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引言: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們不應隻滿足于打出“半場好球”,要想真正實作中國汽車行業彎道超車,就必須勇敢地直面該行業内的諸多問題。

在“雙碳”目标的背景下,2021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猛轟油門”的一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新能源汽車國内零售滲透率由2020年的5.8%,快速上升到14.8%。

不過,高速發展也帶來不少值得關注的問題。2022年3月25~2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如期召開。作為國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第三方智庫,百人會以“迎接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新階段”為主題,就國内新能源汽車領域諸多熱門話題,進行了研究、探讨。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與以往大唱贊歌,表揚業績不同,這次的“百人會”開始冷靜看待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存在和引發的問題。是以,不妨讓新能源汽車輕“點”幾腳刹車,重新審視在新階段裡,中國新能源汽車應該駛向何方。

1)“礦難”後,謹防動力電池産能過程

如今,新能源主要原材料的礦價飙升,是多重因素複合作用下的結果。

2022年,各家新能源車企旗下新能源汽車接二連三地漲價,暴露了整個行業一路狂奔,造成現在頗為狼狽的處境。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這其中固然有諸多偶發事件帶來的消極影響,但新能源汽車産業真的為“新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了嗎?

2021年下半年,甯德時代與贛鋒锂業之間搶“锂”大戰,讓人們瞥見大陸動力電池原材料海外布局混亂的一面,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面對礦資源頻頻向下遊發難,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百人會”上就呼籲,“希望主管部門能夠出台相關政策,調控電動車上遊原材料資源價格的管控,防止上遊資源被過分地壟斷”。可問題是,中國對锂、钴等重要原材料,并無法壟斷。以锂礦為例,中國僅占世界已探明锂礦的7%。

壟斷,一直被西方經濟學視為影響市場效率的“大敵”。除了原材料被國外坐地起價,卡脖子,中國電動車供應鍊上,也不缺乏“壟斷商家”的身影。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在國内動力電池供應商中,甯德時代可謂是一家獨大。2021年,甯德時代全球裝機量達到96.7GWh,市場占有率為32.6%,拿下幾乎全球三分之一的裝機量,位列全球第一。

這對于新能源車企甚至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可能并不是什麼好現象。

在國内,小鵬汽車就曾因為甯德時代遲遲交不出電池包,導緻交車延期,最終被不少消費者投訴。引人注意的是,如今小鵬汽車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也已經跳出甯德時代這一個籃子。

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保持高位運作,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裡,可能将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就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所說,“囤積居奇、發不義之财要打擊,但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這個趨勢誰也阻擋不了,怎麼去應對?”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面對動辄提高的動力電池出廠價,汽車制造商們更是叫苦不疊,紛紛開始投資上遊供應鍊。2022年2月25日,19家企業向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有限公司增資24.3億元,以換取欣旺達汽車電池12.37億元新增注冊資本。這19家企業中,不光有造車新勢力頭部車企“蔚小理”,還有上汽、廣汽、東風這樣的老牌國企。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論壇上明确表示,目前動力電池原材料大幅漲價問題,需要高度關注,認真研究解決,将适度加快國内資源開發進度,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争行為,引導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強化協作,推動關鍵原材料價格回歸理性。

然而,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随着全球電動汽車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電池行業也迎來了飛速發展,但可能會産能過剩。他表示,目前産能急速膨脹,基于産業投資資訊預測,中國電池産能在2023年可能達到15億千瓦時(1500GWh),2025年可能達到30億千瓦時,2025年電池出貨量預計會達到1200GWh,其中70%~80%會用于國内市場,剩餘的出口海外市場,預估2025年會出現電池産能過剩。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在汽車K線看來,如果歐陽明高給出的數字不會相差太多,那麼新能源汽車産業鍊恐怕還會出現大洗牌,相關上市公司應該提前控制風險,而不是一哄而上,最後一地雞毛,賺快錢。

2)“芯病”難醫?

晶片産業同樣應當引起人們關注。目前,半導體供應短缺已經成了一個全球性問題。不光國内車企,諸如大衆、豐田、寶馬之類的知名外國車企也受到晶片制約。因芯停産,成了行業普遍現象。

晶片供求何時能實作均衡?英飛淩Ploss認為,這場“缺芯”危機會一直持續到2022年,而英特爾首席執行官Patch Gelsinger則更為悲觀,認為晶片供需平衡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實作。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在國内,由于電動車銷量增速過快,車載晶片短缺問題顯得更為嚴重。

盡管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連續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汽車晶片自給率不足10%,國産化率更是不足5%。根據行業内人士介紹,國内企業都在做一些邊緣晶片,核心晶片還是依賴進口。

銷量雖高,卻沒有掌握“智能化”的核心科技。這意味着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很容易被人卡脖子。

去年10月份,小鵬P5就曾因為雷射雷達晶片短缺,而不得已采取“先交車,後補裝雷達”的“奇葩”操作。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百人會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大而不強”的現狀有更為直白的描述。

他表示,“車規級晶片和作業系統,都是我們的短闆弱項,‘缺芯少魂’,車規級的(晶片)更是如此,過去汽車廠基本不管這個事,都交給一級配套商在幹這個事。現在我看,也就是在那兒光叫喚,真正采取行動的(解決缺芯問題的)沒有。目前已經有國外汽車廠去台積電投資,要産能。”

為什麼中國車企甯可減産、停産,也不願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呢?

這主要是因為晶片研發,特别是車載核心晶片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

TCL掌門人李東升曾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能制造造晶片的機器,至少需要5年。更不用談中短期獨立自主解決晶片問題。而所謂的晶片研發公司,如地平線等,也都是以設計為主。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不過,對于敢啃硬骨頭的車企,市場還是給予了豐厚的回報。

誕生于矽谷的特斯拉可以自研晶片,而比亞迪則是國内少有可以生産MCU(微控制單元)的車企,但遠沒法與國際頂尖廠商的技術相提并論。

不過,諷刺的是,最新消息顯示,深交所中止了比亞迪半導體創業闆IPO稽核。

去年,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内銷量達到93.6萬輛,在全球逾450萬輛的純電動汽車總銷量中獨占約2成,還是全球純電動汽車的銷冠。相比之下,比亞迪乘用車累計銷量為74萬輛,同比增長75.4%,其中純電動車售出32萬輛,僅排在全球純電動車銷量榜第四位。

新能源汽車:既要畫藍圖,更需直面問題

看似龐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卻沒有一家能進到全球TOP 3的車企。

3)新能源汽車補貼還補嗎?,一隻還沒落地的靴子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釋出《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也就是說2022年12月31日之後上牌的新能源車輛,将不再享受新能源補貼政策。

不過,在2022年“兩會”期間,有代表提出建議,延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2022~2025年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高速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對供給側的扶持減弱乃至取消,車企層面将需要同時面對成本壓力居高不下、自行投入持續培育需求側增長動能兩個方面的挑戰。”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就表示,“這不僅對車企自身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利于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快做大做強;而且消費市場在尚未完全成熟的前提下,仍需要國家補貼政策在市場端、需求側釋放正面積極的信号、提供強有力的引導助力,從刺激消費、穩定内需的角度增強産業長期發展動能。”

引人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國内新能源汽車還經曆了兩次大範圍漲價,也可能打擊消費者購車積極性。

是以,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是否真的要在今年年底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很多車企依然沒有得到一個明确的信号。

對此,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百人會”上提出,“建議能夠提前出台2023年及以後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友善企業做好提前規劃。”

雖然汽車K線之前曾在文中表達過不贊成延長補貼政策的觀點,但古惠南提出的要求,确實有合理的地方。

此前,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已經有過延期的先例,無論新能源補貼政策在2022之後是否延續,國家都應該盡早給車企一個明确的表态,而不是讓新能源車企長期處于坐等政策的被動狀态下。畢竟,車企對于補貼政策還是很敏感,也關系到後續的戰略布局和制定。

總之,在汽車産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一個明确、清晰的國家補貼政策,對衆多正在制定發展規劃的新能源車企來說,十分重要。

當然,既然決定新能源補貼退出,那也應該果斷執行。看看特斯拉CEO馬斯克,根本不需要補貼,隻有這樣才能讓企業放棄幻想,設法降低成本,把精力集中在産品和技術上,以此打動使用者。畢竟,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發展起來,而且還有限号限行等潛在的手段,在護航新能源汽車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