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冒「冒」117

作者:語料彙總

鬱冒(郁冒),◆1.鬱悶。○《後漢書‧朱穆傳》:“今年九月天氣鬱冒,五位四候連失正氣。”◆2.中醫指頭暈目眩或昏迷的症狀。○《素問‧至真要大論》:“心痛、鬱冒不知人。”○[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卷下:“鬱冒,神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寒復鬱之,則頭眩而目瞀也。”○[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郁冒》:“傷寒鬱冒,何以明之?鬱為鬱結而氣不舒也,冒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謂之昏迷者是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蛙神》:“至夜,母子俱病,鬱冒不食。”冒,一本作“悶”。

隱冒(隐冒),◆隱匿冒充。○《魏書‧李沖傳》:“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是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新唐書‧選舉志下》:“刑家之子、工賈異類及假名承偽、隱冒升降者有罰。”○[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九章第一節:“隨着均田令的頒布,整理戶籍,改變民多隱冒的局面也提到[北魏]政權的日程上來了。”

虛冒(虛冒),◆假冒;冒充。○[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明史‧汪若霖傳》:“邊吏竭脂膏,外媚敵,內媚要津,而京軍十萬半虛冒,非計。”○《水滸傳》第九一回:“各州縣雖有官兵防禦,都是老弱虛冒。”

突冒,◆沖撞;觸犯。○[清][姚際唐]《零丁洋》詩:“刀斧森森突冒來,炮火城南行不得。”

私冒,◆徇私犯法。○《新唐書‧選舉志下》:“明目達聰,逖聽遐視,罪其私冒不慎舉者,小加譴黜,大正刑典。”

失張冒勢(失張冒勢),◆冒冒失失的樣子。○《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囚,失張冒勢,憑諕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遊魂哩。’”

商冒,◆亦稱“商頓”。◆[商],[商臣],[春秋][楚成王]太子,以東宮之卒圍[成王],逼王自縊。○[冒],[冒頓],[匈奴][頭曼]太子,射殺[頭曼]自立。事見《左傳‧文公元年》和《史記‧匈奴列傳》。後以泛指叛臣。○《宋書‧明帝紀》:“比遂圖犯玄宮,志窺題湊,將肆梟獍之禍,騁[商][頓]之心。”○[唐][劉知幾]《史通‧品藻》:“世之稱悖逆則雲[商][冒],論忠誠則[伊][霍]。”

侵冒,◆1.侵害,侵犯。○[南朝][齊][謝朓]《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詩:“四時從偃息,三省無侵冒。”○《新唐書‧王徽傳》:“宦要家爭遣人治第,侵冒齊民,訟訴滿前,[徽]不屈勢倖,一平以法。”◆2.非法占有公物或他人之物。○[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生》:“[周]久不歸,家人謂其已死,恣意侵冒,粟帛器具,蕩無存者。”○《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河工更是個有名的虛報工段,侵冒錢糧,逢迎奔走,吃喝攪擾的地方,比地方官尤其難作。”

破冒,◆1.虛報冒領。○[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唯[胡梅林]稍能建功……其破冒錢糧雖多,然其功亦何可終掩哉。”○[明][沈德符]《野獲編‧工部‧京師營造》:“蓋內府之侵削,部吏之扣除,與夫匠頭之破冒,及至實充經費,所餘亦無多矣。”○《明史‧董傳策傳》:“其他有司破冒攘奪,入獻於[嵩]者,更不可數計。”◆2.舊時八股文的破題。○[清][褚人穫]《堅瓠七集‧何仲默善破》:“[何仲默]少能文,善於破冒……年十七,舉於鄉。北上同會試者,聞善破名,因出《小車》題求破。乃舉成語應之曰:‘任重而道遠,待人而後行。’同儕相與敬服。”

胼冒,◆堅固壯盛。○[漢][揚雄]《太玄‧堅》:“陰形胼冒,陽喪其緒,物競堅彊。”○[範望]注:“胼,固也……言陰氣固盛。”○[宋惟幹]注:“胼謂盛也。謂是時陰氣壯盛。”

逆冒,◆猶冒犯。○《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吾世有此山,遊居所託。君既來止,慮相逆冒,恒懷不安。”

冒子,◆1.指文章的序、引子之屬。○[宋][王讜]《唐語林‧文學》:“[柳八]駮[韓十八]《平淮西碑》雲:‘左飧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雲“仰父俯子”。’[禹錫]曰:‘美[憲宗]俯下之道盡矣。’[柳]曰:‘[韓]碑兼有冒子,使我為之,便說用兵討叛矣。’”○《朱子語類》卷一三二:“嘗見《九經口義》,先說一段冒子,全與所講不幹涉。”◆2.指與文章開端與主旨無關的贅語。

冒制,◆違反定制。○[南朝][梁][沈約]《奏彈孔稚珪違制啟假事》:“[稚珪]歷奉朝班,頻登要近。九棘之任,理無休謁,冒制幹聞,實虧恒典。”

冒躁,◆猶急躁。○[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十二章:“師長的脾氣真冒躁。”

冒越,◆1.冒險穿越。○[唐][元稹]《青州道渤海授金吾將軍等放還蕃制》:“冒越深阻,和會于庭,予嘉乃誠,命以崇秩。”◆2.逾分。○[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知徵》:“大抵冒越之利,鬼神所忌。”

冒陰(冒陰),◆籠罩着陰影。○[三國][魏][嵇康]《釋私論》:“不知冒陰之可以無景,而患景之不匿。”

冒夜,◆不顧黑夜。○《宋書‧何尚之傳》:“輿駕比出,還多冒夜,群情傾側,實有未寧。”○《南史‧王懿傳》:“[玄]情無遠慮,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須一夫力耳。”◆補證條目■不顧黑夜。○晉葛洪《抱樸子·疾謬》:“〔今俗婦女〕或宿于他門,或冒夜而反,遊戲佛寺,觀視漁畋,登高臨水,出境慶弔,開車褰幃,周章城邑,杯觴路酌,絃歌行奏,轉相高尚,習非成俗。”

冒顏(冒顔),◆犯顏,冒犯尊者。○《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辭旨淺末,不足采覽;貴露下情,冒顏以聞。”○[李善]注引《漢書音義》:“[張晏]曰:‘人臣上書,當昧犯死罪而言也。’”

冒煙(冒煙),◆1.迎着濃煙。○《三國演義》第十二回:“﹝[典韋]﹞用戟撥開,飛馬冒煙突火先出。”◆2.因燃燒而噴散出濃煙。○[碧野]《雪路雲程‧馳往巴侖臺》:“早上的霧早散了,那是巴侖臺鋼鐵廠在冒煙!”[張長]《潑水節‧孔雀舞》:“和柳林一樣高的是日夜冒煙的煉鐵爐啊!”◆3.形容極為乾燥。○[金近]《蝴蝶有一面小鏡子》:“他肚子餓得跳都跳不動了,嘴裏幹得快冒煙了。”端木蕻良《鄉愁》一:“唔,都颳冒煙了,這大毒的風!”

冒雪衝風,◆猶頂風冒雪。謂不避風雪之苦。○明沈璟《雙魚記·述懷》:“畫屏方獨倚,聞説隣姬,又早冒雪衝風相詣。”

冒幸,◆猶僥幸。○[唐][元稹]《告祀曾祖文》:“逮小子[稹]冒幸官榮,當立廟以事先人於京師。”

冒險(冒險),◆1.承受風險;不顧危險。○《後漢書‧張禹傳》:“聞車駕當進幸[江陵],以為不宜冒險遠行,驛馬上諫。”○[唐][沈頌]《送金文學還日東》詩:“冒險當不懼,皇恩措爾躬。”○[清][李漁]《比目魚‧辦賊》:“那焚巢搗穴之事,不但自家冒險,捐傷的性命也多。”○[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這兒黑暗、齷齪,別處還不是一樣。你,一個年輕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險。”◆2.指不顧主、客觀條件的盲動、蠻幹。○[碧野]《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一章:“抓住敵人的弱點給它一個緻命的打擊,這是勇敢,不是冒險!冒險是盲目的沖動,而我們是機智的勇敢!”

冒文,◆違犯法令條文。○[明][何景明]《故大中大夫李公墓志銘》:“乃治其豪侮法慢令者,治益尚嚴明,吏民人人無不惴慄,無敢冒文者。”

冒位,◆謂無勛德而竊居祿位。○[北周][庾信]《為閻大將軍乞緻仕表》:“朝無冒位之人,臣免妨賢之責。”

冒突,◆1.沖冒。○《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越蹈重圍,冒突白刃。”○[王闓運]《丁銳義傳》:“文武官即短衣縛褲,冒突飛砲,奔命爭利。”◆2.古代的一種戰船。○《後漢書‧岑彭傳》:“於是裝直進樓船、冒突、露橈數千艘。”○[李賢]注:“﹝冒突、露橈﹞並船名……冒突,取其觸冒而唐突也。”○《陳書‧侯瑱傳》:“[定州]刺史[章昭達]乘平虜大艦,中[江]而進,發拍中于賊艦,其餘冒突、青龍,各相當值。”○[清][黃遵憲]《福州大水行》:“中丞視民猶己溺,急起冒突揮露橈。”◆3.冒犯。○[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摺:“敢大膽欺壓良民,冒突天顏,惹罪招愆。”○[元][董君瑞]《哨遍‧硬謁》套曲:“這回不免向君前,曲弓弓冒突台顏。”◆4.凸起,鼓起。○[胡蘇]《新媳婦》:“她把那勞動了一輩子的冒突着筋絡的手,安靜地放在腿上。”

冒頭(冒頭),◆1.指文章或講話的開頭部分。○[宋][嶽珂]《桯史‧範碑詩跋》:“[柴]作亦佳,特未免[唐]人所謂[冒黎]《淮西碑》猶欠冒頭不得之戲耳。”○[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予謂詞曲中開場一折,即古文之冒頭,時文之破題,務使開門見山。”○[魯迅]《彷徨‧孤獨者》:“先說過一大篇冒頭,然後引入本題。”參見“冒子”。2.冒尖,露出苗頭。○《人民日報》1964.4.24:“新生事物一冒頭,就大力扶植。”○《人民日報》1981.1.21:“一方面,橫加幹涉的現象尚未絕跡;另一方面,任其自流的情況也在冒頭。”

冒替,◆冒名頂替。○[清][黃鈞宰]《金壺浪墨‧辛學使》:“凡懷挾冒替,文場中作弊弄法者,懲之必嚴。”

冒死,◆不顧生命危險。○《後漢書‧寇榮傳》:“臣誠恐卒為豺狼橫見噬食,故冒死欲詣闕,披肝膽,布腹心。”○[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有[振武]都頭卒,不堪一行人須索,忽操白刃入斫[聖美],其子冒死直前護救。”○[清][金和]《圍城紀事‧詠盟夷》:“冒死入奏得帝命,江水汪汪和議定。”

冒受,◆1.不應受而受。○[宋][葉適]《辭免提舉崇福宮狀》:“竊尋故實,兼考前文,惟必諧告老,則或容﹝過與﹞以示恩;今猶使奉祠,則安得因閑而冒受!”◆2.遭遇,經受。○[王西彥]《古屋》第一部六:“他並沒有上過前線,穿行過槍林彈雨,冒受過什麼了不起的危險。”

冒勢(冒勢),◆貪求權勢。○《晉書‧潘嶽傳贊》:“[嶽]實含章,藻思抑揚。趨權冒勢,終亦罹殃。”

冒失鬼,◆稱舉動魯莽、輕率的人。○《紅樓夢》第八五回:“你瞧[芸兒]這種冒失鬼--﹝[寶玉]﹞說了這一句,方想起來,便不言語了。”○[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六:“這話又是[冷元]那個冒失鬼說漏了的。”○[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你老人家放心![生寶]是個細心人,不是那號冒失鬼。”◆補證條目■稱舉動魯莽、輕率的人。○《型世言》第二二回:“任敬道:‘冒失鬼,且住着,待咱想。怎輕易把性命去博錢?’”

冒失,◆匆遽;魯莽。○《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東西抖擻身上的毛……就狠命的往樹枝上一撲,撲冒失了,跌了下來。”○《天雨花》第二六回:“一時冒失全不察,口中吐出白光明。”○[知俠]《鐵道遊擊隊》第七章:“你別冒失了!同志,現在還不到發狠的時候!”

冒上,◆指貪婪的君主。○《國語‧晉語一》:“其上貪以忍,其下偷以幸,有縱君而無諫臣,有冒上而無忠下,君臣上下各饜其私。”○[韋昭]注:“冒,抵冒,言貪也。”

冒賞(冒賞),◆1.冒功受賞。○《新唐書‧藩鎮傳‧李同捷》:“諸將又多張俘首以冒賞。”○[宋][王鞏]《甲申雜記》:“[鍾傳]坐冒賞,貶。”◆2.用作謙詞。○[宋][司馬光]《謝賜銀絹表》:“寵踰華袞,既稽首以拜嘉;賜厚百朋,實無功而冒賞。”

冒色,◆貪戀女色。○《書‧泰誓上》:“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孔]傳:“沉湎嗜酒,冒亂女色。”○[孔穎達]疏:“冒,訓貪也;亂女色,荒也。”○《金史‧徒單鎰傳》:“[光武]再造[漢]業,在位三十年,無沉湎冒色之事。”

冒榮(冒榮),◆貪圖榮耀。○[唐][劉禹錫]《代讓同平章事表》:“豈敢冒榮,遂安竊位?”[宋][王禹偁]《右衛將軍秦公墓志銘》:“[李氏]害據,百官備具。去就終始,公得其所。人皆冒榮,我守臺陵。”○[宋][蘇軾]《繳進李定詞頭狀》:“[李定]備位侍從,終不言母為誰氏,強顏匿志,冒榮自欺。”

冒然,◆冒失輕率貌。○[宋][蘇舜欽]《應制科上省使葉道卿書》:“某輒欲以空乏鄙陋之資,冒然自進……虞為識者所不與。”○[明][張居正]《請別遣大臣以重大禮疏》:“﹝臣﹞不敢以群臣自處,凡可以攄忠效勞者,皆不避形跡,不拘常禮,而冒然以承之。”○《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假如昨日沒個商量,人家就這麼冒然的到門口兒,說[安某人]送彈弓兒來了……你見人家不見?”[浩然]《艷陽天》第一三○章:“她急着想把這件事兒告訴男人,又不敢冒然地跑到地裏去。”

冒取,◆猶騙取。○[清][周亮工]《書影》卷三:“而無賴者故為此言,以恐嚇將帥,冒取功名耳。”

冒親(冒親),◆謂不顧偏愛親戚的嫌疑。○《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冒親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呂向]注:“陛下冒親戚嫌疑,求一小才之用,不如防備疑慮,以明公正之道。”

冒錢(冒錢),◆方言。賺頭,利錢。○[韓起祥]《劉巧團圓》:“針尖上削鐵哩,沒多的冒錢。”

冒破,◆虛報,冒領。○《元典章‧刑部十六‧官吏檢踏災傷不實》:“各處官吏檢踏災傷不實,冒破官糧受財者,以枉法論。”○[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一》:“近來[倭]寇犯境,用兵兩次,其有攻與死事以及冒破錢糧、臨陣敗北者,何可枚舉?”

冒牌,◆冒充名牌。多指商品等。比喻以假充真。○[瞿秋白]《文藝雜著‧荒漠裏》:“廉價的舊小說,冒牌的新小說--他們的思想雖舊,他們的話卻是[中國]話。”○[張鍥]《熱流‧在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歷史是一面無情的鏡子,它公正地照出各種各樣喬裝打扮的冒牌英雄的原形。”

冒難(冒難),◆不避禍患。○《三國志‧魏志‧王修傳》:“[脩]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脩]耳。’”○《三國志‧魏志‧桓階傳》:“太守[孫堅]舉[階]孝廉……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

冒名接腳(冒名接腳),◆猶冒名頂替。○《舊唐書‧韋陟傳》:“後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闕員既少,取士良難,正調者被擠,偽集者冒進。”

冒名頂替(冒名頂替),◆假冒別人的姓名,代他幹事或竊取其權利地位。○《西遊記》第二五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麼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凡是考試,都可以請槍手冒名頂替進場。”○[張天翼]《速寫三篇‧譚九先生的工作》:“在這次抽調壯丁的那件事上,他老先生竟暗中找些人去冒名頂替,從中揩油水哩。”

冒名,◆假托他人名義。○[晉][袁宏]《後漢紀‧質帝紀》:“﹝[冀]﹞多斥奪諸[梁]在位者,外以為謙讓。唯[孫]氏宗親相冒名為侍中、中郎、校尉、守、長吏者十餘人,皆貪叨兇淫。”○[宋][司馬光]《約束州縣抑配青苗錢白劄子》:“有無賴子弟,謾昧尊長,錢不入家;亦有它人冒名詐偽請去,莫知為誰。”○[明][何景明]《<獸紀>序》:“予惡世有冒名徇利,務相欺負,而寡情實者焉。”○[巴金]《沉默集‧知識階級》:“這是別人冒名的,我事前一點兒也不知道。”

冒沒(冒沒),◆1.冒昧,輕率。○《國語‧周語中》:“夫[戎][狄],冒沒輕儳,貪而不讓。”○[汪中]《經義知新記》:“冒沒,即冒昧語之轉。”○[唐][司空圖]《絕麟集述》:“冒沒已多,幸無大愧。”◆2.貪圖,貪得。○《新唐書‧李夷簡傳》:“京兆尹[楊憑]性驁侻,始為[江南]觀察使,冒沒于財。○[夷簡]為屬刺史,不為[憑]所禮。”○《新唐書‧裴休傳》:“[大和]後,歲漕[江][淮]米四十萬斛,至[渭河]倉者纔十三,舟楫僨敗,吏乘為姦,冒沒百端,[劉晏]之法盡廢。”○[章炳麟]《諸子學略說》:“用儒家之道德,故艱苦卓厲者絕無,而冒沒奔競者皆是。”◆3.猶傾軋。○[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註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很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4.猶埋沒,廢棄。○[唐][劉禹錫]《武陵北亭記》:“調賦幸均矣,城池幸完矣,而重浹辰之役,掠苟簡之問,卒使勝躅冒沒,猶璞而不攻。”○[宋][葉適]《同安縣學朱先生祠堂記》:“夷夏同指,科舉冒沒,淺識而深守,正說而偽受,交背於一室之內,而不以是心為殘賊無幾矣。”

冒冒失失,◆猶冒失。○《醒世姻緣傳》第三回:“請他進來,可也合人説聲,冒冒失失的就進來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八回:“我這裏冒冒失失的發作了,將來難以爲情,不如且忍耐一兩天再説。”

冒冒,◆1.猶公然。○[宋][陳亮]《問答九》:“徇其侈心而忘其分,不度其力……使天下冒冒焉惟美好之是趨,惟爭奪之是務。”◆2.猶將近。○《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沒見過那豪傑是四方腦袋、八楞兒腦袋!”

冒率,◆莽撞、輕率。○[茅盾]《一個夠程度的人》:“[臭嘴]看見他的朋友太冒率,就趕快搶着來轉圜。”

冒履,◆頂冒;沖冒。○[五代][楊夔]《創守論》:“冒履鋒鏑,涉歷險危,其取也既勞,其得也亦勤。”

冒亂(冒亂),◆1.貪戀淫亂。○《書‧泰誓上》“沉湎冒色”[孔]傳:“冒亂女色。”◆2.混雜;混亂。○[漢][劉向]《說苑‧指武》:“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後漢書‧郎顗傳》:“《易》內傳曰:‘久陰不雨,亂氣也,《蒙》之《比》也。蒙者,君臣上下相冒亂也。’”

冒領(冒領),◆假冒領取。

冒禮(冒禮),◆違禮,越禮。○[晉][陶潛]《閑情賦》:“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我那時不肯從那瞽夫,是以做出這些冒禮勾當來。”

冒居,◆謂不適當地居其位。○[明][李東陽]《求退錄》:“臣以病質庸才,冒居重地。”◆補證條目■謂不适當地居其位。○宋王栐《燕翼诒謀錄》卷四:“且天子侍從之臣,非有才能績効而可冒居之乎?”

冒禁,◆違犯禁令。○《晉書‧王敦傳》:“太子遷[許昌],詔東宮官屬不得送。○[敦]……冒禁於路側望拜流涕。”○[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其人兇悍,喜為盜賊,犯上冒禁,不畏誅殺。”

冒進(冒進),◆1.才德不稱而求仕進。○《陳書‧徐陵傳》:“冒進求官,誼競不已。”○[唐][司空圖]《月下留丹竈》詩序:“吾知挾邪佞以冒進者,亦當膽慄自廢,豈俟圖鼎然犀而後辨奸妖之詭態哉!”[宋][陳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諸所進用,必考其實,使一時虛名求售者不得冒進。”○[清][梅曾亮]《臣事論》:“賤者量其力,而無皇皇於冒進之意。”◆2.冒險行進。○《朱子語類》卷七六:“凡有險阻,隻認冒進而無難。”○[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三章:“他們竟敢單刀直入,沿着一條大路冒進。”◆3.超過具體條件和實際情況的可能,工作開始得過早,進行得過快。○[毛澤東]《關於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要典型試辦,不能冒進。”○[草明]《乘風破浪》第一章:“聽說去年計劃冒進,今年哪還能多?”

冒金花,◆暈眩時出現的眼睛昏花的現象。○[孫景瑞]《紅旗插上大門島》第七章:“他心裏一急,立刻兩眼冒金花,又一次昏迷過去了。”

冒堅(冒堅),◆迎着堅強的敵陣。○《舊唐書‧李光顏傳》:“[光顏]將數騎,冒堅而衝之,出入者數四。”

冒家,◆昏迷的病人。○《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下>》:“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緻冒,冒家出汗自愈。”注:“冒家者,謂凡因病而昏冒者也。”

冒籍,◆1.假冒籍貫。○《舊唐書‧薛登傳》:“或冒籍以偷資,或邀勳而竊級。”○[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國家取士,從郡縣至分試,俱有冒籍之禁。”○《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家小兒要出來應考,怕學裏說是我冒籍。”○[茅盾]《色盲》四:“以前童生赴考,不是常有攻訐別人冒籍之類的把戲麼?”◆2.指假冒籍貫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是個冒籍,不敢考。”○[葉聖陶]《線下‧馬鈴瓜》:“‘那邊有個冒籍!’突然聽見這樣一句響亮而含有指令意味的警告。”

冒疾,◆妒忌。冒,通“媢”;疾,通“嫉”。○《書‧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蔡沈]集傳:“冒,《大學》作‘媢’,忌也。”○《呂氏春秋‧懷寵》:“若此而猶有憂恨冒疾遂過不聽者,雖行武焉亦可矣。”○[陳奇猷]校釋:“冒疾即媢嫉。”

冒貨(冒貨),◆貪財。○[清][張惠言]《送張文在分發甘肅序》:“有躁進之心,則必有趨勢之術;有患貧之心,則必有冒貨之漸。”

冒火,◆1.不顧火燒。○《東觀漢記‧古初傳》:“[長沙]有義士[古初],遭父喪,未葬,鄰人失火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會火滅。”◆2.比喻發怒或發急。○《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們……咬文嚼字,拿着腔兒,哼哼唧唧,急得我冒火。”○[趙樹理]《楊老太爺》:“村長接住[鐵蛋]的來信,氣得有點冒火。”

冒花,◆1.猶戴花。○[唐][陸龜蒙]《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襲美》詩:“執蓋冒花香寂歷,侍晨交佩響闌珊。”◆2.方言。初露光芒。○[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六:“編完小組以後,窗外小雞子叫過三遍,日頭冒花了。”

冒號(冒号),◆標點符號的一種,即“:”。表示句子內部較大的停頓。主要的作用是提示下文。如:他有三個孩子:大孩子七歲,二孩子五歲,最小的孩子才三歲。也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如: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

冒行,◆貿然行動;貿然實行。○[宋][蘇洵]《上韓昭文論山陵書》:“一金以上,非取於民則不獲,而冒行不顧,以徇近世失中之禮,亦已惑矣。”○[宋][蘇軾]《刑政》:“自[漢]以來,鹽鐵酒茗之禁,稱貸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辭曲而民為盜。”

冒寒,◆1.冒着寒冷。○《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冬歌二》:“塗澀無人行,冒寒往相覓。”○[唐][耿湋]《早朝》詩:“冒寒人語少,乘月燭來稀。”○[宋][梅堯臣]《送子華》詩:“冒寒躍馬來,且言行有期。”◆2.着涼,受寒。○[清][褚人穫]《堅瓠五集‧藍尾酒》:“嫗自外挈酒壺至曰:‘以君冒寒,且進一杯。’”[蘇曼殊]《碎簪記》:“[莊湜]面色頓白,身顫如冒寒。”

冒貴(冒貴),◆貪圖貴顯。○[唐][皮日休]《祝瘧癘文》:“含羞冒貴,忍垢貪榮。”

冒貫(冒貫),◆假冒籍貫。○《宋史‧高宗紀七》:“以舉人多冒貫,命州縣每三歲行鄉飲酒禮以貢士。”

冒功,◆假冒功績。○[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褐蓋》:“[文興]因冒功官百戶,差至[浙江]拏人。”○《明史‧程啟充傳》:“衝鋒斬馘者,甲也,而乙取之,甚者殺平民以為賊,是謂冒功。”○《清史稿‧輔國武襄公巴爾堪傳》:“吾不能臨陣而死,今創發,勿令家人以陣亡冒功也。”○[郭沫若]《孔雀膽》附錄《<孔雀膽>的故事》:“[車力特穆爾]分明有誑報軍情及冒功求賞的嫌疑,是以我便定他為讒害[段功]的主角。”◆補證條目■假冒功績。○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三九:“比至師還,庖人廄卒、守舍掃除之隸冒功奏賞。”

冒幹,◆觸犯;冒犯。○《後漢書‧胡廣傳》:“敢以瞽言,冒幹天禁,惟陛下納焉。”○[李賢]注:“冒,犯也。”○《水滸傳》第八九回:“今特遣使臣[褚堅]冒幹天威,納土請罪。”

冒犯,◆1.頂着;不顧。○《東觀漢記‧鮑永傳》:“君晨夜冒犯霜露,精神亦勞矣。”○《後漢書‧郭鎮傳》:“[鎮]冒犯白刃,手劍賊臣。”○[宋][王安石]《汝癭和王仲儀》:“挾帶歲月深,冒犯風霜冷。”○[郭沫若]《沸羹集‧人類的前衛》:“[蘇聯]的最有名的飛行員[契加洛夫],冒犯着自己生命的危險,搶救了他所駕駛的飛機。”◆2.觸犯;沖撞。○《北史‧王晞傳》:“竊謂天時人事,同無異揆,是以冒犯雷霆,不憚斧鉞。”○《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昨日語言冒犯,自知死罪,伏惟相公海涵。”○[清][李漁]《風箏誤‧詫美》:“是下官認錯了人,冒犯小姐,告罪了!”○《十月》1981年第3期:“[伯老],得罪得罪!冒犯了你。我們[湖南]人講話粗魯,不知忌諱慣的。”◆3.侵犯;侵害。○《西遊記》第六五回:“那妖王道:‘這猴兒是也不知我的姓名,故來冒犯仙山。’”[梁啟超]《醫學善會敘》:“卒有不幸,陰陽寒暑之冒犯,則已捨身為釜中魚。”

冒煩(冒煩),◆惹人厭煩。○[宋][曾鞏]《代曾侍中乞退劄子》:“然信宿以來,旱氣轉甚,臣夙夜震惕,職思其憂,是以不避冒煩,至於五六,敢祈仁聖,必賜矜從。”

冒法,◆違犯法規。○《新唐書‧食貨志四》:“亭戶冒法,私鬻不絕。”○[宋]《燕翼詒謀錄》卷三:“[東坡]進策有‘一官三人共之’之說……蒞官之日少,閑居之日長,而士大夫至於冒法,況今一官而五、六人共之耶?”

冒恩,◆忝受恩澤。○[宋][曾鞏]《齊州謝到任表》:“然而繇積累以冒恩,實養成之有自。”○[宋][王安石]《辭南郊陪位表》:“伏念臣竊祿已多,冒恩最渥。”

冒頓(冒頓),◆[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姓[攣鞮]。○[秦二世]元年弒父自立,建立軍政制度,東滅[東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樓煩]、[白羊]。○[西漢]初年,經常侵擾邊地。○《史記‧匈奴列傳》:“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司馬貞]索隱:“冒音墨。”○[漢][班固]《封燕然山銘》:“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

冒度,◆假冒通過。度,通“渡”。○《唐律疏議‧衛禁‧不應度關而給過所》:“即將馬越度、冒度及私度者,各減人二等。”

冒頂(冒頂),◆1.冒充頂替。○《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他私下去與兒子商量,隻叫他冒頂了名,騙領了別處去,賣了他。”◆2.指礦井中頂闆塌落。○[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十一章:“溫度極高,無法通風,發生冒頂,落下來的大石頭不好搬,就得跪着、臥着。”○[郭小川]《礦工不怕鬼》詩:“那時碰到的困苦多過拉出的煤:瓦斯爆炸、片幫、冒頂……說不定哪時哪刻血肉橫飛。”

冒地,◆1.謂觸犯地神。○[明][梁辰魚]《浣紗記‧送餞》:“妾無罪兮冒地,又何辜兮負天!”◆2.佛教語。梵語bodhi(菩提)的另一譯音。意譯正覺。○[唐][空海]《青龍寺惠果和尚之碑》:“從金剛薩埵稽首扣寂,師師相傳,於今七葉矣,非冒地之難得,遇此法之不易也。”

冒當(冒當),◆謂不當受而受。○[宋][葉適]《代薛端明上遺表》:“書殿升華,政途竊寵,深慚非據,不敢冒當。”

冒處(冒處),◆無功而居其位。○[宋][司馬光]《上太皇太後辭免正議大夫表》:“義所當辭,情難冒處。”

冒寵(冒寵),◆謂無勛德而受恩寵。○[宋][陸遊]《辭免賜出身狀》之二:“強顏冒寵,獲罪愈大。”◆補證條目■謂無勳德而受恩寵。○漢王符《潛夫論·忠貴》:“而後人貪權冒寵,蓄積無極。”

冒稱(冒稱),◆猶假冒。○[謝覺哉]《關於相豬》:“[流沙河]是著名產小豬的地方……也有販小豬的人冒稱是[流沙河]的,可見人們對小豬質量的重視。”

冒塵(冒塵),◆猶蒙垢。比喻玷污其職。○[宋][司馬光]《謝檢討啟》:“原立官之甚重,宜擇士以恪居;豈容冒塵,坐緻隳曠!”

冒不失,◆方言。輕率,魯莽。○[李克]《道地戰》:“一個三十多歲的人這樣冒不失地說了兩句。”

冒拜,◆忝受官爵。○《宋史‧高斯得傳》:“若貪榮冒拜,則與世之頑頓無恥者何異?”

冒暗,◆謂在昏暗中行動。○《隋書‧禮儀志二》:“[何佟之]議:‘案《禮》未祭一日,大宗伯省牲鑊,祭日之晨,君親牽牲麗碑。後代有冒暗之防,而人主猶必親奉,故有夕牲之禮。’”

流行性感冒,◆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簡稱流感。症狀是突然發熱,頭痛,畏寒,全身痠痛,咽喉發炎,有時噁心,嘔吐或腹瀉。嚴重者可並發肺炎等,甚至引起死亡。

陵冒,◆冒犯,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南齊書‧東昏侯紀》:“陵冒雨雪,不避坑阱。”

錦冒(錦冒),◆國君死後小斂時用於裹屍的黑色錦囊。○《禮記‧喪大記》:“君錦冒,黼殺,綴旁七。”○[孔穎達]疏:“冒作兩囊,上者曰質,下者曰殺。縫合一頭,又縫合一邊,餘一邊不縫,安帶綴以結之。”○[孫希旦]集解:“錦冒者玄錦,黼殺者皆纁帛而畫以黼文也。”

假冒,◆以假亂真,冒充。○《魏書‧李安世傳》:“三長既立,始返舊墟,廢井荒毀,桑榆改植,事已歷遠,易生假冒。”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又有[李裕松]假冒天國官員,自造金印……逆天背理之行,擢髮難數。”○[魯迅]《書信集‧緻趙家璧》:“如來信位址,與此無異,那就不是別人假冒的。”

擊排冒沒(擊排冒沒),◆謂攻擊排斥,輕率而不顧一切。○[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註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很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火冒三丈,◆形容十分生氣。○[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陶菊隱]《籌安會“六君子”傳》第六章:“[章太炎]以自己慘淡經營《民報》多年,一旦復刊,竟被擯斥,不由得火冒三丈。”亦作“火冒三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當[自成]在路上才得到報告時,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罵了一聲:‘該死!’”

火冒三尺,◆見“火冒三丈”。

昏冒,◆昏迷不醒。○《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三化湯》:“三化氣實風中府,昏冒閉滿小承羌。”注:“昏冒,謂神昏不知人也。”○《醫宗金鑒‧運氣要訣‧運氣為病歌》“諸痛癢瘡屬心火”注:“心藏神,熱乘於心,則神不明,故昏冒不省人事也。”

黃冒(黃冒),◆黃色的冠帽。○《漢書‧雋不疑傳》:“衣黃襜褕,著黃冒。”○[王先謙]補注引[錢大昕]曰:“冒,即今帽字。”○《新唐書‧儀衛志上》:“次衙門旗,二人執,四人夾,皆騎,赤綦襖、黃冒、黃袍。”

黑冒,◆黑帽。○《新唐書‧西域傳上‧吐谷渾》:“其王椎髻黑冒,妻錦袍織裙,金蘤飾首。”

詭冒(詭冒),◆假冒。○[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往往其間浮浪小人與無賴子弟,詭冒姓名,朋欺上下。”○《宋史‧選舉志五》:“命須經統轄長官結罪保明,詭冒者連坐之。”○[清][魏源]《城守篇‧守禦下》:“奸之外至,非惟諜詗也,有詭冒焉,有潛襲焉,有詐誘焉。”

冠冒,◆蓋過,居首位。○《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觀[嚴]文章,冠冒天下。”

幹冒,◆觸犯;冒犯。○《周禮‧秋官‧士師》“四曰犯邦令”[漢][鄭玄]注:“幹冒王教令者。”○[賈公彥]疏:“[鄭]雲幹冒王教令者,謂犯邦令不肯依行。”○[唐][柳宗元]《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竊以動心於無情之地,施惠於不報之人,古烈尚難,況在今日?而率然幹冒,決不自疑者,蓋以聞風之日久,向德之誠至。”○[宋][範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幹冒聖威,臣無任雲雲。”○[明][無名氏]《尋親記‧勸勉》:“休要頑,休要攪,一時非禮相幹冒,從今有過須當教。”

感冒,◆1.猶感受。○《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那老媽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風露,一病不起。”○《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股部》“寒熱往來不焮紅”注:“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2.一種傳染病。多因氣候變化,人體抵抗力減弱時為病毒感染所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我今日有點感冒,不便出去,明後天好了再來罷。”◆3.[清]代官員請假的托辭。○[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害肚感風》:“按今制官員請假輒以感冒為辭,當即[宋]時‘感風簿’之遺意。”參見“感風簿”。◆補證條目■一種傳染病。多因氣候變化,人體抵抗力減弱時為病毒感染所緻。○宋範成大《問天醫賦》:“玉體軟脆,動輒感冒。”○《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四十回:“多勞你們了!我昨日在途路上,感冒了些風寒暑濕,多得你們這一場修養,我的感冒好了一半。”○《蜃樓志》第五回:“世兄此症,因風寒感冒,加以書史勞神,至成外感内傷之症……沖和湯乃四時感冒之要藥。”

甘冒虎口,◆謂甘願冒着生命危險。○《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曰:“[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烈士之於所事,慮不存己。”

蓋冒(蓋冒),◆覆蓋。○[清][戴名世]《答伍張兩生書》:“是物也,傑然有以充塞乎兩間,而蓋冒乎萬有。”◆補證條目■覆寫。○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栀子》:“蓋冒至夜,瀉去上清汁,至淳處止,傾著帛練角袋子中懸之。”

覆冒,◆1.蒙蓋;掩蔽。○《漢書‧谷永傳》:“黃濁四塞,覆冒京師,申以大水,著以震蝕。”○《晉書‧天文志上》:“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員則俱員。”○[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2.誣陷。○[漢][劉向]《列女傳‧齊威虞姬》:“即陷難中,有司受賂,聽用邪人,卒見覆冒,不能自明。”○[漢][王符]《潛夫論‧述赦》:“淑人君子為讒佞利口所加誣覆冒。”◆3.蔭庇。○[宋][司馬光]《復常膳聽樂允批答》:“朕秉德不明,陰陽謬戾,旱暵為災,辜及元元。為人父母,不能保養覆冒以厚其生。”

負冒(負冒),◆1.猶貪冒。○《隋書‧楊素傳》:“[素]負冒財貨,營求產業。”◆2.違犯,冒犯。○[宋][曾鞏]《與王介甫第二書》:“以吾之無所於歸,而不得不有負冒於此,則姑汲汲乎於其厚者,徐徐乎於其薄者,其亦庶幾乎其可也。”

浮冒,◆虛報冒充。○[清][魏源]《聖武記》卷九:“在軍惟酒肉笙歌自娛,以國帑供其浮冒。”○《清史稿‧兵志十一》:“各省有委辦軍火者,責成該員核定。如有浮冒等事,嚴行治罪。”

犯冒,◆1.冒犯。○[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上》:“臣恐小人道長,遂成其敗,犯冒天顏。”○《再生緣》第十三回:“隻為門生忽降閒,一朝犯冒老師前。”◆2.沖冒。○《晉書‧齊王冏傳》:“[惠]聞天下五難……捐宗廟之主,忽千乘之重,躬貫甲胄,犯冒鋒刃,此一難也。”

毒冒,◆玳瑁。○《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中則有神龜蛟鼉,毒冒鱉黿。”○[顏師古]注引[張揖]曰:“毒冒似觜蠵,甲有文。”○[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隱》:“今觀[日本]諸庸作者,織布為裋,大書題號其上,背負雕文,若神龜毒冒焉。”

頂冒(頂冒),◆見“頂名冒姓”。

頂風冒雪(頂風冒雪),◆形容旅途艱苦辛勞。○[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那年冬天,我頂風冒雪,趕着我一條老牛拉一挂破車,到山裏拉一冬木頭。”

帶雨冒風,◆謂不避風雨之苦。○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八出:“衝煙披霧,不辭千裡之迢遙;帶雨冒風,何惜此身之跋涉。”

打脫冒(打脫冒),◆假冒。○《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釵鈿》:“誰知他是箇奸計,隻怕婆子回去時,那邊老園公又來相請,露出[魯公子]不曾回家的消息,自己不好去打脫冒了。”○《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釵鈿》:“夫人道:‘這是真情無疑了。隻不知前夜打脫冒的冤家,又是那裏來的?’”

衝冒(沖冒),◆1.頂着,冒着。謂不顧危險、惡劣環境。○[唐][柳宗元]《愚溪對》:“吾足蹈坎井,頭抵木石,衝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一》:“[太祖]欲親征,召群臣議其事。宰臣[馮道]奏以方當盛夏,車駕不宜衝冒。”○[宋][範仲淹]《讓觀察使第二表》:“兼鈐轄都監等出入暴露,衝冒矢石,比臣處任,尤更重難。”○[明][王守仁]《瘞旅文》:“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剪燈餘話‧鸞鸞傳》:“衝冒白刃中,求而未得。”◆2.沖擊。○《新唐書‧馬燧傳》:“﹝[燧]﹞為戰車,冒以狻猊象,列戟於後,行以載兵,止則為陣,遇險則制衝冒。”

衝風冒雨(沖風冒雨),◆謂不避風雨之苦。○[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九:“‘頭年給你幹一整年活,沖風冒雨,起早貪黑的。’[郭全海]說,氣急眼了。”◆補證條目■謂不避風雨之苦。○《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可憐那公子嬌生慣養,家裏父母萬般珍愛,乳母丫鬟多少人圍隨,如今落得跟着兩個騾夫,戴月披星、衝風冒雨的上路去了。”

塵冒(塵冒),◆1.謙詞。猶言充數。○[五代][李建勛]《離闕下日感恩》詩:“二年塵冒處中臺,喜得南歸退不才。”◆2.謙詞。冒犯。○[唐][陳子昂]《上大周受命頌表》:“塵冒旒冕,伏表慚惶。”

布冒,◆廣布覆蓋。○《書‧君奭》“昭[武王]惟冒”[孔]傳:“惟此四人,明[武王]之德,使布冒天下,大盡舉行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