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哭窮”捆綁孩子,是最可怕的教育

文|安婧(爸媽進化論作者)

進化媽:孩子有購物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一味地對孩子哭窮,隻會讓孩子自卑、充滿匮乏感。

前陣子,“因買洗面乳用被媽媽說浪費”上了熱搜!

媽媽在一個教育部落客的直播間和部落客探讨孩子的教育問題。

聊天中,這位媽媽說自己的女兒才15歲,就私自用壓歲錢買了洗面乳和身體乳,她這個年紀不應該用這些東西。

用“哭窮”捆綁孩子,是最可怕的教育

聽到這裡,部落客一臉詫異:

“你孩子已經十幾歲了,用點身體乳洗面乳不應該啊?”

用“哭窮”捆綁孩子,是最可怕的教育

媽媽淡淡地回答:

“用溫水洗一洗就可以了,她畢竟是學生,才15歲,用這些浪費錢!”

這位媽媽的觀念讓部落客十分震驚,憤怒回怼:“是她不配嗎?”

用“哭窮”捆綁孩子,是最可怕的教育

評論區,這位媽媽的“奇葩”觀點,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我媽就是這樣,她一直給我哭窮,不知道真窮假窮。”

“上大學,我都覺得跟我媽要錢很尴尬,不敢開口,她一沉默,我就覺得我做錯了。”

生活中,孩子要買東西時,有些父母常常會說:

“太貴了,我沒錢了。”

“家裡沒錢,你要省着點。”

對着孩子哭窮,似乎成了一些父母的必備技能。

卻沒想過,這種窮活一生,不斷對着孩子哭窮的方式,是對孩子最失敗的教育,也是種最可怕的教育。

父母教導孩子勤儉節約,精打細算過日子無可厚非,但“哭窮”過度,隻會讓孩子在貧窮的思維裡,越過越心窮。

用“哭窮”捆綁孩子,是最可怕的教育

常常哭窮的父母,養出心窮一生的孩子

《少年說》有一期中,一個男孩吐槽媽媽從小就騙他說,家裡特别窮,窮到揭不開鍋。

他買一支筆都要和媽媽軟磨硬泡好久,經常會擔心自己哪天連飯都吃不上。

突然有一天,他爸買了輛車,他以為家裡的日子好起來了。

結果媽媽說,這是他家中彩票買的!

直到現在自己長大了才發現,全家隻有自己一個人在過貧困潦倒的生活。

媽媽每天美容護發,爸爸每天大魚大肉。

男孩站在上面喊話,下面的同學都笑得不行。

面對兒子的吐槽,媽媽表示:

“錢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就算你現在長大了也要節約勤奮。”

男孩向媽媽提要求,希望能長點零花錢,媽媽答應了,但不忘補充一句:

“但是要省着點花,想花自己掙。”

清華教授彭凱平曾在一次訪談中說:

“如果告訴孩子家裡缺錢,我們沒有别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産生心理上的匮乏感。”

父母哭窮,本意可能是想讓孩子知道錢來得不易,培養孩子節儉意識。

可是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隻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卑、無助和匮乏感,讓孩子永遠陷入心窮的苦循環。

聽過一個故事。

80後白領小麗在國企工作,每個月收入七八千,房租都是父母付的,可是一年到頭都是月光族。

平時工作壓力大,她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就用購物的方式來彌補,結果每個月一買就失控,月月還卡債。

後來,她去咨詢心理醫生才發現,原因是父母在她童年記憶裡種下的木馬程式,漸漸地内化為她的内在運作模式了。

小時候,她想買什麼,父母經常以“浪費”為理由拒絕。

想得到的,大部分都得不到。

她聽話懂事,父母不給買,也不鬧,但内心的匮乏感卻越積越深。

她在心裡一直告訴自己:将來一定要好好補償自己。

終于等到自己工作賺錢了,積壓在心裡的匮乏感全面爆發,她開始彌補童年的缺失。

不少在“哭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拼命地彌補那個曾經孤立無援的自己,買下整箱的蛋糕、成堆的娃娃,一櫃子的裙子……

并不是自己有多喜歡,而是為了彌補兒時的遺憾。

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就像幹涸的沙漠,内心始終是匮乏的。

她們的内心,始終蒙着一層自卑的陰霾,在匮乏感的泥沼裡,無法自拔。

即便将來再多的滿足,都無法填滿這種與生俱來的匮乏感。

父母哭窮一陣子,孩子受罪一輩子

一個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匮乏感,那麼即使擁有不錯的先天條件,也很難把握屬于自己的優勢和幸福。

我有個同學,她本身很優秀,高學曆高收入,又有一個出色的男朋友。

她小時候是在父母的哭窮聲中長大的,從小的物質匮乏使她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

她總不相信好事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對待感情也是如此,總是怕會失去男友,拼命地對男友好。

其實男友對她也很好,可是不管對她有多好,她總是猜忌懷疑,毫無安全感,不相信男友的真摯。

在她的猜忌懷疑中,他們開始争吵不斷,最後還是分手了。

同學很痛苦,從小的經曆使她的潛意識裡,總認為自己是個不重要的人,不相信會有如此優秀的人愛上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冒名頂替綜合症”,說的就是這樣的人。

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所達到的一切成就,自己所處的狀态、所得到的關愛,認為自己是個冒牌貨。

他們的腦海中總是循環着一句話:“我不舍得我現在擁有的一切。”

在父母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把握不住自己的幸福,還會毀了自己的前途。

一個網友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

他小時候一直以為家裡窮。

本想考研的他,為了不讓父母過度勞累,決定大學畢業就工作掙錢,減輕父母的負擔。

可是後來他發現,其實家裡的經濟條件并沒有那麼差。

但他和那些考上碩博的同學,差距已經不是一點半點了。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是個案。

窮這個字眼,會在窮養長大的孩子的心裡,根深蒂固。

經濟貧困所帶來的生活不幸,逼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放棄了許多可以實作的夢想,降低了自己對生活的需求,埋葬了自己美好的追求。

孩子心裡有力量,匮乏感就無處立足

孩子有購物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一味地對孩子哭窮,隻會讓孩子自卑、充滿匮乏感。

要想孩子心裡有力量,父母就要做到不再哭窮。

1、坦誠家中的真實情況,孩子才會信任。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

“滿足還是不滿足孩子的欲望,取決于父母的能力和意願。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

知乎提問“家長該不該把自己家财務真正情況告訴孩子?”的提問下,網友有夢想的小鹹魚分享了自己的經曆。

她從國小五年級開始,媽媽每月發了工資,都會對她公開。

所有收入、支出對她從不隐瞞,如果有剩餘的,就會給她零用錢,如果沒有了,就會告訴她這個月沒有零用錢了。

她媽媽告訴她:

“養你不成問題,供你讀書也不成問題,你隻管使勁兒讀,不過糟蹋錢的事是做不起的,咱沒那個錢。”

是以她從小就知道家裡的情況,體諒母親賺錢的不容易,從來不亂花錢,也不摳門。

貧窮并不可恥,也不需要用“哭窮”激勵孩子去體諒父母。

向孩子坦誠,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2、與其“哭窮”,不如富足孩子的内心。

記得小時候,鄰居家的條件不是很好,小夥伴們都喜歡抱着自己漂亮的洋娃娃在一起玩。

鄰居家的小女孩卻沒有洋娃娃,她和自己的父母說,也想要洋娃娃。

媽媽聽了并沒有說家裡窮,買不起。

過了幾天,她也抱着一個漂亮的、特别的洋娃娃來和我們一起玩。

那個洋娃娃是媽媽自己親手為她做的,在她心中,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獨一無二的洋娃娃。

可見,孩子的富足感,并不是錢堆積出來的。

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與内心的豐盈,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

3、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還記得那個叫蔡暢的女孩嗎?

在大學開學的自我介紹時,她幽默自信地介紹:

“我叫蔡暢,我家是收廢品的,父母很累,我有個特别土的夢想,就是給我媽買個大别墅……”

蔡暢的父母雖然是收廢品的,但是從來沒有在她面前哭過窮,他們會教孩子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培養了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

在興趣上,不論是學琴,舞蹈還是書法,父母總是給孩子支援和鼓勵,讓她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光發亮。

父母猶如一面鏡子,自己不卑不亢,孩子也不會卑躬屈膝。

自己樂觀向上,孩子身上也會散發光芒。

父母的每句話,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生活貧窮,努力奮鬥,三五年就過去了;但讓孩子心窮了,一輩子就很難幸福快樂了。

坦誠地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情況,讓孩子直面真實的生活,擁有拼搏的勇氣。

不和孩子哭窮,告訴孩子,隻要父母在,就可以為你撐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願每個孩子都能内心富足,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能常懷感恩的心,揚帆起航,向陽生長。

作者簡介:安婧,和500萬人一起更新生活認知,本文來源: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