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洛陽城以北的邙山,聚集着自東周到明清曆代無數王侯将相、才士名流的陵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稱。

粵東的桑浦山,位于揭陽、潮州、汕頭三市市區交界處,夾在榕江和韓江之間,扼守交通要道,被譽為“潮汕第一名山”。桑浦山之于潮汕,恰如北邙山之于洛陽,這裡自古被潮汕人視為風水寶地,分布着從唐代至清代的衆多潮汕名人墓葬。清明時節,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與揭陽文史學者探尋了其中的代表性古墓,為您揭開揭陽“北邙山”的神秘面紗,解密不為人知的千年文脈故事。

2018年首播的古裝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因其還原了宋代時期的服飾、家具、建築、街景而受到好評。劇中,女主角的父親、揚州通判盛紘曾表達過自己的仕途理想:“将來混個銀青光祿大夫,能三品榮休那就很體面了。”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在地處桑浦山南麓的揭陽空港區地都鎮南隴村,恰恰就有一位宋代銀青光祿大夫的墓葬。在揭陽知名文史學者陳作宏和彭妙豔的指引下,記者前往探訪。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大王坑上的蒙亨橋。

南隴村有一條自北向南流淌的山溪,潮汕人稱山溪為“坑”,這條溪流被村民稱為“大王坑”。驅車沿着大王坑向上遊探尋,行駛至一座郁郁蔥蔥的小山丘時,一座小石橋出現在溪流之上。記者下車,走到石橋上向下檢視,驚訝地發現這段河床并不是天然的,湍急的溪流下,竟然隐藏着一塊塊整齊鋪嵌的石闆。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蒙亨橋底下的河床用石闆鋪砌。

“這座橋叫‘蒙亨橋’,原有橋名石刻,現已不見。小山丘叫‘蜈蚣山’,山上就坐落着宋銀青光祿大夫林紹堅之墓。”陳作宏告訴記者。

潮汕宋墓典型代表

據陳作宏介紹,蜈蚣山雖然隻是一座小山,卻蘊藏着豐富文化遺迹:山的西南坡,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過十餘件陶器;西坡曾發現“揭陽縣同期(唐代)而陪葬器物較多(出土陶器11件)的一座土坑墓”;而最為珍貴的遺迹,就是山上的林紹堅墓,“蒙亨橋”正是通往墓葬的附屬建築之一。

走過蒙亨橋,登上開鑿山岩而成的石階,沿着蜿蜒的山間小路前行,不多時,林紹堅墓驟然出現在眼簾。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蒙亨橋指向石階。

林紹堅墓位于蜈蚣山東部,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左右,是夫妻合葬墓。據陳作宏介紹,墓原為宋嘉定元年(1208年)營造,明代重修後定型,具“馬蹄三級三擺踢”閩粵傳統墓式,由石闆和貝殼灰混合砌成,規模之大為桑浦山所存幾座宋墓之最,其完整性也較好,儲存着豐富的宋明古墓建制曆史資訊。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林紹堅墓。

墓碣展現出宋代“崇右”的觀念,碑文右側為“銀青光祿大夫侍禦林公”,左側是“敕封敷安國夫人呂氏”。“宋”和“墓”兩字分别在兩行碑文正中最高和最低位置。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墓碑。

墓的兩側管柱上設定了一對貔貅,管柱上陰刻的挽聯因年代久遠已難以辨認。

此外,墓的南邊還有敬奉“後土之神”的石牌位。

潮汕“北邙山”古墓筆記①知否知否?宋代名賢林紹堅

供奉土地神的牌位。

站在古墓前的空地上,清風徐來,舉目眺望,遠山疊翠,溪流潺潺,榕江下遊平原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也讓人不禁思索:林紹堅,究竟是何許人也?

廣施善行的曆史名人

林紹堅給今人留下的不僅是一座珍貴的宋墓,還有一筆廣施善行的文化财富。

據彭妙豔介紹,林紹堅是舊揭陽縣15名宋代進士之一,《潮州府志》《海陽縣志》《揭陽縣志》等史書都記載了這位文化名人的善舉。

乾隆周碩勳本《潮州府志》之《人物志·僑寓》記雲:林紹堅,字民望,福州人。紹興甲戌進士,拜侍禦史,曆銀青光祿大夫,移家潮之海陽。開禧元年,施田六千八百四十畝入開元寺。知軍州事趙師懿奏聞,于本寺建祠崇祀之。

乾隆《揭陽縣志》卷五《選舉志》将林紹堅列為宋紹興二十四年甲戌張孝祥榜進士,并附其履曆。

雍正版《揭陽縣志》于卷五《科舉·薦辟》記載林紹堅履歷及職位品秩。

光緒版《海陽縣志》卷四十二《列傳》則詳述:林紹堅,字民望,原籍福州人,宋紹興甲戌進士,拜侍禦史,曆官銀青光祿大夫,移家來潮,築室邑之鳳栖。家雄于财,施與不吝。開禧元年,奉宋甯宗萬壽龍牌入開元寺,歲時緻祝,而以所緻海陽及大埔等處六千八百四十畝施入寺中祝聖并贍僧。郡守趙師懿奏聞,奉旨敕本寺建祠祀之。

由史書記載可知,林紹堅來到潮汕後,于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在潮州開元寺設定供奉宋甯宗的萬壽龍牌,并将海陽及大埔等地的6840畝田産捐給開元寺,作供奉皇帝牌位、贍養僧人之用,展現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儒臣風範。

此後,潮汕地方官吏每年都在皇帝壽誕之時,前往開元寺禮拜祝聖,代代相繼,直到清光緒二年丙子(1876年)在東府巷建立萬壽宮,祝聖展禮才移至萬壽宮。開元寺由此财力大增,香火更盛,鞏固了其作為潮汕第一名刹的地位,林紹堅公也是以享受入祠開元寺的待遇。

據相關資料,林紹堅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三月初七去世,享年七十八歲;夫人呂氏生于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壬子,于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乙醜十一月初二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潮州開元寺大殿内東北有紹堅公神龛和夫人呂氏牌位,每逢林紹堅和夫人忌日,開元寺例祀設祭。

彭妙豔指出,在古代,佛寺承擔着一部分慈善救濟的社會功能,林紹堅為佛寺捐田的善心義舉也得到了後代子孫的傳承與發揚。周碩勳本《潮州府志》之《人物志·僑寓》記載:(林紹堅之)孫洪毅,建州學正,建少林寺,入寺田六百八十餘畝;孫利用,元潮州路學正,重修開元寺;孫遜,元皇慶解元,至正壬午(即至正五年)割田二百五十餘畝入芒嶺苦竹院,為紹堅守墓之資;孫崇,萬曆貢生,分先世所施開元寺田九百餘畝,入萬壽宮為香火。

“從文獻可知,作為揭陽古代曆史名人,林紹堅的曆史性成就與貢獻,在于撥巨額土地給潮州開元寺作為寺田,以助贍養僧衆,保養寺宇曆史,并讓這種善舉由子孫薪火傳承,延續幾百年之久,對形成潮人熱心積德行善的傳統産生深刻影響。由此可見,林紹堅是個值得紀念的曆史人物。”彭妙豔說。

林紹堅的後人告訴記者,他們在南隴村還打聽到了村民流傳至今的一則諺語:

“千田萬地舍給開元,子孫和尚食無碗‘奄’(潮汕話指米湯)。”意思是林紹堅給開元寺捐了千萬畝田地,子孫遇到饑荒的時候卻跟和尚讨不到一碗米湯喝。

這一村諺很可能就是潮汕諺語“錢銀舍落庵,甲和尚讨無碗奄”的由來,意思是“捐錢給寺廟,卻跟和尚讨不到一碗米湯喝。”諺語辛辣的諷刺意味凸顯了潮汕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風趣,讓人忍俊不禁。

“林紹堅墓既是揭陽曆史名人墓,也是宋代典型古墓代表,兩方面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是以,應該對相關文物予以妥善保護,以示對揭陽先賢和曆史文化的尊重。”陳作宏說。

目前,林紹堅墓正在申請為揭陽市文物保護機關。

【文/圖】林捷勇

【作者】 林捷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