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圈正義:作為自由前提的信念》作者:羅翔

作者:歸零的活在當下

1.寫作也是一種技藝, 它既有技藝本身的追求, 也能帶來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寫作隻是為了名利, 那麼寫作也就不再是寫作。人們常說“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通常的情況是,為了好事去努力, 也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但如果“隻為前程, 無所謂好事”, 很可能既無好事, 又無前程。

《圓圈正義:作為自由前提的信念》作者:羅翔

2.剝削是一種忽視他人尊嚴的不道德利用。

3.人的本性喜好拉幫結派, 甚至不惜“互拉仇恨”, 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戀。

當生命中缺乏一個終極的敬仰對象, 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 形成無法抑制的自戀。自戀讓人總是自覺優越: 或是出生的優越、種族的優越, 或是智力的優越、知識的優越, 或是财富的優越、階層的優越,或是地域的優越、口音的優越, 甚至是道德的優越、宗教的優越。正是這種自我的優越感使得人類沖突不斷。無論是儒家的“華夷之辨”, 清政府的“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本質上都是人類自戀的産物。

4.人類為什麼要有刑法? 這個問題歐洲啟蒙思想家們在300年前就作出了回答: 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國家。也就是說, 盡管刑法規範的是犯罪及其刑罰, 但它針對的對象卻是國家。

5.勇敢當然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但勇敢并不意味着毫不妥協。我們很容易指責他人懦弱, 但這種指責太過剛性, 缺乏身臨其境的同理心。我們都想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但是事到臨頭, 我們也許才發現自己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勇敢。

有的時候, 妥協往往是一種更為勇敢的舉動, 隻要這種妥協并沒有放棄自己内心深處最神聖的原則。

6.人性的幽暗總有一種不斷下墜的趨勢。合理的制度本應抑制這種堕落的趨勢, 盡可能限制而非放縱人性的敗壞。魯迅曾說: “勇者憤怒, 抽刃向更強者; 怯者憤怒, 卻抽刃向更弱者。”如果我們的法律不能限制人性中下墜的常态, 嚴懲濫權之舉, 那麼那些被濫用的權力永遠無法學會尊重普通群眾。

《圓圈正義:作為自由前提的信念》作者:羅翔

7.網絡水軍是指由公關公司、網站等機構操控, 以擷取利益為目的, 通過發帖、删帖等方式為他人造勢來擷取報酬的網絡人員, 其成員具有分散性、不固定性和臨時招募性等特點。對于網絡水軍的名譽侵犯行為, 我們可以基于網絡水軍造勢行為本身的非正當性和造成的損害結果兩個方面施加懲罰。

8.前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說: “縱觀人類曆史,有能力行動者卻袖手旁觀, 知情者卻無動于衷, 正義之聲在最迫切需要時保持沉默, 于是邪惡方能伺機橫行。”

9.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一生, 在這個生命旅途中, 我們不時會經曆苦難, 我們也要時常對抗自己内心的邪惡, 終有一天, 我們會走向此生的終點。

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 都需要道德規範與法律規則的限制, 如果人擁有不受限制的權力, 那麼他心中的幽暗一定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在某種意義上, 這些合理的限制是對包括偉人在内的一切人類的保護。絕對權力往往導緻絕對腐敗, 在人類的經驗上還從未出現過相反的例證。

但是, 人類常常會忘記自己的有限性, 沒有人願意時常想起死亡、苦難和邪惡這些沉重的話題。是以, 人會用各種事務來轉移對這些話題的思考, 人一直在躲避自己的有限性。

《圓圈正義:作為自由前提的信念》作者:羅翔

10.讀書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單純的知識, 從表面上來看, 讀書是一個悖論: 讓你在求知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這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随無涯, 殆已”, 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讀為勵志名句——鼓勵人多讀書,其實莊子的意思完全相反, 莊子想說的是,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 會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所羅門王也說過類似的話, “著書多, 沒有窮盡; 讀書多, 身體疲倦”。這些話表面上很消極, 但他其實是想告訴我們, 知識是無限的, 在求知的過程中, 必須對知識的無限性保持足夠的謙卑。

是以, 讀書首先可以培養自己對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閱讀的深入, 你才能知道知識的大海是沒有邊界的, 我們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11.讀書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陶淵明說“好讀書, 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在讀書過程中, 有那麼片刻你能達到與書同樂、欣然忘食的境界, 那就達到讀書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