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孫晶岩,著名作家,著有《中國冬奧》等17部長篇報告文學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韓浩月,作家,文化評論人。在多家媒體發表評論、散文随筆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郭柯,導演、編劇,2012年開始關注慰安婦問題,相繼拍攝紀錄片《三十二》和《二十二》

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清明特輯

人活着,除了對死的畏懼,更大的畏懼,是生的艱辛。

隻有通透地對死亡産生足夠的認知,才能更認真地活,更認真地面對活着時的一切關系。

編者按

又是一年清明時。

把緬懷生命的節日,定在一個萬物複蘇的時節,一定有着老祖宗們不可言說的智慧。

而今年的這個春天,人類不僅與疫情繼續纏鬥,更目睹了戰火硝煙,也見證着生命的逝去。

于是,如何面對生死?如何珍重生命?在前所未有的巨變與不可預知中,又要如何編織自己的“意義之網”?這,将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話題。

這個清明,就讓我們一起,坦誠地聊聊,或陷入深思。

各地、各家清明節的習俗不同,儀式氛圍也不同,或哀傷、或平和,或肅穆,或熱鬧……您個人比較認同的紀念方式是?

孫晶岩:我認可肅穆,祭奠逝去的親人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我非常重視清明掃墓,不管多忙都會親臨。祭祖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感恩祖先的養育,懷念逝去的親人是孝文化的展現。

我父親去世後的“七七”,我正在新疆采訪西氣東輸工程,我強忍悲痛忙完了采訪,在深夜的戈壁灘面向東方一邊燒紙一邊含淚跪拜,狂風把我的臉都吹皴了,但我必須要完成這個儀式。

韓浩月:我比較認同平和的一種方式。因為平和是安靜、深沉、了解的總和。平和不意味着心底沒有波瀾,它其實是一種态度,是一種生命态度,也是一種生活态度。紀念因為平和而隽永。

郭柯:以上幾種都經曆過,現在基本是平和肅穆地去紀念。

聊聊對您影響最大的一次送别生命的經曆?

孫晶岩:汶川地震,使我加深了對關愛生命的了解。我以前采訪過四川阿壩州和映秀,當我在地震當月來到映秀時,阿壩州抗震救災副指揮長郎建紮西正是當年我的采訪對象。我跟着他一起搶險救災,看到了最真實的災情。他指着倒塌的房屋對我說:“孫老師,這就是當年您住過的房子。”我當時心裡特别難受,看到埋葬着死亡災民的廢墟淚雨滂沱。我在那裡待了一個月,大災之後,傷痛的蟄伏比災難更可怕,災難摧毀了生命、傷痛摧毀着人心。大災之後,除了創傷的愈合還需要心靈的救治。

人活着,除了對死的畏懼,更大的畏懼,是生的艱辛。我在德陽東汽中學擔任校外輔導員,發現孩子們猶如驚弓之鳥,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從防震棚跑出來,我對失去親人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有時候不需要更多的語言,一個擁抱的肢體動作就能消除孩子們的恐懼。我得知彭州銀廠溝有一個地震嬰兒沒有奶吃,當地路斷了,他的生命岌岌可危,就與成都軍區149師的老兵一起自發組織起來買了三輛車的食品和衣物去營救這家人。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好好珍惜當下,讓幸福在此時此刻開出花來。死亡和明天不知道哪個來得更早,多做善事,問心無愧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是勝利。我在汶川遇到過餘震、泥石流、堰塞湖、危房、蚊蟲叮咬等困難,但是關愛生命,拯救生命,你會感到整個世界都在幫你。

韓浩月:我奶奶去世時,送别她帶給我的觸動最大,因為她去世的時候,我已經是中年,已經經曆過許多告别,但在奶奶身上,拴系着許多的家族情感,她是連結許多親人的一個中心點,當她去世之後,我感覺有些東西垮塌了。

奶奶活着的時候,我把她抱上過輪椅,抱到過汽車的副駕駛座上,那時候她的體重就已經很輕。當抱起她的骨灰盒的時候,覺得輕如羽毛,同時,那個方正的骨灰盒,仿佛也變得柔然,那個時刻,我覺得生命無常,也了解了親人雖然逝去,但不會消失,她們會以特殊的形式活在生者的記憶、情感、現實生活當中。

郭柯:1996年9月10日,奶奶離世,來不及道别。

如果您身邊曾有某個生命的逝去讓您久久無法釋懷,您是如何自我療愈的?

孫晶岩:我父親的去世使我特别難受,當時腦子都木了。因為他平時身體很好,是在扶貧考察中因公殉職,是以我久久無法釋懷。後來,我想對父親最好的懷念不是以淚洗面,而是像他那樣做人。我把父親親筆寫的書法“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錄于謙詠煤句共勉”當做座右銘,是以我到汶川抗震救災,給災區孩子捐款捐物、做心理疏導;到革命老區講課、做公益;到江西省興國縣建立孫晶岩老區工作室,扶貧濟困,助力鄉村振興,我覺得這樣做天堂裡的父親會高興,我們全家人都努力工作,給父親争氣,才慢慢走出了傷痛。

韓浩月:我為逝去的親人都寫過文章,我嘗試在寫的過程中,來重新了解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感受他們看到的世界。我的四叔去世後,我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接受,我在回憶中,想象了他的情感與生活,甚至自以為是地虛構了一部分我所不了解的一面,在我的文字裡,他像一個詩人那樣遊蕩,他擺脫了現實的困苦,擁有了一段專屬于自己的無憂無慮的時光,我們都曾品嘗過相似的痛苦,唯有尋找到他幸福(哪怕短暫)的一面,我才能踩着他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郭柯:平靜地面對,更會珍惜身邊人。我現在拍攝的新片也是關于珍惜的。清明節臨近,我們臨時加拍了演員去祭奠親人的鏡頭,記錄下清明節的氣氛。

假如面對孩子,您将如何回答“什麼是死亡?”這樣的問題?

孫晶岩:人有生死,草有枯榮。死亡是生命的最後一站。隻有在人生的每一站都努力工作,問心無愧,到達人生終點時才能坦然面對。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韓浩月:我多次和孩子(從七八歲到十二歲這段時間)聊到過死亡的話題,我告訴她生命由無數個偶然組成,但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珍惜,要注意安全,要熱愛生活,要有追求,但要懂得,生命無數的偶然裡,必然包含着意外與結局。

是以,在日常的生活裡,不必思考“死亡”這個話題,對“死亡”本身保持輕視,如果對人活着本身、對生活複雜的内部、對生命的底色,都有了足夠的了解,就會覺得,生死之間有一條線,永遠不要去觸碰那條線,但當那條線逼近或者從天而降的時候,也要淡然處之。

郭柯:還沒想過這個問題,應該是告訴她,珍惜該珍惜的人。

關于生與死,請推薦一部對您最有啟發的書籍或影視作品,理由是?

孫晶岩: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孤獨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最後克服困難得以生存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這本書教會你怎樣戰勝困難,頑強地面對人生。

韓浩月:推薦日本電影《入殓師》。可能很多人都會推薦這部電影,但推薦的理由會不一樣。我的推薦理由是:它重新整理了我對死亡的認知,首先糾正了“死亡是不潔的”這一傳統的、錯誤的想法,找到了這一錯誤想法産生的深層原因;其次,它讓我意識到了死去和活着,都需要尊嚴來維持,而死去由于牽扯到最後的尊嚴,尤其值得去維護;第三,“死亡教育”是需要很多人補上的一課,隻有通透地對死亡産生足夠的認知,才能更認真地活,更認真地面對活着時的一切關系。

郭柯:日本電影《入殓師》,看完這部電影覺得很溫暖。

或早或晚,人人都将面對疾病、衰老、失能、終點,在您看來,有什麼方式和辦法可以面對“死亡恐懼”?

孫晶岩:我是醫學院校科班畢業,曾經在醫院工作過多年。醫學的真谛是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拯救生命。我在婦産科實習時迎接過生命的降生,我覺得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那是上蒼對人的福報,是以我滿懷深情地寫下第一首散文詩《迎接生命的人》;我也曾送走生命,那是白衣天使面對生命走向盡頭時的無奈。當我無力挽留病人的生命時,我能夠做到的是盡可能給他溫暖。

我曾經遇到一個孤寡老人,他臨終前無意中說喜歡吃宮門前的油餅,就是頤和園東門前賣的油餅,這個要求并不高,但是沒有兒女能替他完成。我想滿足他的心願,從我家到工作機關的班車不路過頤和園門口,我就大清早騎自行車跑到那裡,買好油餅裝在飯盒裡再騎自行車帶到醫院,當我把油餅交給老人時,他用顫抖的手接過油餅,淚眼朦胧。不久後,老人去世了,我永遠忘不了他吃油餅時心滿意足的模樣。

我是北京101中的學生,在學校時擔任學生幹部、校報編輯,班主任傅慧敏老師對我很好。我離開學校後每年春節都去看望傅老師,她去世時,我專程趕去參加追悼會。校長說:“孫晶岩你來送傅老師,我真感動。”我說:“我是傅老師的學生,應該來。”她說:“學生多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記住老師。”我說:“我記住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死亡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既然如此就要坦然面對。作為活着的人,我覺得還是要珍愛生命,好好活着,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韓浩月:提前做一些規劃,比如住所、醫療、鍛煉、休息,在心靈層面,多去滿足自己,不留遺憾。但再多的規劃和準備,都無法阻止洪水爆發時造成的沖擊力,萬一真到那個時候,選擇坦然接受,不批判,不抱怨,不後悔。

郭柯:現在,當下,好好地生活,問心無愧地面對每一天。

開個腦洞:如果您是自己一生故事的編劇,會如何設計這個故事的終局?

韓浩月:我希望它有一個歡樂的、幽默的、有趣的結尾。如果有一定的時間做準備,我會提前設定一些“惡作劇”;我期望在終局的時候沒有人哭泣,他們可以吃點東西,喝點酒,聽點音樂,哪怕不講與我有關的事情也沒關系;我希望他們在生活的大多數時間裡不必記得我,多忙碌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我希望在30年或者50年後,不再有人知道我的名字。

郭柯:我會每過10年,回到自己國小的時候,去看看自己,去看看自己那個時候的親人,每10年帶着不一樣的心情去看他們,去跟他們聊天。

假如今生到此,您認為自己哪三項是最得意、“無愧此生”的?餘生往後,您最想實作的、能展現您人生價值的個人夢想又是哪幾項?

孫晶岩:作為一個作家,我發表文學作品已經35年了,出版了8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榮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文學獎;做公益事業也有27年了,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公益人物”,被國務院授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号和獎章。寫作和公益是我的兩駕馬車,我想再寫幾部好書,為讀者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繼續做好公益事業。善待他人,讓身邊的人因為我而感到快樂。

韓浩月:最得意的三項:

1.手機24小時靜音。

2.每天早晨醒來,心裡都有若隐若現的希望感。

3.每天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歡的。

餘生最想實作的個人夢想:

1.每天至少還能寫1000字。

2.出版的書,可以在文學類書籍那塊,碼很高的堆。

3.有一個院子,種花種樹也種菜。

郭柯:還沒有哦,希望做一個不給社會添亂的人,能給别人帶去溫暖的人。往後餘生,好好生活,愛自己、愛家人、愛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