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作者:香河園讀史

日本國文化,深受漢、越文化的輻射與影響。據日本國《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第一代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西曆)即位建國,《後漢書》等謂之“倭國”、“倭奴國”。乾隆四十九年(日本國天明四年,1784年),在日本國出土了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印面為正方形,邊長約2.3厘米,印台高約0.9厘米,通體高約2.2厘米,印台上附有蛇形鈕,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現被日本國福岡市博物館收藏。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漢委奴國王”金印

黃龍二年(230年),吳國皇帝孫權派将軍衛溫(?—231年)領兵逾萬,出海達到夷洲(今台灣)——魏晉時期的夷洲、琉球,因為早早地成為中國的藩屬,比日本國本土更早、更全面地接受了先進的漢文化,文明程度自然更高。

至7世紀初,日本國天皇開始以中國為師。貞觀二十年(日本國大化二年,646年),日本國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596—654年)頒布诏書,推行“大化改新”——拉開了“全盟漢化”(仿效大唐帝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全面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的帷幕。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日本國遣唐使

《紹興佛教志》等載,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國天台宗開宗大師最澄及其弟子義真到越州(今紹興)求法,師從靈岩寺順曉法師,研學密教。翌年,最澄等攜《越州錄》、《台州錄》等經書歸國弘傳。貞元二十二年(806年),日本國高野山真宗開宗大師空海到達越州,向越州節度使衙門遞呈《請越州節度使内外文書啟一首》,被允準獲贈佛學、醫學、詩賦、碑銘等典籍150餘卷。空海歸國後,弘傳佛教密典,遂啟日本國東密之一派。大中七年(853年),日本國名僧圓珍挂褡(dā)越州大善寺,參聽《法華經疏》講座,并遍參越州諸寺。翌年,日本國名僧園仁雲遊越州,駐錫大善寺,巡禮求法。大中十二年(858年),園珍攜佛教經典等四百四十一部凡一千卷歸國弘傳。日本國“入唐八家”中的最澄、空海、圓珍、圓仁四家都曾先後來越州求法,在日本國具有深遠的影響。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高僧最澄

另值得一提的是,空海大師還精于書法,入唐後研習“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風,大有增益——這一段善緣,被中日兩國文化界傳為佳話。2008年10月,嵊州市金庭鎮王羲之故居舉行了隆重的“空海越州碑”揭碑儀式,以日本國高野山大學靜慈圓教授為團長的日本國友人,尋宗訪祖到達嵊州并出席了揭碑儀式,掀開了中日兩國民間文化交流新的篇章。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高僧空海

越地與日本國的交往絕非止步于文化層面。史籍記載,興起于東漢早中期的“會稽銅鏡”,正面光潔如瑩,背面紋飾華美,曾暢銷海内外。近年,日本國學者神崎勝先生在《試論中國銅鏡與日本三角緣神獸鏡的關系》中認為,在日本國發現的“三角緣神獸銅鏡”等,就是中國三國時期或偏晚時期吳越地區的工匠東渡日本國後鑄造的。至隋唐時期,在中日兩國使者的推動下,越州的青瓷和秘色瓷、越酒、銅鏡、鐵器、錫器、越羅、剡藤紙、日鑄茶等,暢銷日本國;越地的耕作、造船、煉鋼、釀酒、制醬等技術,也日漸傳往日本國。

宋、元時期,因地利之便,紹興與東鄰日本國的民間交往與貿易往來,是比較頻繁的。兩地在經濟、文化上的互通互補,都有利于各自的發展與進步。

【下一篇:《戰之殇:明代中日兩國的刀兵劫》,敬請關注】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文化密碼:曆史上中國沿海地區對日本國的漢化紀略

日本國高僧圓珍赴大唐求法通關度牒(2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