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為何沉迷“市集旅遊”?

作者:钛媒體APP
年輕人為何沉迷“市集旅遊”?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空間秘探,作者|鄭豫舟

在三四月的城市中,創意市集無疑成為最能代表“春天是合法的、免費的緻幻劑”這一特質的産物。途覓TOURMEET小紅書釋出的三月市集地圖中,僅一個月就有8個市集待開,四月則有9個,雖然不少市集因疫情原因延期或取消,但“神仙打架”的局面,已初見雛形,更影響着城市旅遊的新格局。

當代年輕人,熱衷“擺地攤”

在年輕人群體當中,市集到底有多火?《2020 商業地産志年度報告》顯示,據不完全觀察,2020 年全國多個商場空間,舉辦了超過 1000 場與市集相關的主題活動。僅僅在上海,就出現了近百個市集形态,包含美食、文創、零售以及娛樂等消費品類。

若我們認真追溯市集的由來,其早在《周易》中就已有記載,“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3000多年前,人們為了生活,自發創造了市集,不過,本土複古再生的市集,在名字前前加上“創意”二字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004年,在一本名為《創意市集》的書籍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倫敦 Spitalfield’s Market 跳蚤市場及在市場擺攤的16 位新銳設計師和藝術家。“創意市集”也就此首次自國外被引入國内。

當時,創意市集還僅僅是小衆範圍内的亞文化集合,常常與音樂節、生活節等相伴而生。直到近兩年,空間的阻隔讓人們對于線下活動和社交有着更深切的渴望,加之經濟複蘇的需要,市集開始在各個城市中遍地開花。

如今,去市集“擺地攤”、買文創,已然成為了都市年輕人熱衷的全新活動,在小紅書上搜尋“市集”,就有30萬+條筆記。

市集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開始以文藝的、時髦的、新銳的等等各異形象與品牌,逐漸占據城市的各個角落,從城市中心到廢舊工廠,從商業中心到潮流街區……城市旅遊,正在市集中尋找新的可能。

市集,城市旅遊的一把火

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創意市集正成為城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攻略書中,占據一席之地。同樣的故事,如今也在本土上演。過去一年,不少城市的綜合體、旅遊區、創意園等目的地,都因市集而迎來一波熱烈的客流。

《2020上海集市發展白皮書》資料顯示,在靜安嘉裡中心室外廣場開設的市集安義夜巷,兩個月内的12次活動,共吸引客流近40萬人次,其引進的50家左右的商家在市集在期間的銷售額超過445萬元。

自該市集開放以來,截至2020年中,靜安嘉裡中心的客流量增長了35%,商場業績增長了44%;靠近BFC外灘金融中心的BFC外灘楓徑市集開幕僅四天,市集客流量就達到近40萬人次,帶動BFC商場營業額同比增長了125%,客流量同比增長了189%。

在北京,創意市集同樣為目的地帶來了驚人的流量。2020年8月,以“國潮書市”為主題的伍德吃托克市集在北京隆福寺舉辦,僅僅在3天時間裡,超過1萬人湧入這片被老北京胡同、正在改造的大樓包圍的場地,并帶動了周邊美術館、咖啡館、書店的消費。

創意市集的巨大影響力,除了包括綜合體在内的城市商業地标發現其蘊含的無限生機,能夠帶來大量遊客之外,城市營運者則更為直接,希望借力市集,為城市旅遊加一把火。

2020年,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舉辦了一場名為“杭州奇妙夜”的文旅市集,僅3天時間,就吸引了11.8萬人次參觀,拉動消費3008萬元,成為當年杭州一場現象級展會。2021年,新一屆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也進一步打造文旅融合,關聯甘肅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等12家博物館,并帶來7個城市和地區推出文旅系列産品展銷活動,成為疫後杭州文旅的一抹亮色。

不難發現,在當下,城市早已發現了創意市集帶動旅遊的諸多益處。一是創意市集往往意味着無數具有強消費力的年輕人的聚集,而作為當下時髦的“社交貨币”,市集被這些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反複宣傳,連帶着城市一同被推介。二是創意市集所在的城市目的地,被賦予了“網紅打卡地”的屬性,為目的地帶來了二次轉型的可能——如北京圓明園的沉浸式光影宮廷市集“拾光買賣街”,便是以曆史中真實的“圓明園買賣街”為藍本,利用圓明園原有商業空間更新改造而成的創新文旅體驗項目,将作為傳統景區的圓明園,與年輕人的潮流趨向結合。

野餐 / 露營 / 市集,城市樂活方式

不難發現,市集的興起,與過去兩年社交平台上的年輕人當代活動——野餐、露營一脈相承。它們同樣誕生于城市,以生活方式的姿态,帶動城市旅遊向着更為當代的姿态前進。市集為何再生于城市?這與城市旅遊的一些變化有關。

  • “附近遊”正當時

人類學家項飙幾年前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提出了“消失的附近”的概念,彼時,戳中了無數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他認為所謂“附近”,就是以個人為圓心的周圍實在的生活範圍。而“消失的附近”,則是“如今的社會,大家對自己周邊的世界沒有那種要浸淫進去,形成一個叙述的願望或能力”。

這與城市“士紳化”下的逐漸同質化不無關系,因而,也有越來越多“反士紳化”的聲音出現。正如美國的著名記者簡·雅各布斯曾在1958年的一篇文章中猛烈抨擊著名城市規劃者羅伯特·摩西:“城市規劃師在全美國推動的城市更新項目都是錯誤的,他們并不了解人們在城市中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這些項目不會讓中心區重生,隻會加速它的死亡。盡管那些方案看起來是如此的均衡、有序、整潔、美觀和充滿紀念性,但最終建造的不過是一個個井井有條的、莊嚴的墓地而已。”

而在空間被分隔的當下,遠行變得阻礙重重,在區域内的小範圍旅遊,發掘區域中特有的生活意趣,成為這屆年輕人的新旅行。在區域遊的過程中,年輕人們重新樹立起對“附近”的認知,尋找志趣相投的靈魂。

是以,與近兩年火熱的城市考古相似,永遠有新鮮創意、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市集,也可以說是年輕人從網紅地打卡和吃喝玩樂的同質化城市探索中,不斷建構起自己新的“附近”,進入到文化消費的一個新的階段。

  • 旅遊模式趨向輕盈

近幾年,随着“網紅城市”概念興起,城市旅遊日益火熱。同時,傳統城市景區、綜合體自帶一種“緊張感”“沉重感”——緊張的行程、緊張的人流量、體驗完就後悔的消費……也在越來越“懶”的年輕人的推動下,變得日益輕盈。

越來越多小衆且深刻的目的地的出現,城市旅遊開始分散為點,旅行者往往不為追趕行程,而是在一個足夠好玩的目的地,度過一段零壓的輕松時光,即使是旅遊中的商業消費,也被隐藏得很好。

比如年輕人會找一片城市角落的草地野餐或露營,不為追逐那些“必去”的風景,隻為短暫逃開日常。創意市集同樣也是城市旅遊變輕盈的産物。其搭載的目的地,往往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景點,因創意者的聚集,變得更為先鋒且“好逛”。而市集上,販售的是文創産品、精緻食物,“商業”被掩蓋在“精神共鳴”之下,更能激起消費的共鳴。

  • 公園之外的新場域

2018年“公園城市”概念被提出後,“在城市中再造原鄉”的渴望,正影響着城市更新的路徑,“公園熱”的潮流在各大城市掀起,諸多公園的誕生,以新公共場域的身份,為市集的誕生提供基礎,承載起城市旅遊的另一面。

位于位于曼哈頓市中心的布萊恩特公園,是号稱“全世界最繁忙”的公園,有着令人歎為觀止的活動數量,曾全年不間斷舉行一千多場活動,囊括了文學、藝術、棋牌、運動等等,細分種類多達75類,既兼顧年齡,也滿足不同文化,接待1200萬訪客。

“公園熱”帶來的新公共場域的出現,正如布萊恩特公園一樣,為創意市集提供了得以松散而又充滿生機生長的空間。如在杭州植物園,這兩年就舉辦過多場不同主題的市集,複古市集、咖啡市集等,白塔公園也本計劃舉辦以家庭為主的藝術/自然市集。

城市旅遊如何巧借“市集之勢”?

可以發現,創意市集正在占據着都市青年的空閑時間,更成為城市旅遊的風向标。未來,市集将如何進一步成為城市旅遊的新熱力?以下幾點,或許是一些重要方向。

  • 潛在地标「推薦官」

從前文的資料中,創意市集對于客流量的強大吸引力已無需贅述,而城市旅遊的發展,恰恰可以借助創意市集,将更多新的微旅遊地标線上上線下同步曝光。

放眼國外,已有過成功案例。在泰國曼谷,拉差達火車夜市曾經隻是一片空地的場地,但因為市集的出現,這片場地變得越來越熱鬧,甚至與泰王國、鄭王廟等傳統景區一起,成為當時曼谷旅行團必經的景點之一。遺憾的是,因為疫情影響,這一市集已經關閉。

而在如今本土集市大熱的大背景下,一批城市文藝小衆新地标也有了被推介的可能。以杭州為例,在3、4月集市的舉辦地中,除了商業綜合體,以及傳統的景區,如太子灣、植物園之外,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象山藝術公社、田野與季風,甚至某個風格村落等等,均是成為了旅行攻略書之外的年輕人聚集地。

  • 區域氣質「擔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國内市集的井噴式爆發,不少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市集内容的同質化、形式不穩定,以及商品的良莠不齊,都成為阻礙市集商業價值發展與城市旅遊推進的關鍵因素。

城市需要找到那些真正與自身氣質相接,彼此共同前進的創意市集形式。在一些國外城市,氣質相接的市集,甚至成為了城市的名片。如在本就有着“朋克搖滾朝聖地”之稱的倫敦Camden Town街區,這裡有多個風格獨特的市集,如以服裝和配飾為主的Camden Lock Village、以時尚物件為主的Camden Market等,造就了獨特的旅行地标簽。

在國内,創意市集也逐漸開始走向差異化,打造符合城市調性的市集。去年年底開幕的三亞落日市集,就以海邊落日為主題,在大東海的地标——大鳳梨一号港灣城展開為期近兩個月的活動。

為契合目的地的度假屬性,現場将布置落日餘晖光影藝術打卡裝置,邀請三亞本土的小衆品牌“出攤”,營造惬意的海島度假氛圍。這一市集,便在一衆同質化的市集中,顯得尤為獨特。

  • 城市跨界「大師」

《2020上海集市發展白皮書》指出,市集除了對商圈差異化定位有所幫助外,市集與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拓寬文化發展的管道,推動文化創造性保護與創新。

創意市集以“創意”之名,吸引的除了年輕人之外,也有不少文化公司、消費品牌關注市集,試圖從中尋找創意。甚至有合适的契機,甚至還能實作城市旅遊背景下的異業合作。

以Prada與烏中市集的合作為例,為開展2021秋冬系列的宣傳,Prada把快閃店首次搬進了上海網紅市場烏中市集,使得這一目的地一度成為城中熱門的打卡地,也造就了城市旅遊的獨特案例。

創意市集,正從春暖花開中走來,承接着年輕人的追捧,與城市經營者的期望。未來,它将如何走向與城市旅遊的水乳交融,成為尋找新“附近”的一束光,時間會給出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