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 道|導師授業:C刊論文的十條金科玉律,趕緊對标一下!

規則1 : 用标題突出讀者可以記住的問題或中心思想

标題是論文的第一個元素,因為讀者最先看到論文的标題。你的論文本身的目的不是像報表一樣堆砌所有資料和其它結果,而是需要從複雜的資料中提煉出重要的結論。

如果你涉及的問題較多,就需要對許多資訊進行分析,看哪一方面更重要,看能否凝練出一條具有多個方面内容的“單一問題”标題。讀者們很難記住多件事情,但也許能記住一條資訊。

規則2:将讀者當作不懂你工作的平凡人

不要認為讀者也像你一樣是你論文的頂級專家,而要把他們看成天真的讀者。寫作的時候試着像是你在和别人說話一樣:看臉說話,抱着向人說清楚的态度寫作,這樣你就可以直接而清楚地說出來。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吸引讀者關注你的問題,進一步讓他們在付出較小代價的情況下了解你的結論。比如說,對一些難懂的技術術語給出清晰的定義,讓讀者能了解它們的意義。盡量不不使用使用縮寫和首字母縮寫,以避免讀者翻到前面去識别它們的意義。

有些核心内容必須讓讀者記住,以便閱讀論文的餘下部分并最終記住你的主要貢獻。相比于中間的内容,大家更善于記住開頭和結尾的内容。是以,在每一節或每一段落,把最重要東西放在開頭或者結尾處。

規則3: 背景-内容-結論(C-C-C)規則

論文的上下文結構,每一節、每一段的描述是否可以有某種統一的邏輯順序來安排内容?第三條規則就是針對這樣的邏輯順序。将描述簡單分為開始、中間和結尾三部分,要求有一個清晰可辨的開頭、一個意義明确的主體部分和一個結尾。規則3要求這三部分分别是背景或來龍去脈、内容和結論,簡稱為C-C-C結構,這裡的三個C,按順序分别指Context, Content和Conclusion,即背景、内容和結論。開頭交代背景或來龍去脈,中間介紹主體内容,最後将故事一步步推進到給出結論的結尾。

一開始就交代背景或緣由,可以讓讀者了解“為什麼告訴我這個?”。作為結尾給出結論,讓讀者不會疑惑“那又怎樣?”。中間放入的内容讓讀者看到你的論點由背景到結論會有根有據。

這種“背景優先”的模式不同于“内容優先”的結構,“内容優先”的結構可能會讓讀者錯過對“為什麼告訴我這個”的交代。基于這些原因,提倡将C-C-C作為“預設”的科學論文結構。

論文的宏觀架構包含引言、結果和讨論,是一種顯式的C-C-C結構。其中引言設定了背景,結果是内容,讨論帶出了結論。對于論文中的每一段落,使用C-C-C結構時,要求将該段的第一句用于交代背景,中間部分的介紹内容供讀者思考,結尾用結論讓讀者記住。

規則4:直白地表述你的結果

通俗地說,就是直來直去地表達結果。學術論文不是小說和散文,不能将論文寫成曲折動人的風格。

首先,需要避免繞來繞去。隻有論文的中心思想才應該被多次提及,中心思想以外的主題應該隻出現在一個地方,以盡量減少主題更改的次數。相關的句子或段落應該串在一起,而不是被無關的内容介紹打斷。例如,用于解釋一件事的兩個原因應該一個接着一個的出現,而不能被隔開。

其次,對一些具有平行地位的内容,使用并行法則介紹。具體而言,如果你有幾項地位平行的内容需要介紹,那麼分成地位平等的段落,用相同的語氣和風格逐一介紹這些平行的内容。并行結構使文本更容易閱讀,因為讀者熟悉這種結構。

例如,如果我們有三個獨立的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我們更偏向于對結果的某一種解釋,那麼用相同的文法來表達這三個獨立原因。這樣讀者對結構熟悉後,就可以專注于内容。

在一個句子或段落中多次使用同一個單詞表達同一個意思沒有錯。如果試圖使用不同的單詞,讀者會覺得第二個詞有稍微不同的意義。

規則5: 在摘要中要講清楚一個完整的故事

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摘要是他們唯一會閱讀的部分。這意味着摘要必須有效地傳達論文的全部資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摘要的C-C-C結構是高度規範的。

按C-C-C結構,摘要首先是交代背景。第一句話通過介紹特定研究所在的更廣泛的研究領域來引導讀者。然後,通過交代目前的研究空白以及彌補這一不足的重要性,即具體的研究空白與論文開頭的廣泛研究背景之間的聯系,研究範圍被縮小,直到最後收縮到文章所研究的問題。這樣,将讀者的目光聚焦在該論文的内容上。

接着是交代内容,即對方法(新方法、新途徑)進行介紹以及對研究結果進行概述。

最後,結論部分會解釋所得到的結果,以回答背景部分的末尾提出的問題。有時,還需要指出這個結論對于推動該研究領域有何作用(例如,“更廣泛的意義”)。

這種規範的結構可以幫助你避免摘要中一些常見的錯誤,即在讀者還沒有了解問題之前就先讨論結果。好的摘要通常需要經過多次的改進,以確定結果能夠像密鑰适合鎖一樣填補研究領域的空白。這種寬-窄-寬的結構讓你能将文章傳到給更廣泛的讀者(通過廣度),同時還能保持你的結果的可信度(基于有限或狹窄的結果)。

規則6:在引言中說明論文的重要性

這種重要性通常是通過一組逐漸變得更加具體的段落來完成的,這些段落以對文獻中所缺乏的内容進行清晰的闡述為結尾,然後是一段總結文章如何填補這一空白的段落。一段段的進階陳述引起了讀者對論文内容的期望。

引言每一段的結構(最後一段除外)都是為了引出最終的研究領域空白。每一段首先将讀者引向主題(一個或兩個上下文句子),然後解釋相關文獻(内容)中的“已知”,然後到達關鍵的“未知”(結論)。沿着這條路,常常會有線索告訴你研究空白背後的秘密;這些線索引出了未經驗證的假設或未發展的論文方法,并給讀者希望,讓他們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引言不應包含超出論文動機的更為廣泛的文獻綜述。這種聚焦于空白的結構使有經驗的讀者很容易評估論文的潛在重要性,他們隻需要評估文章中所述的研究空白的重要性。

規則7:含圖形的結果介紹順序遵循支援中心論點的邏輯

結果部分需要讓讀者相信主要結論是由資料和邏輯支撐的。每一種科學論證都有其獨特的邏輯結構,這種結構決定了其要素的呈現順序。圖形在結果展示中往往具有重要地位,做圖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愛德華·塔夫特(Tufte)的書仍然是學習這種技藝的黃金标準。勾畫出圖形如何支撐你的結果的邏輯結構,并将其轉換為一系列聲明性陳述,這些陳述成為結果部分中各小節的子标題。

正式介紹結果時有一些段落,每一段落的開頭都會使用一兩句話來交代該段落要回答什麼問題,如:“為了驗證之前沒有相關工作……”,“我們方法的可重複性有多少?”,或“接下來我們測試了是否有什麼結果。”

每個段落的中間部分給出與問題相關的資料圖形和邏輯,段落以回答問題的句子結尾。每一段都要使讀者相信最後一句話所給出的答案。這使得讀者很容易找到得出可疑結論的段落,并檢查該段落的邏輯性。每一段的結果都是一個邏輯陳述,而文章中更靠後的段落依賴于前面段落的邏輯結論,就像數學文獻中建立的定理一樣。

規則8:在讨論結果時突出填補的空白以及本研究的局限和意義

讨論部分通過對結果的概括、對局限性的讨論等來解釋文章的工作如何填補了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領域的空白并對一些解讀提供警告。另外需要描述論文研究是否提供了推動該領域發展的新機遇。

在讨論部分的第一段,需要特别地概括結果部分的重要發現。有些讀者跳過了結果部分的一些重要内容,是以這一段至少讓他們了解該部分的要點。

例如,第一段可以總結結果,集中于它們的意義。第二至第四段可能涉及潛在的不到位的地方,指出其它文獻解決了這些不到位的地方,或者可以通過未來的研究來彌補這些不足。第五段以對該文章如何推動該領域前進的描述結束。漸漸地,讀者學會了把文章的結論放到正确的語境中。

規則9:在标題、摘要、圖表和提綱等重要的地方配置設定寫作時間

邊研究邊逐漸積累文檔對最終獲得論文提綱是有用的。你應該根據每個部分的重要性來配置設定你的時間。閱讀标題、摘要和圖表的人比閱讀論文其餘部分的人多得多,而方法部分的閱讀人數最少。需要對此做出相應的平衡。

可以通過預先規劃來有效地配置設定花在每一節上的時間。這需要預先寫一個提綱,可以為每一個計劃的段落預先寫一個非正式的句子,這可能會成為每一節或子節的标題。因為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輪廓,是以每一段都應該在推進内容的過程中有一個明确的角色。這個角色最好在大綱階段被仔細推敲,以減少在那些最終不符合整體内容的段落上浪費時間。

對你的論文寫作時間做一個估計,将這個量乘以三就是你真正需要的時間。一次性無修改寫作的要求很高,很容易低估寫作所需的時間。把你最初的估計誇大三倍更現實。

規則10:在删除、重新利用和循環疊代中建立回報機制

寫作可以看作是一個優化問題,在這個優化過程中同時改進你的故事、提綱和所有的句子。有時寫好了一些東西,但發現寫得不好。改它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還不如删了它重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張白紙好寫字。

寫好一篇論文需要從多方得到回報。第一步是找人試讀。試讀還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資訊,非常具體的回報通常會指出段落中邏輯不充分的地方。以一種積極的方式接受這種回報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來自他人的意見是至關重要的,是以一群樂于助人的同學是你能書寫好論文内容的基礎。

如何驗證你是否滿足了10條規則

下面給出你是否違反了這10條法則的迹象。發現這些違反良好寫作的行為有助于在各個層次提高論文的品質。

規則1:論文是否專注于一個中心思想?違反迹象:你和讀者不能對論文給出一句話的總結。

規則2:是否做到了将論文寫給天真的人?違反迹象:讀者“抓不住”該文章的要點。

規則3:是否遵循了背景—内容—結論的C-C-C邏輯結構?違反迹象:讀者對一些事及其所表示的含義有疑問。

規則4:邏輯流程是否得到優化?違反迹象:讀者被一小段文字絆倒。

規則5:摘要是否緊湊地總結了論文?違反迹象:讀者在讀完你的摘要後,不能對你的文章進行“電梯間演講”。

規則6:從引言能看出文章重要嗎?違反迹象:讀者對你的文章沒有太大興趣。

規則7:結果驗證了結論的合理性嗎?違反迹象:讀者不認可你的總結。

規則8:在讨論中是否有批判性段落,是否介紹了對未來研究的影響?違反迹象:讀者的腦海中會留下一些你沒有回答的批評、問題。

規則9:你合理配置設定時間了嗎?違反迹象:盡管你努力寫作,但讀者很難明白你的核心結論。

規則10:你反複疊代過論文嗎?違反迹象:試讀的人反對文章的結論。

本文轉載來源于:學術成長學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