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深老外交官王珍問:俄烏戰火中的歐洲,路在何方?

作者:秦安戰略

【編者按】本文為大外交智庫創始人授權“秦安戰略”頭條平台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衆号“庫智交外大”。作者王珍系外交部退休外交官、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駐委内瑞拉、烏拉圭特命全權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原副會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進階顧問。在外交部曾任西歐司副處長,政策研究室參贊,拉美司副司長。先後在中國駐赤道幾内亞,西班牙,厄瓜多,烏拉圭和委内瑞拉等國大使館工作,曾任二等秘書,一等秘書,政務參贊,特命全權大使等職。

俄烏之戰已逾40天,戰場上打打停停,談判桌上談談變變,膠着拖延,不見終日。處在“夾縫”中的歐洲很尴尬,很窘迫,也很糾結,不知路在何方。

資深老外交官王珍問:俄烏戰火中的歐洲,路在何方?

歐洲需要和平,渴望和平,因為它飽受兩次世界大戰之苦,厭戰、恐戰、反戰心理強勁。如今戰火又在身邊燃起,如有外溢,歐洲首當其沖,社會、群眾心理無法承受,近80年的經社會發展成果将遭受的毀滅性破壞更加不可想象。

歐洲希望停火止戰,但無力阻止戰争的持續,因為打與和的決定權不在他們手中。且“共同價值觀”如一條魔鍊,把他們緊緊綁在“跨洋老大”的戰車上,被其裹挾,受其驅使,不辨東西,雖也在為勸和促談而奔走呼号,但仍跟在美國後面向烏克蘭提供“大殺傷力”的武器裝備,火上澆油,與和平願望南轅北轍。

資深老外交官王珍問:俄烏戰火中的歐洲,路在何方?

歐洲希望安全,但未知安全真谛,仍然把自身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冷戰的産物-以北約為代表的集團對抗政治上,連續5次東擴,把俄羅斯逼到了牆角。近年來雖出現過不同聲音,但總體政策未變,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現實可能性成了戰争的導火索。不解決對安全觀的正确認知,照顧包括俄烏各方的安全關切,建構平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歐洲安全問題将永遠是空中樓閣。當下一部分歐洲有識之士對此有所認識,但他們尚無力改變集團的執念。

歐洲要發展,要生存,總體上希望與俄羅斯和平共處,除地緣政治因素外,經濟上的互相依存使得歐洲難以與俄羅斯完全脫鈎,僅以能源和糧食為例,俄羅斯在歐洲消費市場上的占比殊難取代。歐洲所需天然氣的40%,原油的1/3來自俄羅斯,小麥主要靠俄羅斯,制裁俄羅斯,固然可以另尋替代,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兩年斷氣斷油,足可使歐洲各國群眾鬧翻了天。是以,歐洲國家在對俄能源禁運方面有強烈不同意見,但美國“飽漢子不管餓漢子饑”,一意孤行,歐洲很困窘。

資深老外交官王珍問:俄烏戰火中的歐洲,路在何方?

歐洲想獨立自主,歐盟成“盟”就是為了聯合自強。以戴高樂為代表的老一代,以默克爾為代表的中生代,和以馬克龍為代表的新生代上司人,都有比較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和明确的“建設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甚至做出了“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已經衰亡”“美國已經不是我們的盟國”“北約已經不是現實需要”的論斷,提出“建立歐洲軍隊”以取代北約的主張。北約歐洲成員國對美國長期以來要求他們把軍費提高到占國民總産值的2%頂着不辦。俄烏之戰一開,美國煽風點火,渲染“全面戰争”危險,恫吓恐戰的歐洲,迫其抱住美國大腿。盡管歐美仍有分歧,但至少美國達到了削弱歐洲“脫美”傾向,使之靠美更緊的目的。

資深老外交官王珍問:俄烏戰火中的歐洲,路在何方?

既要努力自保,又要周旋各方,本為世界重要一極的歐洲陷入夾縫之中,在緊急戰亂之中一時失去了自我。歐洲出路何在?緊要關頭,中國再次真誠地建議歐方:越是危機時刻,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獨立自主做出判斷,堅持勸和促談,堅持建構歐洲和亞歐大陸持久和平,堅持維護世界經濟體制、規則、基礎的穩定,與中國一道,為動蕩的世界局勢提供一些穩定因素。路就在腳下,歐洲應當自主地認清形勢,當機立斷,站到曆史正确的一邊,擔當起自己應負的責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