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作者:周雨思音樂審美養成

你昨晚做夢了嗎?

關于夢境,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兩千多年前莊周夢蝶的故事,就曾道出了夢境的奇妙。

人人都會做夢,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夢與音樂、藝術之間,也一直存在着緊密的聯系。

清明節期間,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一首與夢有關的藝術歌曲——音樂家福雷創作的《夢後》,這首曲子主要表達了作曲家在一個美夢中醒來後的怅然若失,夢中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對比起來慘烈無比,讓我們對作曲家失去的痛苦感同身受。

失去的痛苦有多痛?——用音樂告訴你

以浪漫著稱的作曲家柏遼茲在《幻想交響曲》中,也曾通過對奇異夢境的描述,表達在愛而不得的情況下,近乎病态的敏感情緒。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卡拉揚指揮)_哔哩哔哩_bilibili

《幻想交響曲》是柏遼茲為自己愛戀已久的女演員哈裡特·史密遜所創作的。

第一樂章命名為“夢幻與熱情”,講述一個青年音樂家,由于失戀而服用鴉片自殺,但劑量不足未能緻死,昏昏入睡時在夢中出現了奇異幻想,最終自己所愛的女人和腦海裡的病态想象,都幻化成了音符和樂曲。

因為是對夢境的描述,這個樂章跳脫了思想範圍的束縛,更加靈活,自由,充滿柔情和不可思議的想象力。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指揮家殷巴爾曾評價柏遼茲:“他是音樂史上,第一個把節奏颠倒過來的人,樂譜上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生命、旋律、節奏和色彩。”

對夢境的深刻感受,讓柏遼茲的想象力似乎插上了翅膀,也成就了他的浪漫與瘋狂。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沒錯,夢的虛幻性與無意識性,往往與音樂中天馬行空的自由與想象不謀而合。這種特殊的思維形式,在藝術創作上可以産生極大的創造力。

比如,除了通過描繪夢境來表達複雜的情緒,夢通常還是藝術家創作的靈感缪斯。

斯特拉文斯基的著名代表作《春之祭》,創作靈感就是來源于作曲家當時的一個夢境:他夢到自己參加了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坐成一圈,一位少女在其中跳舞,并被要求跳舞直到死亡——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斯特拉文斯基醒來,用音樂記錄并豐富了這個荒誕奇幻的夢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春之祭》的音樂或者看這部舞劇時,或許會有一種碎片化的不真實感。

著名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顫音》(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靈感也是來自作曲家塔蒂尼的夢境。

塔蒂尼【魔鬼的顫音】帕爾曼_哔哩哔哩_bilibili

據說,塔蒂尼一直夢想着學到世界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一天晚上,在睡夢中,一個魔鬼出現,要與他比試琴技。

比賽開始,其貌不揚的魔鬼先來演奏,卻把塔蒂尼驚呆了——那是他聽過的最美的音樂,超過了人類想象的極限。他在夢裡沉醉、狂喜、激動萬分。驚醒後,他試圖留住睡夢中的記憶,哪怕隻有一小部分。

于是,他盡可能回憶夢中的旋律,最終寫下了這首經典的《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并按照夢中情節命名為《魔鬼的顫音》。盡管在塔蒂尼看來,這首曲子與夢中那首絕美的曲子差距還很大,但他認為這已經是自己人生中最好的創作了。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以及,或許很多人還聽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聞:音樂家莫紮特有一個習慣,每晚臨睡前都要戴上眼鏡。人們好奇這是為什麼,莫紮特回答說:“我經常做夢夢到一些旋律和樂譜,如果不戴眼鏡,什麼音符都看不清,醒來就忘得一幹二淨了”。

我們無法證明傳聞的真實性有幾分,但從中也不免看出,夢境對音樂家創作的重要性。

事實上,除了音樂,其他領域的藝術家也會在夢境中找靈感。

西班牙繪畫大師達利睡覺時會故意在地上放一個玻璃杯,再把勺子的一端放在玻璃杯邊緣,手指夾着另一端。睡着之後手指放松,勺子掉落,自己就會驚醒。此時,他立刻起來把睡夢中腦海裡的奇怪影像畫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達利很多代表作都是夢境的描繪,充滿了非凡的想象力。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達利代表作:《記憶的永恒》

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寫作利器是“失眠”和“噩夢”。在寫作前,他總會拼命熬夜,然後坐在書桌前打瞌睡,讓靈感從潛意識裡冒出來。他曾在日記裡記錄:“這種力量來自我的夢境,在我未睡之時大放異彩,讓我夜不能寐”。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卡夫卡《變形記》插畫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疑惑:靈感是不是隻偏愛藝術家,不然為什麼單單會來到藝術家的夢境?

事實上,夢看起來虛無缥缈,但與大腦的活動并不是完全沒有因果關系的。

瓦格納在創作《萊茵河的黃金》時,始終想不到一個好的引子,每天都冥思苦想。終于有一次,他乘船過海,一個沉睡的午後,在半夢半醒中聽到了一種自成曲調的水流聲,從中找到了靈感。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藝術家的夢境和靈感并不是憑空生成的,而是建立在他們頻繁進行藝術構思、有着強烈創作渴望的基礎之上。

正如我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藝術家的創作思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晚上睡眠時,大腦便會對頻繁接收到的資訊進行整理、回顧、選擇和淘汰。

是以看似充滿感性和偶然性的夢境,其實也經曆了一個理性積累與精心思考的過程。

生物基因領域專家尹烨前不久在《圓桌派》中也談到了夢的意義。他同樣強調,做夢不是一件壞事,夢也并不單單是虛無缥缈、毫無邏輯的思緒。

事實上,做夢也能幫助我們學習,幫助人們拓展認知的邊界。科學界和藝術界很多偉大的成果都誕生在半夢半醒中,人們稱之為“愛迪生時刻”。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同時他認為,夢除了帶來靈感,還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産生非常多的記憶連接配接,這些記憶和思維,會定期對我們的大腦進行“清洗”,清除腦中的廢物,預防老年癡呆。

普通人和音樂家的差距:從做夢就開始不一樣

是以,感恩會做夢的自己吧。

也願大家每晚都能,好好睡覺,做個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