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個跟我一樣“無聊”的人,名叫阿獨。他竟然閑得沒事做,想着要向《詩選刊》投稿。可是他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投稿郵箱,最後在公衆号裡終于得到了兩個投稿郵箱。

阿獨就趕緊向第一個郵箱投稿,沒想到秒回。可回信卻讓阿獨傻了眼,竟然是系統提示,“郵箱空間不足,不能接收您的郵件。”啥意思?就是這個郵箱裡面已經滿了,沒法再接收郵件了。
我說這個阿獨夠“無聊”吧,竟然不死心,不是還有一個投稿郵箱嗎?他馬不停蹄,就向第二個郵箱繼續投稿。可是,結果是一樣的,這個郵箱也是“空間不足”,無法接收郵件了。
這個《詩選刊》給出的兩個郵箱,竟然都無法接收郵件,那就有兩個問題令人費解了。一是《詩選刊》怎麼收稿件?他們從哪裡得到的稿件?二是《詩選刊》的這兩個投稿郵箱,以前的作者投過去的稿件,到底有沒有人看過?
如果《詩選刊》有人打開過這兩個郵箱,那應該是會收到“空間不足”的提醒的。那這就意味着,這兩個郵箱,其實很長時間以來,壓根就沒有人登入打開過,更不用說看裡面的郵件了。
那《詩選刊》每期登出的稿件是從哪裡來的呢?難道還有别的,沒有公開的投稿管道?我也是“無聊”,在網上搜了搜《詩選刊》,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詩選刊》是“中國唯一的詩歌選刊”,其宗旨是“選最好的詩人,選最好的詩。”
是以,這裡的關鍵字是“選”,那從哪裡選呢?這就有講究了。“最好的詩人”在哪裡?“最好的詩”在哪裡?說實話,這兩個問題,隻怕一般人都回答不出來。其實作在,連什麼樣的人能稱為詩人,什麼樣的詩能稱為詩都是個問題,更不用說好詩人和好詩了。
《詩選刊》這兩個“空間不足”的郵箱,說明“好詩人”和“好詩”從來就不在郵箱裡。也就是說,《詩選刊》壓根就不在意那些郵箱投稿。他們選好詩人和好詩有個訣竅,那就是從别的刊物上,已經發表過的詩作中選作品。
比如《詩選刊》2022年2月的頭條詩人是莫言,他的這幾首詩其實已經在2022年1月的《上海文學》上發表過了。這樣“選”詩人和詩是最穩妥的,不得不佩服《詩選刊》動作夠快的,1月才發表出來的詩,2月就被選中。這裡面有編輯排版等一系列工作,《詩選刊》的效率那是相當高的。可是,把别人已經發表過的作品“選”來再發一遍,有意義嗎?
既然《詩選刊》不從郵箱裡選稿件,為何還要公布兩個投稿郵箱呢?而這兩個投稿郵箱又壓根投不了稿?這估計是想表明一個态度:《詩選刊》其實是想從郵箱裡選稿的,可是郵箱裡的詩不是“最好的詩”,久而久之也就懶得搭理了。
不知道其他詩歌刊物的郵箱是不是也“空間不足”?也許不是的,畢竟稿件是一個刊物的生命。一個刊物收到的稿件越多,就表明這個刊物就越受歡迎,應該不會有刊物故意拒絕作者投稿的。
投稿郵箱的“空間不足”,其實反映出了現在詩人的“生存空間不足”。很多不是“最好”詩人的詩,不僅發表的機會沒有,甚至連“見光”的機會都沒有了。但是,每個詩人都不是天生就是“最好”的,而是一步一步變好的。顯然,現在連“變好”的機會都沒有了。
也許,去年尚仲敏在《中華辭賦》上發表的詩《發表》能說明問題,那就是投稿要“哥們兒”牽線。通過“哥們兒”将稿件遞給編輯,估計編輯就能看出詩的“好”來,然後,就有可能發表,有可能被《詩選刊》選中,變成“最好的詩”了。可是,這樣的“哥們兒”,又有幾個人有,怎麼才能混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