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作者:初衣勝雪

暮春落花美詩五首:花落花開莺自語,更向落花枝上啼

公曆的四月,農曆的三月,通常稱作暮春。

暮春,字面上解釋就是末春,春天的最後一個階段。

雖然暮春三月通常聯系在一起,但是暮春來臨的最重要節點,就是清明節氣的交節。當太陽到達黃經15度,是傳統天文氣象學上的暮春,正是來臨,時間經曆清明谷雨,直到立夏之前。

那麼暮春的氣候特點是什麼呢?此時太陽繼續朝北回歸線進發,春天從半寒半暖,走向和暖多雨。此時大部分傳統果樹的花朵都開始凋謝,轉入果實生長期,而青山樹木翠綠,河水飽滿清澈,農作物搖曳生長,大地綠色蓬勃,帶來清明和暖的大氣明淨感,是春色最美的時段之一。

但是,正是由于仲春大部分花樹落花,轉入結果坐果期,是以暮春和落花往往聯系在一起。一方面讓人們感歎春天綠色青蔥向上,一方面感歎花季短暫,容易引起人們春天的傷逝之感。

最美的春花開始集體凋謝,說花無百日紅,實際每種植物的花期,最長不過一個月,在蓬勃的仲春晚春裡,氣候溫暖,花期往往隻有十五天或者更短。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唐 · 錢起 《暮春歸故山草堂》

春殘是個相對的概念,因為暮春,實際是春深,但是對于熱愛花事的人,自然有種春天快要過去的感覺。是以三月也稱為殘春,但是這種寫法實在是有點殘忍。

行走在故鄉的山路上,進入了山谷。天氣晴和甚至還帶着晚春陽光下的暑氣。

正是太陽明麗,溫度高,是以黃鹂鳥白天都很少看見。

遠遠看着谷口巨大的木蘭樹和杏花樹,這往往是山村的坐标樹。但是看到的是木蘭花已經完全凋謝,枝頭長出了嫩芽,隻是在太陽裡,還沒有形成綠蔭。

那村口的杏花樹,更是枝頭少花,地上是落花,還有空中無風自落的花瓣。

我已經走累了,甚至感到暑氣,令人口渴焦灼。

但是我的眼睛終于看到了家中庭院裡,巨大茂密的竹林,那青翠的顔色,美好的綠蔭,瞬間通過視覺落到心底。那可愛的家園的竹子啊,春夏秋冬有保有綠蔭,随時等待着我的歸來。

這首詩寫出了晚春花木凋謝,晴和但是已經接近炎熱的那種溫暖。

此時很多樹木的綠蔭尚未形成,隻有常綠的竹子凸顯出那種特殊的清涼美。

綠多紅少,是暮春的重要特征。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青青南陌柳如絲,柳色莺聲晚日遲。

何處最傷遊客思,春風三月落花時。”中唐 · 武元衡 《陌上暮春 》

暮春之初,有清明,上巳,三月三,這樣的适合踏青的時節。

而當柳絮飄飛時,也正是許多仲春晚春的花樹落花之時。

宋朝早期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并不是明朝之後的,按照小寒到谷雨的二十四種花來劃分。

而是很多花集中在寒食清明開落,濕潤和暖的氣候迅速催開花朵又此時風雨吹落花朵。

比如桃花,梨花,杏花,李花,海棠花,都是在這以階段,大規模開花并且謝落。

人們在踏青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很多花木盛極而謝,不像仲春那種花朵絢爛,壓過葉子的蓬勃。此時往往花開極緻,伴随綠葉茁生,甚至是綠肥紅瘦。

而很多花朵并非是風雨的原因,而是花開完成風媒或者蟲媒的授粉,就會凋謝,無風自落、

尤其是清明節時段,祭祀祖先和亡者,感覺生命的倉促短暫,而此時照應眼前的各種落花,一方面有青春流逝之感,一方面更蘊含生死代謝。

這首詩就是寫的暮春踏青的感受,固然柳色青青,長條如絲,固然黃鹂翠柳,日光明麗。然而看見樹樹花落,怎麼不讓人感覺,最好的最美的花朵無情凋謝,時光和生命都會有去無回,哪怕行進在如此蓬勃的春色裡。

古代的人,受生産力和醫藥條件的限制,受饑荒災難的影響,受戰亂的侵害,平均壽命不高,明天和意外随時來臨,人生就算如四季,總有些人會如落花消失在春天裡,怎麼不會感歎花季花朵生命的悲傷和短促。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折柳亭邊手重攜,江煙澹澹草萋萋。

杜鵑不解離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唐 · 無悶 《暮春送人 》

這是送别。暮春的送别也特别多。比如寒食清明是遊子回鄉祭祖踏青的日子,正面來講是團聚,但是團聚之後呢?

向來土地是養活不了太多人的,就算曾經有過安居樂業是世外桃源,随着人口增殖,必然會推動人口的外流,去遠方找尋生存發展。有聚就會有分離。

在有柳樹的驿站長亭邊,卻重新握着手,看着江上此時煙雲淡淡,芳草萋萋。

我相信這是夫妻。因為朋友間的送别,沒有這樣的凄涼斷腸。為了生活守望的夫妻,有多少各自歲月的艱難,面對不得不的離别。

雖然用各種願景和美好支撐,但是越有感情和牽絆實際是越殘忍的。

臨行還要再次牽手。本來笑着說,等你回來,我會回來。可是那是壓着眼淚,尤其女性。

偏偏這個時候,那杜鵑鳥分外活潑,人來瘋一樣,叫着,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你說怎麼不叫人掉眼淚,那還能說什麼呢?說是風沙迷了眼睛,是落花勾起了傷感。

能夠團聚幾天?短暫的節日,比起漫長的相思,還不夠零頭,還要被各種禮儀人事應酬。

手沒有牽夠,就分離啊。

再次回來,是晚秋,是晚冬,是這般青春年華,付給江波草色。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吾生四十已侵尋,獨喜年來不動心。

世事升沉君會否,人間春去落花深。”宋 · 潘良貴 《和仲嚴弟暮春二絕 其一 》

古人說,四十而不惑。這是因為,四十歲是人生的晚春。

古人七十古來稀,四十人生過半,五十已經是老年。

古人年少而讀,立志未來,弱冠而娶,進入成年人生,二十年有過願望奮鬥掙紮算計得失,哪樣都是踏着青春和焦慮前行,渴望富貴,渴望功名,有挫折磨難,有雄心壯志。

但是到了四十歲,人到中年,從農事上來講,精力日衰,從仕途上來講,過了最好沖刺的年齡,從閱曆上講,看得多,磨滅了幻想,知道得多,服從規則,事情雜,也就難得有青春的莽撞和熱情。當然也就更加睿智。

我已經四十多歲,唯一的收獲,就是過了四十,很多事情不再盲目,不再熱情,不再動心。

那世上的事,升沉不定,不是有願望就可以達到,不是有理想,就可以實作。

當命運和年華不再眷顧你,有多少熱情,其實都如這晚春的落花一樣,無可奈何凋謝。

人間命運之不達,如同春天過去,很多願望期待如落花一樣。

這首詩是過來人的深沉,讀起來渾厚,是滄桑而不是悲傷。

春心莫共春花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這是有青春和願望的人的痛苦,無論是感情還是未來的期許。

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這樣過的,才是最真實的。也正是飽滿于生命本身的期待和創造,人到中年,承認落花之深,是一種投入後的達觀和解脫。

我喜歡這首詩,明澈,通達,渾厚,因為有過繁花之願,才有落花深處之慨然,他的人生到底飽滿、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曉來天氣便清新,獨倚闌幹正暮春。

花落花開莺自語,東風吹水細鱗鱗。”南宋 · 張栻 題《城南書院三十四詠 其十五 》

也不是所有的花落都讓人悲情。

比如在沉悶的事件和天氣之後,迎來了清新明麗的早上,哪怕是暮春,也會是一種視覺和心情的調劑。因為我剛才談到暮春之美在于大氣清明,雖然有落花,但整體是青蔥向上的。

困頓于某一段時間的人,在這樣的天氣登高望遠,實在是舒展身心。

閑适慵懶地靠着欄杆,此時楊柳春風,花開花落,黃鹂婉轉,遠處,東風吹動水面,波光粼粼。

綠色養眼,水光明目,花落悠然,空氣清新,讓人一瞬間從煩惱沉滞中擺脫出來,進入一種大氣清新的自然美裡。

無需細看每朵花,無需歌頌每分綠,就這樣沉浸在這裡。

物我兩忘,物我兩安,很好。

而晚春常有這樣清和清美的時段,幫你舒緩身心。

暮春落花絕句五首賞讀:春風三月落花時,人間春去落花深

暮春時節,雖有落花,實際上更有青色的美。無論心情有多麼悲傷,落花能勾起你多少悲感,但是托底的是這是青色的春天,足以讓你,在落花紛飛後,青骢向前。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