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願做鳳尾,也不願意做雞頭?不得不說有很多人甯願買減配的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産車的賬,随着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和新能源市場布局的完善,一個汽車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選擇合資還是自主品牌”?
與世紀之初的“一邊倒”不同,現在的自主品牌似乎在網絡上頗占優勢,很多使用者都在媒體平台上呼籲支援國産,恨不得将不買國産車的使用者都打上“叛徒”的标簽。但有趣的是,根據市場調查顯示,當購車預算遇到配置豐富的國産車和減配的合資車時,國民還是會選擇後者。這種口是心非的行為,不禁令小編産生了好奇,為何國産車這麼衰?

首先,抛開自家人的身份看,自主品牌确實有過一段不忍直視的黑曆史,它的發展路線與其他國貨有着較大的重合,沒錯,就是“剽竊”“山寨”。當時,為了能夠盡快割到韭菜,自主品牌車型的外觀設計基本就是在外資車上修修改改,“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技術)也是照搬照抄。此外,當時國内也彌漫着向“洋大人”學習的氛圍,基本自主品牌的車型就是吃人家的剩飯。
當然,你要是學得好,使用者也不會挑剔太多,畢竟國民是出了名的“老實”。但怕就怕在你“連作業都不會抄”,比如隔壁的某泰,當初靠山寨年銷三十多萬台,妥妥的“國貨之光”。但頻頻曝出的品質問題,加上國家對自主能力的重視,如今早已退出主流市場(聽說最近又在搞新能源,果然新能源門檻就是低)。
雖然現在的自主品牌早已脫離了“低端抄襲”階段,但固有印象确實讓很多使用者打心底裡不信任國産車。随便插句題外話,現在的國内使用者确實不太好糊弄了,知識産權意識極大的提高,也讓國内使用者讨厭“盜版”。
除了印象分拉低使用者對自主品牌的支援率外,技術實力也是重要因素。正如“哪裡不行藏哪裡”,國産自主品牌在三大件上的劣勢,讓自主品牌将更多目光放到了“面子”上。
比亞迪的龍臉、長安的蝶衣式設計、長城哈弗的飛檐淩空設計,而這還是老牌車企,相對穩當。國産新勢力的外觀設計,更是“天馬行空”,隻有你敢想他們就敢做。而在配置和智能化上,國産車也是拉到MAX值,試圖用配置打動使用者的心。
但外觀與配置的優勢,并沒有掩蓋國産車在動力技術和産品品質的不足。雖然以長城、奇瑞為首的理工男們,不斷地在品控和三大件上取得新進步。例如,長安的藍鲸發動機和自主研發的手動變速箱和雙離合變速箱、吉利從沃爾沃和蓮花汽車引進而來的底盤等。
但與日系和德系相比,還是存在極大的差距。用網友話講,如今自主品牌的技術勉強對标韓系,但落後于日系與德系。是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尚需努力。
較低的信譽與拉胯的技術實力,讓自主品牌不得不面對第三個難題——保值率低。與耐造的日系車相比,國産車是妥妥的脆皮ADC,再加上國民對國産車融入度較低,即使自主品牌保值率出現“三年跌一半”的現象,都讓人感覺格外的合理。
最後:
結合以上三點分析,想必很多朋友已經了解為什麼會有人甯願買減配的合資車,也不買配置豐富的國産車。不是自家人不給力,就怕自主品牌坑老鄉。當然,随着市場向新能源領域的轉移,自主品牌的劣勢也會随之減輕。而到那時,才是自主品牌實作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當然,以上前提是自主品牌足夠“要臉”。如果還敢玩粗制濫造,将使用者當韭菜,那結局必将繼續重演。最後,歡迎各位朋友将自己的看法發到留言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