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治療大師約翰·貝曼的32條家庭教育建議,字字珠玑(建議收藏)

32條約翰·貝曼(John Banmen)對于家庭治療的看法和經驗,作為享譽國際的作家、心理治療師和教育家,他對親子家庭關系和育兒方面有着非一般的洞察力。

1、叛逆其實就是一個資訊

它告訴你有一些東西需要改變了。這并不代表隻有孩子需要去改變,有時候是整個家庭都需要做改變的。

很多家庭最大的問題是,夫妻雙方如果總以指責和争吵解決問題,孩子就不會有高的自尊,也不會尊重自己和别人,這種創傷可能會導緻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安全感和渴望愛。

2、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就是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不上學,那是他的解決方案;如果有人想自殺,那是他的解決方案;如果有人抑郁,那也是他的解決方案;問題是失去功能的解決方案!

是以,聰明人,學會這個,學會問"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學習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3、和孩子發生聯結。

我們現在很少能聽到孩子内在的聲音,大都是從外在行為上回應他們。如果我們能夠聽到孩子内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才可以和你分享他的那些感受。你不見得需要完全接受,但是你至少要能聽到他的内在發出了哪些聲音。

家庭治療大師約翰·貝曼的32條家庭教育建議,字字珠玑(建議收藏)

4、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接納。

不管孩子是什麼樣的,也不管我喜不喜歡,我都要接納,接納我的孩子是這個樣子。就像天下雨了我不開心,可是我接納一樣。

反之他隻是聽到了你過高的期望,感受不到你的愛,雖然你以為你愛,可是他已經絕望了。一個絕望的孩子又會怎樣呢?

5、我們需要先看見自己内心的美好

隻有這樣,才可能真正看見别人的;

我們要先感受到對自己的愛,之後才可以去愛别人。

6、我們不再是夫妻,可是仍然是孩子最好的父母。

如果父母不能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可以選擇健康的離婚和愉快的分手。為了孩子,我們兩個不用彼此喜歡,彼此友善就好了。我們不再是夫妻,可是仍然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很多的單親父母,耗費了太多能量在彼此指責、彼此怨憤上,孩子在這個裡面承受了大量的恐懼。

7、将你自己的生命能量帶出來

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是,如果一個人變得更一緻性(一緻地表達自己,不指責對方、不讨好對方、不與對方講大道理、不忽視對方),百分之百,關系會改變。

如果你逐漸地将你自己的生命能量帶出來,那麼你們的關系就會改變。但如果你把這些當成技巧,那就不會改變。

8、太忙了以至于聽不到孩子的聲音

忙碌是現在父母和孩子間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家長們大都是在外在的行為上對待孩子,卻沒有時間聆聽孩子内在的聲音,其實,不見得需要去接受他的感受,但是父母應該花時間聽一聽到底孩子的内在發出了哪些聲音。

9、什麼是你最喜歡知道的事呢?

我最想知道的是:什麼是生命,或者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是以,你會看到,我在治療中去發現,在哲學上去發現,在宗教上去發現,各個領域去發現。

10、當你知道怎麼愛自己,你就知道怎麼愛我了。

我知道我對你很重要,但是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你有多重要,當你知道怎麼愛自己,你就知道怎麼愛我了。

11、介入太多就不會長大

對于一個成年人,如果父母介入太多那就是一個負向的,如果父母介入太多,即使是一個成年的孩子也無法學會如何承擔責任,這到底是爸爸媽媽要的呢?還是我要的呢?

對某些人來說就會很頭疼,當孩子長大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要為他們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要他了解什麼事對自己是好的。

12、大多數夫妻不是在試着解決問題

中國家庭最大的問題是,成員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大多數夫妻不是在試着解決問題,而是在争誰對誰錯,誰該服從誰。

13、擁有安全感

父母沒有因為寶寶的出生而忽略彼此,還像寶寶未出生前一樣相親相愛,甚至如戀愛時那般甜蜜,就是你們給寶寶最好的禮物。溫馨的家庭氛圍能讓"小不點"擁有安全感。

家庭治療大師約翰·貝曼的32條家庭教育建議,字字珠玑(建議收藏)

14、"那個資訊代表了什麼?"

把你的負面感受當做一個信差,他隻是來告訴你,你内在有一些不和諧。但是我們往往傾向于把信差殺了。

然而我們也不要被信差誤導,因為他隻是個信差。

要去探索::"那個資訊代表了什麼?"要歡迎你的信差,并聆聽他。

15、每個家長留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幫助孩子确立自我價值感,建立自信,學會愛與被愛,讓他們願意學習新的東西,願意去冒險,是每個家長留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16、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價值。

不要把你的價值建立在别人如何對待你的方式上。

17、(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在親密關系中,I want you,because I loveyou(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和I love you,because I want you(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完全不同。

18、給中國家長的建議:給孩子有品質的陪伴。

中國的家長最常犯的錯誤是"總是太忙",很少有時間給我們的孩子。其實所謂忙,不過是我們認為其他事情更重要,但時間最終會讓我們了解什麼才最重要。

是以,如果你今天真的不能給孩子太多時間,就一定要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給他們有品質的陪伴。

19、"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養出來的!"

薩提亞心理觀點提出:"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現有的問題都是父母親手造成的,孩子成長有幾個關鍵時期,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給予他們必須的心理營養,以後孩子就可以自然順利地成才,可謂事半功倍。

20、關注每一個孩子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父母間一段很好的婚姻,而對于孩子的教育,其實更應當去關注每一個孩子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内心需求什麼,他們在想什麼。

21、你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從現在就開始。

"我應該(should)改變","我想(want)改變",這些話對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我希望聽到的是:"我要(will)改變","我正在改變","我已經改變"。

你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從現在就開始。

22、如果你經常評判自己或别人,代表你内在有一個法官在工作。

對于你的法官,你可以這樣做:

欣賞ta,因為ta希望你更好;

接納他,但可以不喜歡他;

把他變小,不賦予重要性;

讓法官放假或退休;

把法官當做一個信差,看看ta背後是什麼。

23、真實讓關系更和諧

當你變得更真實(genuine),你就會變得更和諧。

24、孩子逃學背後的原因

孩子逃學可能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報複,另一個是消極抵抗(passive aggressive)。

25 、隻是做了很糟糕的事,但TA們不糟糕

我認為我們的父母隻是做了一些很糟糕的事情,他們并不糟糕,他們也跟你我一樣,是生命力的顯化。

26、指責代表ta們在乎你

如果我們過去一直在讨好父母,當我們停止讨好,試圖做到一緻時,往往會發現父母會憤怒地指責我們。于是我們感到内疚,又回到了原來讨好的模式中,心裡卻隐藏着憤怒。

從治療師的角度看,父母從依賴到指責,其實說明ta們的能量在增加,我們應該歡迎這個變化,而不是感到内疚。

指責代表ta們在乎你。

家庭治療大師約翰·貝曼的32條家庭教育建議,字字珠玑(建議收藏)

27、我們要學會慶祝生命

關于與"自我"的連接配接,"接納"自己是第一個層次,再往上是"愛"自己,再往上是"欣賞"自己,再往上是"慶祝"生命。

我們要學會慶祝生命,為每一天的自己而慶祝。

28、隻有在心裡"原諒"了,你才是真正地"放下"了。

隻是"了解"了媽媽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曆,知道她為什麼會成為她,這是不夠的。"了解"還隻停留在頭腦層面,"接納"在中間,"原諒"是在心裡。

隻有在心裡"原諒"了,你才是真正地"放下"了。

29、有時候孩子所希望的,隻是得到注意

孩子反叛的時候,并不是代表這些孩子希望做得不好,ta們所希望的隻是得到注意,是以薩提亞模式也試着在幫助這些孩子得到一個正向的注意。

30、眼淚是語言

老師告訴我們,眼淚是語言,它是我們内在情緒的表達,有六種類型的眼淚:

關切的眼淚:是可憐的、無助的哭泣……

悲傷的眼淚:分離的悲傷、孤單的悲傷……

疼痛的眼淚:軀體受傷時疼痛引起的哭泣,是釋放。

高興的眼淚:充滿喜悅的淚水。

勝利的眼淚:成為赢家那一刻的驚喜,喜極而泣,它可能碰觸到了什麼……

療愈的眼淚:當人與自己的生命能量連結,放下(外在)、接納(内在)同宇宙連接配接。這是受歡迎的眼淚,要鼓勵它!

31、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責,要接納孩子

我肯定我自己的話,可以讓孩子們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身為父母親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責,要接納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這樣或者那樣做,如果你可以接受這些孩子的話,不對ta們的行為帶着批判的态度,那你就可以教育ta們如何肯定自己。

32、一個好的家庭

一個快樂的家庭就是ta們永遠都可以相處在一起,ta們可以了解,并且接納彼此的差異,ta們可以欣賞和感謝ta們的相同,ta們可以為了未來共同生存,而不是一直活在過去的世界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