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國第一礦”的紅色勳章

作者:中國礦業報

◎ 本報記者 劉曉慧

冀中能源集團井礦集團的前身是井陉礦區,其采煤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近代開采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礦區四周環山,區内烏金遍地、井架林立,被稱為“北方最良之煤田”。這裡是新中國解放第一礦,是石家莊工業文明的發祥地,是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百年煤都”之美譽。井陉煤礦伴随着中國革命的光輝程序,創造的輝煌影響深遠。

“開國第一礦”的紅色勳章

井陉煤礦正豐礦舊址

曆史悠長 沉澱豐厚底蘊

2015年,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井陉礦區委區政府聯合攝制,由導演畢瓊執導的五集文獻紀錄片《井陉煤礦百年風雲》播出。紀錄片從十九世紀末率先采用西法開礦到民國初年生機勃勃的民族資本企業,從抗日戰争時期遭受侵略者的殘暴掠奪到百團大戰,從解放戰争時點亮西柏坡的明燈到為新中國建設提供重要的能源動力,依照時代線索分别講述了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發生在礦區的衆多曆史故事,首次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紅色曆史。

井陉煤礦創辦于1898年。井陉縣人張鳳起集資購地18畝為礦區,以土法開礦,不久因資金短缺停工。後結識德國人漢納根,訂立合辦契約,成立“井陉礦務公司”,資本各25萬兩,由中、德雙方合資經營,開啟了中外合資辦礦的典範。後北洋大臣袁世凱将該礦收為官有,與亨内肯訂立官商合辦契約,設立“井陉礦務局”,制定“以正太路為咽喉,京漢路為軀幹、北甯路為尾闾”的運銷方針,在正太、京漢、京綏、京奉四大路線沿站,建立内銷及代銷處,在全國設立七大分銷處,分别是:石家莊南灣街、保定南關外、北平宣外城根、天津特一區十六号、煙台北馬路霸南首、漢口特三區怡和裡四号、上海法租界李梅路。還通過塘沽、上海港口,将煤炭遠銷廣州、香港、日本和南洋群島等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人回國,合辦契約廢棄。為避免與國内煤礦在市場上互相競争,1914年又與臨城礦務局、開灤礦務局簽訂聯合售煤合同,形成了産銷兩旺局面。1916年一躍成為中國十大礦廠,1918年成為産量僅次于撫順、開灤煤礦的中國三大煤礦之一。

1922年,直隸省政府與德商重訂合同,共同營運,資本總額為450萬元。同時引進先進裝置迅速擴大規模。當時電燈、電話、汽車、火車、大口徑井口、蒸汽絞車等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文明均已在這裡出現。

在老井陉礦區内,至今還保留着皇冠塔和老井。“皇冠塔”是一座造型奇特的水塔,建于1915年,占地面積38平方米,由時任清政府北洋水師提督、後任井陉煤礦洋總辦的德國貴族後裔漢納根所設計建造。皇冠塔為磚石結構,底部為青石拱券;塔頂端突出部分為水塔,可容水50立方米,主要為老井工業鍋爐排煙和提供生産生活用水,因整體造型酷似皇冠而被稱為“皇冠塔”。據了解,皇冠塔内部的紅磚,都是從德國本土海運過來的,每塊磚上都印有“井陉礦”的字樣。老井,又稱“南井”,于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動工開鑿,占地面積125平方米,井口直徑4.5米,深184米,井架為木質結構,高16米下層為台闆,距地面高4.5米,1904年生産出煤,是井陉礦區第一口進行機械化開采的井口。至1980年10月,老井才被關閉,井口已被回填,用水泥封閉。如今,老井井架上腐朽的木頭和鏽迹斑斑的鐵釘,見證了礦區的百年滄桑。

紅色歲月 挺起民族脊梁

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中國勞工運動蓬勃興起,由最初的反對資本家、封建把頭的自發經濟鬥争,發展成為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自覺政治鬥争。1922年9月,安源煤礦和株萍鐵路在毛澤東、李少奇、李立三等上司下舉行大罷工取得勝利的消息傳入礦山,使井陉煤礦礦工們開始看到希望和光明,喚醒了勞工階級的思想覺悟。

1926年8月,黨組織派共産黨員趙玉祥來井陉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組織和開展黨的工作。1927年9月,中共井陉煤礦黨支部正式成立,從此井陉煤礦革命、建設、發展翻開了嶄新一頁。1932年8月,中共井陉煤礦特區委員會、共青團井陉煤礦特區委員會先後成立。在此期間,井陉煤礦先後組織6次大規模的罷工鬥争。

1937年“七七”事變,礦區為日本侵略者所占,并實行軍事管理。1937年10月,井陉煤礦連同另一座正豐礦均被日軍占領,于1938年5月分别被改為興中公司井陉采煤所和興中公司正豐采煤所。

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者采取“以戰養戰”的方式,加緊了對礦産資源的掠奪。井陉煤礦因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最重要的是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燃料,是以成為日本侵略者掠奪大陸煤炭資源的重要據點。

為了更快、更多地掠奪井陉煤礦的資源,日本法西斯将這裡建設成了一處密不透風的集中營。日本侵略者除了在煤礦周圍深挖溝、高建牆、造碉堡、架電網外,還豢養了一批甘願為日本人當走狗的漢奸,嚴密監視礦工的勞動。

在井陉煤礦,日本人不會為煤礦勞工提供任何安全保證。1940年3月30日的《申報》曾刊登題為《井陉城煤礦爆炸——礦工百三十四人殒命 二三個月後始能複工》的報道。這起事故就是由電纜老化漏電,電火引起瓦斯爆炸,繼而引起煤塵爆炸造成的。

1940年8月,著名的“百團大戰”打響,井陉煤礦成了八路軍的首要攻打目标。礦工遊擊隊配合主力部隊取得首戰告捷,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以戰養戰”的戰略企圖。

朱德總司令在評述井陉戰鬥勝利的意義時指出:“在經濟戰中,井陉煤礦的破壞,是中國一個大勝利。在經濟戰中,尤其有它特别的意義。”

1940年10月,日本侵略者與僞華北政務委員會達成協定,将井陉、正豐、六河溝煤礦和石門煉焦廠合并,成立“井陉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井陉煤礦。

1947年4月17日,井陉礦區宣告解放,井陉煤礦成為晉察冀邊區的大後方。晉察冀邊區政府接管井陉礦務局。井陉煤礦也被稱之為“解放第一礦”。

之後,井陉煤礦積極為前線作戰提供物質保障。由500多名礦工組成的前線運輸隊,把機床、鑽床、汽錘等裝置運送到兵工廠制造槍炮彈藥。并派出一大批技術勞工建立了太行山第一座水力發電站,點亮了西柏坡第一盞明燈,被朱德總司令譽為“邊區創舉”。

在此期間,晉察冀邊區工業局遷入礦山;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在礦區成立;新華社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在這裡安家落戶。礦區的技術勞工制造機器、修理電機,為設在礦區天戶村的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後改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供電,為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揮三大戰役提供充足的物資支援和電力供應。當年,頒布土地法大綱的佳音、三大戰役的捷報以及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喜訊,就是由井陉煤礦發電站産生的紅色電波傳遍神州大地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成立河北井陉礦務局,着手恢複和改建被日本侵略者破壞殆盡的礦區,并多年保持百萬噸以上的生産水準。

無論是在抗日烽火中,還是在解放戰争中,井陉煤礦都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參與了艱苦卓絕的鬥争,譜寫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煤海放歌 譜寫時代新篇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上司下,井陉煤礦為國分憂,勇挑重擔,全力保證國家煤炭供給,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成為全國煤炭工業戰線一面光輝旗幟。

1953年,大陸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出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高潮。井陉煤礦職工群衆精神抖擻,鏖戰煤海,生産紀錄屢次重新整理,煤炭産量大幅上升。1960年創出原煤産量454.7萬噸的最高曆史紀錄。

井陉煤礦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關懷。1959年6月6日,周恩來總理到井陉煤礦視察,對生産、安全、職工生活等方面作出訓示,特别指出:“安全問題是主要的,生産與安全發生沖突時,生産要服從安全,如果因為安全而生産差一點不責備你們,安全搞不好不行。”職工家屬備受鼓舞,當年生産原煤358.16萬噸,超産近50萬噸。

此外,井陉煤礦還創辦煤礦技術學校,成為新中國煤炭工業早期的人才基地,并抽調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4500餘人,參與了八省(區)14個大型煤礦的開發建設;同時,還承擔和支援了多項國内和亞、非、歐友好國家的項目建設。

到20世紀80年代初,井陉煤礦共為國家複采原煤1450萬噸,相當一座年産90萬噸大型礦井16年的産量;資源回收率達到90%,比全國煤礦的回收率高20%。2005年,井陉礦務局入圍全國煤炭工業百強。2006年,井陉礦務局與金能集團聯合重組。

2008年5月,井陉礦務局實作整體改制,創立井陉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冀中能源集團子公司。百年老局告别工廠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也為資源枯竭的礦山企業轉型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

進入新時代,井礦集團努力探索實施産業結構轉型,實作“以煤為主”向“多業并舉”轉變,建構起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型結構鋼等多元發展的現代産業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