方志的記載,增強了片中這樣的一個段落的知識份量和權威解讀。

“萬事開頭難”,紀錄片創作更是如此,能不能在全片開篇三分鐘,甚至是一分鐘就抓住閱聽人極為重要,顯然紀錄片《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開篇就有這種吸引人的藝術呈現難能可貴。

我們知道長沙古城城址曆經2000多年沒變,當然長沙的屬地區域範圍随時代更替會有所變化,但核心的城池不變,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的原點。“長沙”城的名号在大陸衆多的省會城市裡本身就具備很強的人文曆史内涵和探究價值,從這樣一個點出發,鋪陳這樣一組聲畫結合得不錯,又具有故事感的精彩段落,也正好锲合了地方志的體例要求,為全片尋蹤長沙古城城廓發展、文物考古例證、人傑地靈、文教綿嗣等确定了一個電視藝術化表現的總基調。

順便提一句,全片開篇部分專家同期聲采訪的剪輯簡潔有力,起到了很好的例證作用,如采訪湖湘文化研究會會長周秋光教授的同期聲剪輯,幹脆利落地從第一到第四層叙述,每層剪輯出一句話就點明了長沙城從荒蠻之地到中唐、明清的興盛發展軌迹,這樣的聲音剪輯說明了編導對長沙曆史發展脈絡材料的爛熟于心,對采訪對象場景的很好的排程能力,這也是一部人文曆史類紀錄片編導藝術素養與知識儲備水到渠成後的自然流露。

細細疏理,紀錄片《長沙方志-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每一個篇章裡幾乎都能找到這樣鮮活有趣,旁證紮實有力,藝術感濃郁的段落。

如講到長沙“漢文化城”特色這個篇章時,編導以一段馬王堆出土文物為重點來叙事,鏡頭裡“馬王堆”的實景,出土文物特效化的呈現,尤其是一組特寫與大特寫的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農畜産品等的選取,配以精彩生動的解說音效,形象地诠釋了長沙城在漢代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皇族貴人的生活習俗,最後配上一段周秋光教授的采訪同期聲,邏輯嚴密,步步推進,充分展現了地方志“以史為鑒”“一地之百科全書”的特征,又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這樣一種表達方式也為今後方志的影像呈現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模版。

曆史的常識告訴我們:曆史終将是人創造的,是人的曆史,一座城的萌芽與生長、興衰與發展肯定是與這座城相關的人們書寫的。紀錄片《長沙方志-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在曆史人物的篩選确立時,也頗費苦心。

在這部紀錄片的後半部分,編導經過反複揣摩查實,并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重點講述了“屈原、賈誼、張仲景、馬氏諸子、辛棄疾”等與長沙古城的關系和故事細節,這些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對當下的閱聽人來說既留有印記,又不是很清楚他們與長沙這座城“根”與“魂”的關系和背後的故事,這實際上也是閱聽人心裡上的興趣點,編導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設計場景,采訪專家,達到了比較好的講述效果。比如講到張仲景時,既有曆史性的回顧再現鏡頭,又有現存在長沙城區内的張仲景雕像、寺廟等文物佐證性鏡頭,銜接流暢自然,配以相應的解說詞“當初的太守暑應該是坐落于長沙古城中的巍然府第。每逢初一、十五,張仲景便暫擱政務,将衙門大堂當做診所,為城内外慕名而來者醫治疾病……”平實而分寸感掌握很好的解說與畫面融合,讓閱聽人有穿越時空又身臨其境的藝術感覺。近三年疫情發生以來,國家非常重視中醫的發展,《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實》總述古代篇編導在這個時候發掘出張仲景這一段鮮為人知長沙的曆史,可謂别具匠心,毋庸置疑張仲景的故事增加了長沙在醫學方面的曆史厚度,曆史的溯源為長沙醫學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又比如片中講到,南宋時期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由北國南下至長沙古城時,撷取了他在長沙組建訓練當時一支響當當的地方部隊一一飛虎軍的一段往事,娓娓道來,加上長沙文史專家梁小進點明當時的練兵場所就是如今長沙城裡“營盤街”一帶,層層剝筍,讓新穎的知識點緊扣閱聽人的觀看興趣指向,故事的細節打動了閱聽人心裡,這也正是一部優秀的人文曆史類紀錄片的成功之處。

二、遺憾與潛力

人們常說,影視是一種遺憾的藝術。一部長達45分鐘的紀錄片《志說長沙-星城古今紀事》總述古代篇為閱聽人提供了更好的了解長沙、解讀長沙的另一種視角與藝術途徑,因為策劃與攝制期間正值新冠疫情洶湧來襲,給攝制景物的選擇、場景設定、專家采訪等都帶來不小的限制,加之攝制經費與同類題材規模的紀錄片相比并不寬裕,這些客觀條件加上編導的某些主觀原因,緻使整部片子還是留下些許遺憾。比如:通篇表達的“長沙”概念可以用不同方式不斷提及強化,與解說詞對位的原創性鏡頭還可以更多更豐富,音樂效果的處理還可以更貼切、更細膩到位一些,解說詞的撰寫也可以再打磨提高,這些方面既留下了遺憾,實際上也會為未來再度創作《志說長沙》的系列影像作品提供提升的空間和想象力發揮的餘地。

據悉,攝制組一年多來留下了大量豐富的長沙人文曆史和專家采訪的影像素材,這些有可能會為今後長沙方志分段分塊宣傳推介,走向尋常百姓,制作其他新媒體産品的積累下的一批寶貴材料。

筆者尤為看重的是在這樣一部人文曆史類紀錄片操作過程中,長沙市地方志編纂室與媒體人士合作探索求新的擔當、勇氣和路子,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放下身段,用多種媒體形式來傳遞推介部門業務,更好的讓社會大衆知曉,“以史為鑒",史為今用,通俗形象地宣傳一座迅速發展變化中的省會城市,讓充滿人文曆史精神内涵和傳奇故事的城市血脈在人們心裡流淌,讓我們在講好長沙故事的同時,記住鄉愁,引發思考,增長知識,也增加砥砺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這也正是一部有價值的紀錄片魅力和潛力所在。

(作者系中央電視台國家一級導演、進階記者,其電影作品兩次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獎”,音像作品也多次獲得國家音像制品獎與中央電視台一等獎。)

文字:林慧銘/供稿

圖檔:周順/攝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