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作者:東家APP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藏 · DONG JIA

去年年底

新生代影帝菅田将晖和小松菜奈的婚禮

炸翻了全網

cp粉們表示嗑粉磕到家了

這對九零後夫妻,同是“古着”的收藏者

熱愛與複古相關的一切事物

加上職業同是演員的屬性

自然有許多聊不完的話題

因為審美風格接近

夫妻緣由相而生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雜志《裝苑》

不知何時

我們身邊也有一群年輕的“複古”愛好者

他們不追求名牌潮流

與商品經濟背道而馳

不參加社交派對

沉浸在“玩物”的世界裡

他們有的身着“old school”的服飾

戴vintage的首飾

塗着複古色号的口紅

收藏一箱黑膠唱片,聽五十年代的音樂

買了一櫃子的複古膠片機陳列在家

有的去“垃圾堆”翻找老瓷片

改造做成了項鍊

更有甚者,賣掉商品車

改造一台70-90年代二手的複古老爺車

從“追新”到“守舊”

他們玩得不亦樂乎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上世紀的黑膠唱片 圖自/大力

在守“舊”的路上

一群九五後正在背道而馳玩出新花樣

他們将自己的創意釋出在社交平台上

或是線上下複古市集分享自己的故事

還有一些人

在家中置辦了一個老器具店

通過各種不同人群的玩法

為我們打開了一個“ 收藏癖 ”的新世界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攝于複古市集現場 圖自/大力

低成本收藏的95後

什麼是“低成本式”收藏,相比于“傾家蕩産式”的收藏,低成本的收藏門檻低,财力殺傷力更小,涉獵門類更廣泛,大多數都是非職業玩家,收藏主要是因為愛好,态度更加輕松有趣。

說他們是藏家其實不太準确,對比大藏家而言,叫他們“玩兒主”,似乎更加适當。

他們的收藏是無聲而有力的表達,主張的是内在的思考和審美的調性,有人好奇,這群玩兒主究竟能玩到什麼時候,玩出什麼花樣?我想,可以從我身邊的朋友說起。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大力

“ 一個開在家裡的中古相機店 ”

最近朋友在海淘平台上拍了一台哈蘇相機,付款時驚愕地發現多按了一個零,高額的棄标違約金使他放棄了撤回的希望,隻有欲哭無淚地等待相機回國。

他約了我們去他家試新機,我才全面地看到了他的相機收藏,那是一個“開在家裡的中古相機店”。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朋友收藏的古董膠片相機 圖自/大力

這位朋友今年27歲,是文物專業的研究所學生,目前正在創業做藝術品平台,收藏相機純屬個人愛好。

都說攝影窮三代,不同于老法師收藏徕卡、哈蘇等大牌,他的收藏以福倫達(voigtländer)為主,價格相對來說大多不高,甚至有幾十元撿的漏。

據他介紹,福倫達是一家有二百多年曆史的光學企業,生産過上千種不同型号、尺寸的相機。

為了完善收藏,他的淘貨管道從最初的線下地攤到國内二手交易平台,再發展到海淘平台。而從世界各地收回來的其它品牌相機,則被他挂到交易平台出售——以藏養藏。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古董膠片相機鏡頭集合 圖自/大力

他從一無所知到如數家珍,經曆了一個近乎偏執的過程,累積的經驗值已經遠遠超出器物本身。

參觀他家的時候,客廳裡有一幅挂畫裝置非常吸睛,那是一幅用拆解了一台福倫達相機的零件拼成的立體裝飾,嚴謹的秩序排列中又不失金工的美感,微觀之下,足以窺見出一台機器精密的結構部署,以及文科男内心的理工魂。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古董膠片相機膠片集合 圖自/大力

梁文道曾在《角落的夜晚》裡說: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是很有想法和調性的。

在包羅萬象的群體中,收藏隻是小衆的群體,看過的物、讀過的書、最終都會凝練不同人的表達方式之上,透過這些東西的折射,最終形成了不同風格的人。

面對資訊碎片化的時代,如何回歸初心,是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的挑戰,而藏家則是學會了将心安放在一件老物件上,或是穿戴在身上,以此澄懷心性。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大力

收藏的過程是充滿博弈的

收藏是一條無形的“暗河”,看似平靜如面的表象之下,實則暗流湧動。

盛世興收藏,在收藏熱的風潮下,做舊的方式也是詭異多變的,小白對老手,藏家對抗專家,真假博弈,驚心動魄。

正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内行看門道,江湖之事,深藏樂趣。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大力

“ 在收藏裡更新闖關打BOSS ”

“打眼”是古玩圈裡的黑話,也就是看東西看走眼的意思。

而我也經曆了整整七年的打眼和交學費,才稍有收獲。現今,我幾乎可以在一群老瓷器裡快速甄别窯口以及“一眼假”的器具。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清代 粉彩四季花卉蓋碗 圖自/大力的收藏

因為喜歡喝茶,我收藏了許多老茶器,其中以清末的蓋碗為主,那是一個蓋碗橫生的年代。(清代的蓋碗器形一般都有通用的定式,蓋鈕為圓筒形,碗身大多都是直沿,口徑一般在10cm以上,低于10cm為迷你蓋碗,這類蓋碗十分少見,碗托大約在同治年間才出現。)

入行早期,我入了一隻小口徑的蓋碗,上面有清晰的同治年制款識,标準的四季花粉彩圖案的清代蓋碗,由于賣家不明其價值,最終殺價成功後,我以百元的價格購得。

回家之後,朋友卻覺得東西不對,粉彩的顔色飽和度過高,過渡色太過生硬,顯得不自然。由于自己剛入行,識别器物的經驗不夠,最終,那隻蓋碗被我當做是高仿的器具閑置一旁了。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清 同治年制 款識 圖自/大力的收藏

去年,我在成都博物館發現了同樣的一隻蓋碗,相同的年份和釉色品種,一樣生硬的過渡色,那一刻,我開始懷疑朋友的判斷有誤。

我仔細觀察了館藏的那隻蓋碗,發現粉彩紋飾的部分好像有凸起的立體感,帶着這個新發現,我推翻了自己和朋友的結論,驚喜地發現這隻“假蓋碗”竟然是真品,其市場價格已然翻了十倍!

當我回望這七年的收藏經曆,從憑借直覺收藏到專業判斷,發現,收藏的過程,有着各種誘惑,其中心态甚至會崩盤,但這種博弈的過程是充滿樂趣的。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大力

博弈的過程是為了正确的收藏做準備的。

在日本作家桑田忠親在《茶道的曆史》中就講到:收藏古器具的“慧眼”和“明眼”,前者是收藏者的眼力,通過一個物件,可以快速的甄别它的來曆、美術價值。而後者說的是悟性,通過改變物品的原始屬性,來尋找新的置物方式。

這樣的“慧眼”想必大多數人都是可以通過自主的學習來掌握,而對于“明眼/悟性”的把握,卻沒有過多的途徑和方法,但反差訓練可以幫我們提高悟性。

比如,日本茶道裡的wabisabi侘寂美學中,把拙的東西放在精緻的空間,把精緻的東西放在樸拙空間裡,通過一些反差式的思維訓練,我們才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觀感和體驗,這就是所謂的悟性。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大力

由物至心

收藏的内在需求

有人問:你們九五後的收藏方式和以前的人有什麼不同?

我想起了一位對我影響很深的日本設計師長岡賢明,他用設計的視角重新解讀舊物的意義,提倡“不生産新品,隻追求長效設計”,讓那些還未面世就即将“過時”的二手家具,重新獲得關注。

正如他說的:我希望能找到,“不新做”的“另一種設計”它不為流行而誕生,也無須成為衆人的焦點,隻要能慢慢地傳播開來就好。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圖自/大力

我認為老器具是另一種形式的“長效設計”。在老器物中,我們能找到那些深思熟慮過的痕迹。

正如宋代瓷片的釉色,窯工在反複試驗的窯溫氛圍裡,怎樣去呈現出天空的顔色;再比如,明式家具裡工整嚴明的簡約法度,以及乾隆時期“奢華繁複”的高超工藝,我們都可以透過那些精巧的設計去發現創作者的巧思。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元明時期龍泉青瓷 大力的收藏

好的物品會流傳下來,新的物品自然會由時間去審視,那些短暫“吸睛”的快銷産品會被時代遺棄,留下來的才是真正曆久彌新的寶藏,這些寶藏将會教我們如何去思考去創作。

在瞬息萬變之中,尋找到判斷事物的“底層邏輯”,以不變應萬變,我認為這樣由物至心的思考,是将永不過時的收藏之道。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朋友收藏古越窯殘件 圖自/大力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收藏家”

我們都羨慕過,王世襄先生能收藏頂級的明清家具,張伯駒先生頂級的古畫墨迹,馬未都先生能收藏大量的宋瓷,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除了能夠通過博物館欣賞這些頂級藏品之外,我們這群年輕人,又能收藏些什麼呢?

我們可能都不是專業的“收藏家”,但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都會經曆打眼、博弈、歸心的過程,這麼說的話,生活即是“收藏”,隻不過你“收藏”的可能隻是一種生活方式。

是以,培養一雙“明眼”和“慧眼”,才能将生活過得有姿有色。

希望,你也能成為

你自己生活的收藏家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最後

作為一位九五後的小藏家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低成本的快樂”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宋元時期·湖田窯化花金繕花口盤 / 50元&金繕費200元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宋元時期·湖田窯高足盤 /50元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50-60年代·美國玻璃盤 /120元

中國年輕人,不買房,隻“玩物喪志”

仿古·牛角扳指&少數民族銀胸針 / 20元&80元

你最喜歡的收藏是什麼?

歡迎你的留言分享

撰文:大力

采訪:福倫達

審稿:初戀、瀚雲

設計:老蔣

圖檔:除特殊備注之外,圖檔版權均來自大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