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大佑返場:《安可曲》是前傳也是“史記”

作者:星星飛翔
羅大佑返場:《安可曲》是前傳也是“史記”
羅大佑返場:《安可曲》是前傳也是“史記”
羅大佑返場:《安可曲》是前傳也是“史記”
羅大佑返場:《安可曲》是前傳也是“史記”

◎愛地人

在推出最新專輯《安可曲》的實體黑膠唱片一個月後,羅大佑的這張《安可曲》近日終于在各大數字音樂平台上線。作為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級的音樂人,羅大佑在這過去的四十年裡,曾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歌迷。甚至就連如今的很多一線歌手,以及著名的幕後音樂人,都毫不諱言自己在進入音樂行業前受到了羅大佑啟蒙式的音樂影響。

一張全翻唱專輯

在華語流行樂壇,早期的羅大佑一直以睿智的思辨以及超前的音樂意識聞名,無論是早期的《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還是中期在香港地區創辦音樂工廠之後發行的《戀曲2000》。羅大佑的音樂創作,在風格上涵蓋了民謠、搖滾和跨界,在文本上又保持着獨特的人文精神,一曲《未來的主人翁》裡的“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你或許會想起現在這首古老的歌曲”,至今聽來甚至有着超前的預言意味。

從上張專輯《家III》開始,在音樂創作上更趨向柔和的羅大佑已經開始有了一種葉落歸根的味道。而他在2020年,帶上包括琵琶、胡琴樂手在内的音樂團隊在台灣地區宜花東鹿等地進行的戶外直播演出,除了讓音樂回歸現場之外,更突出了“在地性”的主題,也算是另一種意味的葉落歸根。

從這個角度來講,《安可曲》的出現就絲毫不會讓人覺得詫異,甚至可以說是羅大佑音樂生涯必然的一個節點。作為羅大佑四十多年個人音樂生涯第一張,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張全翻唱的錄音室專輯,你可以說這是羅大佑的一種回憶情懷,也可以說是屬于羅大佑的音樂回歸。

跨越百年的唱片

《安可曲》無疑是一張跨越百年的“唱片”,這句話可以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音樂内容本身,二則是指“唱片”的媒體。

《安可曲》總共收錄了十一首(組)作品,其中最後一首歌曲《西風的話+歌》,也由兩首作品組合,而這首作品之是以如此設計,并非羅大佑的心血來潮,倒可以說是羅大佑本人對于整張專輯的某種概括。

作為一張重新翻唱經典老歌的作品,《西風的話》也是其中最老的一首歌曲。由黃自作曲、廖輔叔填詞的這首歌,創作于上世紀30年代,因為用了西方流行音樂的和聲體系,是以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之一。而另一首名叫《歌》的歌,則是羅大佑根據徐志摩譯詩譜曲的歌,原作是19世紀英國女詩人克裡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itti)的名詩《歌(Song)》。這首作品發表于上世紀70年代末,也是羅大佑個人音樂生涯裡發表的第一首作品。

曆史在這裡,有了奇妙的交集。從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流行歌之一,到《永遠的微笑》《未識绮羅香》這樣的時代曲作品,再到《午夜香吻》這樣的後時代曲經典,以及從台灣地區的鄉土民謠《草螟弄雞公》和閩南語民謠《桃花過渡》,再到日本經典《幸福在這裡》,以及有電吉他之父之稱的杜安·安迪代表作《Peter Gunn》,《安可曲》整張專輯的選曲,既包括了中文流行音樂,也包括了來自日本和美國的經典作品,而這些不僅構成了跨越半個世紀的流行音樂概略史,更成為羅大佑自我音樂源頭的回溯。

從這個意義來講,《安可曲》也可以稱為“羅大佑音樂前傳”。

另一方面,《安可曲》這張專輯也涵蓋了一張現代唱片最原始和最潮流的發行媒體。《安可曲》先是以黑膠這樣最傳統的形式首發,繼而在一個月後又上線了音樂平台。而在4月8日、4月15日和4月21日這三天,這張專輯裡的《情人的眼淚》《幸福在這裡》和《西風的話》三首單曲,還将以“數字藏品”的方式發行。除了錄音帶和CD短期内不會發行之外,這百年來最重要的三種音樂媒體,《安可曲》專輯全都有了。

讓經典老歌“永遠的微笑”

在《安可曲》這張專輯裡,《永遠的微笑》可以說是此前羅大佑翻唱次數最多的一首作品。除了在《費玉清的清音樂》《看闆人物》等節目裡唱過,羅大佑還在2004年,将這首歌曲搬上了自己紅磡演唱會的舞台。其實,《永遠的微笑》也可以說是《安可曲》這張專輯的副标題,羅大佑本人也一再表示,作為一張在疫情期間制作并推出的專輯,他希望這首歌曲能夠帶來一份美好的寓意,讓更多人能夠保持微笑。

羅大佑一再表示,音樂是有生命的,而音樂有時候也需要這樣一種傳唱,完成一次次接力。雖然是一張經典老歌的翻唱專輯,但《安可曲》卻并非單純地複刻經典,而是通過很多的巧思設計,讓很多老歌又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其中像閩南語民歌《桃花過渡》的編曲,甚至直接嫁接了《Peter Gunn》這樣的布魯斯風格伴奏,不僅沒有違和感,還展現出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音樂融合的魅力。

早在《家》專輯裡就翻唱過的《草螟弄雞公》,這次也被設計成了“放克”曲風,“放克”音樂的明亮和律動,和歌曲裡的“老風流”主題,同樣在氣質上神搭,是以也有種天作之合的默契。

而《永遠的微笑》這首歌曲,這次也融入了鄧雨賢四大經典之一的《四季紅》。在此前一次連麥采訪中,我也向羅大佑提出了為什麼要如此設計,羅大佑表示,他就是希望用《四季紅》這首作品裡的“打情罵俏”,去強化《永遠的微笑》的戀愛場景,并呼應“微笑”這個主題。

羅大佑在音樂上傳承經典卻巧思創新的做法,讓《安可曲》裡的那些老歌不再定格于靜态的經典,而是動态地“微笑”起來。

流行的盡頭是古典

《安可曲》這張專輯是一張音樂上大制作的唱片,其中像《意難忘》《永遠的微笑》和《情人的眼淚》等作品,更由音樂人吳慶隆特别設定了弦樂伴奏環節,也讓整張專輯有了更恢宏的音樂氣質,俨然有了古典音樂的華麗感。

其實,早在《戀曲2000》專輯,羅大佑就和上海當地的交響樂團有過合作。不僅僅是羅大佑,像張學友于《愛與交響曲》專輯裡與交響樂團的合作,在《雪狼湖》裡嘗試用音樂劇的形式表達流行音樂,譚詠麟在2008年重制《愛的根源》專輯時,也同樣采取了交響樂為主結構的方式,甚至像崔健和謝天笑這樣的搖滾音樂人,近幾年都不乏搖滾與古典交響的作品及演出實踐。

這種流行與古典的結合,甚至也是國際樂壇的一個傳統。像2014年的“格萊美”頒獎禮上,著名搖滾樂隊“金屬”樂團,就曾經和中國鋼琴演奏家郎朗有過跨界的合作,而英國殿堂級的歌手斯汀(Sting),在近二十年的音樂生涯裡,幾乎快要成為一個古典藝人,很多的作品都是和古典音樂藝術家合作完成。

從這些例子也可以看到,流行音樂人雖然在早期都以感性的作品為起始,以流行和傳唱為事業成敗的标準,但越到後來,還是會有一些對藝術有追求的音樂人,希望在結構、和聲更複雜的古典音樂裡得到藝術上的某種升華。

當然,對于華人音樂人來講,其實還有另一個使命,即對傳統音樂元素的挖掘和整理。像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的《草螟弄雞公》和《桃花過渡》等作品,就是用一種回溯的方式,進行一種創新的傳承,《安可曲》這張專輯,是以也有了經典音樂不斷循環的寓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