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ush
來源 | 小十點
ID | sdikid
前兩天,陳喬恩官宣登記結婚了。
微網誌曬婚戒,發文稱:“簡單而不少,有你在身邊正好。身在福中,知福~謝謝大家的祝福。”

評論區一片祝福聲:“祝姐姐新婚快樂,永遠幸福~”
但在祝福聲中,也有不少刺耳的聲音。
有網友說:“都是40多歲的老女人了,一把年紀終于把自己嫁掉了”;
“找的男友一看就是個渣男,還非要嫁,這是有多恨嫁......”
這讓我想到了之前40歲林心如官宣結婚,評論區也是一片類似的聲音,甚至說她逼婚的聲音,一度甚嚣塵上。
“老女人”、“恨嫁”、“逼婚”......
這些詞眼用在女性身上,真的非常刺眼。
有錢有顔的明星,在婚戀上尚且要經曆如此歧視和污名化:
可以想象普通單身女性,尤其是大齡單身女性,到底要經曆多少非議和指指點點。
可能“大齡剩女”這個詞都算是傷害程度輕的,什麼“必剩客”“剩鬥士”“齊天大剩”......
這些爛标簽,往往趾高氣昂地被貼在她們身上。
一個大齡單身女性
在當下社會正面對什麼?
一個沒有結婚的大齡女性,在婚戀市場,會遭受永無止盡的各種歧視。
被嫌棄年紀大,被調侃是“殘羹剩飯”,被催婚到絕食,甚至遭遇殺豬盤......
她們在來自身邊人和社會的壓力下,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煉”愛》,導演花半年在全國各地,跟拍了5位30+單身女性。
她們中有人為了找對象,給婚戀網站交大筆會員費,參加線下相親會,在交友微信群裡潛伏......
在相親現場,看着紙上列着自己的年齡、戶口、學曆、收入、資産:
掐出一點指尖,不無掙紮地發問:
“這張表上,隻有最後那三兩行,最後那麼一點點,是關于我自己的,我的性格我的興趣,其他的都是條件。”
她們中有人,經曆了一輪又一輪相親局,坐到最後越來越垂頭喪氣。
明明很優秀,卻在身邊人的壓力、社會對大齡剩女的有色眼鏡下:
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改變自己的标準,開始妥協變成符合家人和社會期待的那樣。
忍不住喃喃自語:“我怎麼把自己剩成這副樣子了。”
“活該單身”、“活該沒人要”、“誰讓她們眼光太高了”......
這些對所謂剩女的流言蜚語,成為了她們選擇單身不得不承受的代價。
90年出生的紅梅,是一枚北漂白領,工作中獨當一面。
可一回到山東老家,立刻被貼上“失敗”的标簽,因為大齡剩女,到現在還沒嫁出去。
父親甚至花了一萬元,找人給她說媒。
因為在相親市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女人過了30,就不值錢了。
片中就有這麼個細節,紅梅一回家,就連耳背、交流都困難的老大爺,都上門來說媒。
回家短短幾天,一波又一波的說媒就沒斷過。
很多像紅梅一樣的女性,在婚戀中、在相親市場上,承受着巨大的年齡焦慮、婚戀焦慮。
逐漸喪失着話語權,不得不把自己放在價值天平上,被審視,被衡量。
而她們被衡量的首要價值,就是生育。
“長得年輕、條件好沒用,要看生理年齡。”
“你再不馬上結婚生小孩,就生不了了。”
在她們背負的剩女危機之上,還有一道枷鎖,就是生育年齡“上限危機”。
婚姻,更像是為了生育,必須先跨過的一道門檻。
可明明,生育對女性而言,是一個主動選擇的人生的體驗和階段。
為什麼她們倉促走入婚姻?
我們說剩女,往往說“是她們找不到老公”。
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是女性主動選擇剩下來。
曾看過一些縣城體制内選擇單身的女性故事。
像海南海口某鎮政府在編公務員林某,她周圍的異性談婚論嫁大多并非出于愛情,隻是想盡快完成結婚生子的人生任務。
這樣的婚戀選擇,她覺得别扭。
而當她的追求者被明确拒絕後,在三個月後火速“奉子成婚”。
一位30歲的縣城教師,相過很多次親後發現:
縣城裡未婚男性會同時與多個女孩見面,哪怕各方面都很平平,他們總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經常一起玩的女孩,會相到同一個人。”
對那些男性來說,“他們隻是到了年齡找個合适的生孩子,是你也行,不是你也行。”
對很多大齡剩女來說,真實情況并不是她們眼光高;
而是男性在婚戀選擇上的優越感、赤裸裸地就是想要結婚生子、粗暴的目的性,實在是讓人望而卻步。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抵住壓力,很多大齡單身女性:
被裹挾着去婚戀網站交錢,降低自己的标準,倉促地走入一段婚姻。
《“煉”愛》中一位離異單親媽媽,當初就是匆忙地閃婚,生下了女兒。
婚後發現男方的很多資訊是假的,之前說做生意向她借的錢,也根本沒有用來做生意。
遇到渣男,不僅僅是這位單親媽媽一個人的經曆。
很多女性,因為催婚催生的壓力,倉促走進婚姻:
結果發現所遇非良人,被渣、被PUA、被冷暴力家暴、喪偶式育兒......
複旦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奕斐,也曾提出過愛情“新舊腳本”的概念。
在“舊腳本”中,男性因為需要參與狩獵,自然而然地,在兩性關系裡充當主動的角色,女性是被動的。
而在愛情“新腳本”裡,更注重的是男女兩性的平等獨立,基于雙方的互相吸引,需要磨合,無法一勞永逸。
可很多女性,依然被迫活在“舊腳本”中。
被迫依附于現在的婚戀市場選擇标準,被迫因為自己的婚育價值,倉促走入婚姻。
洪晃在《比起PUA,我更想談談女性的自我意識》中曾說道:
“女性之是以成為渣男的受害者,因為我們不重視對女孩自尊自信的教育。
我一位同僚就經常對女兒說,你看你現在胖了,以後嫁不出去。
在中國傳統意識上,女性是依附男人而存在的。
我們要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程,就是讓女性有獨立意識。”
當女性有獨立意識,就不會被婚戀、生育等價值綁架。
正視自己身為女性的、個體的主觀選擇和價值。
結婚是為了幸福
單身也是
前兩天蔡依林在接受采訪時,回應自己沒有新戀情:
“不管有沒有新戀情,要有自己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感覺。
别人帶來的幸福就像慶祝party,結束後總要有一個人回家的時候。”
确實,現在很多女性已經意識到:
單身也好,獨立也好,并不是一件應該被挑剔的事。
單身,也是為了自己現在和将來的幸福。
她們已經足夠優秀,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标準、眼前不那麼優秀的男性将就,倉促走進喪夫式婚姻、喪偶式育兒的生活。
像《“煉”愛》裡一位獨立女性所言:
“我微信裡還躺着好幾個沒回的男性資訊,你要是不比我的生活有趣,我幹嘛要搭理你?”
确實,女性不必再為單身而抱歉。
結婚生子固然美好,但當沒有遇到那個合适的人:
還不如勇敢地、保持清醒地單身,跳出“早早結婚生子”的枷鎖,尋找更豐富的人生價值所在。
近一年,很多地方初婚女性的年齡已經推遲到30+。
這個資料,希望能給一些想踏入、但暫時沒有踏入婚姻的女性,一些鼓勵。
單身也好,晚婚也罷,都是為了幸福。
遇到對的人,拿出平等的姿态努力經營;沒遇到,就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
像紀錄片《剩女,盛女》所表達的: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與此同時,清風不來,你自盛開。
不在社會觀念的影響下、不在外在壓力的推動下:
匆忙走入婚姻,讓婚姻從愛巢變成了窠臼。
另外,希望男性,尤其是家裡的爸爸們、男性長輩們:
也能進一步了解單身女性,不要再用一些歧視和污名化的詞語傷害她們。
人生不是隻有成長、結婚、生子這一條單行的人生時間線。
不論女性當下是什麼樣的人生,單身也好、已婚也好,未來都還會有另一種人生在等着她。
期待看到更多女性,無論單身還是已婚,都能真正地擁抱幸福。
點個“在看”,希望每位女性都能擁有,選擇什麼時候結婚生育的自由。
作者 | Cush,來源:小十點(ID:sdikid),簡介:專業實用的育兒幹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小十點,關心孩子,更關心媽媽。
主播 | 十點主播。
圖檔 | 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