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經3年,網上充斥着全國各地的求助資訊:買菜難、看病難、求職難。
但有這麼一群人,被困在高速上,被遺忘在生活外,他們就是貨車司機。

一則新聞,讓貨車司機群體進入大衆視野:
一名貨車司機因疫情管控,不能下高速,停留在吉林松原王府服務區内,疑似20多天沒進食,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條生命,不是因新冠而死,又是因新冠而死。
很多人把這條消息直接解讀為“司機20多天沒吃飯餓死”,其實有失偏頗。
據目擊者所述,司機們被困在服務區的時間沒有20多天,出事高速路段關閉隻有幾天。
服務區内的飯店不允許營業,其他區域正常營業,24小時提供熱水,可以在小賣部買到友善面一類的生活物資。
餓死的言論确實過于誇張了 ,但糟糕的生存環境,确實加重了司機們的身體健康隐患。
終日困在貨車裡,吃着沒營養的泡面,随車帶的寵物狗,也跟着人受罪。
有貨車司機被困,靠着5塊錢的饅頭,度過了四天五夜的“高速囧途”生涯。
還有貨車司機深夜蹲在路邊吃飯,即使到了家門口,也不能回家,怕影響孩子上學。
貨車司機走南闖北,接觸的人多又雜,确實要着重防控。
河南鄭州的多個病例,就是從上海運輸貨物的貨車物流司機,導緻其他本地人感染。
但不代表就要把他們當做病毒,唯恐避之不及。
每個坐在家裡網購的人,都已經習慣了極速友善的物流配送服務。
卻很少人會注意到,數量龐大的貨車司機群體,是這些需求的重要承載者。
中國有3000萬名貨車司機,全國78%的貨運量靠他們承擔起來。
疫情以來,很多貨車司機面臨着接了一單活,發愁下一單的艱難處境。
以長江三角地區為例,它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也是物流最為活躍的地區。
由于疫情,許多城市對貨車的流通加大了管控力度,物流受到的影響不斷增大。
一位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他負責的貨運平台,3月份從上海發出的40%貨流受到影響,很多司機送完貨,無法傳回,物流變成了單程運作。
貨車司機想要上路送貨,需要提供核酸檢測報告、行程碼等資訊,獲得貨運碼才能開始運送貨物,每天都要做一次核酸檢測。
大多數貨車司機都是舉債購車,導緻他們大多數人既是車主,又是債務工作群體。
一旦遇上特殊情況,例如疫情,導緻交通、貨源受到限制,司機出不了車,還貸的壓力就陡增,有些司機每個月甚至要還上萬元貸款。
部分人在網上攻擊這些物流司機亂跑時,不妨多一份了解,他們隻不過是在生活。
當貨車司機陷入停擺被困,工廠無奈停工,我們的生活,又談何保障?
中國貨車司機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勞動者,特殊的工作環境、沒有固定的場所、充滿不确定性,日常娛樂隻能靠短視訊度過,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寫出一篇小作文求救,隻能被困在高速路上,幹吃饅頭求活。
這種身份屬性決定了貨車司機,逐漸淪為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生态鍊上的弱勢群體。
這些人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活躍在大大小小的短視訊平台,在疫情的困境中裸泳。
社會階層不高的人,往往是被主流媒體以及大資料算法忽略的群體。
受疫情影響,被困在高速的貨車司機們,就處于失聲的狀态。
坐在家裡收快遞的人,意識不到卡車司機的存在。
但當國家需要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時,卡車司機跟醫護人員一樣是逆行者。
疫情嚴峻的城市有需要時,是貨車司機冒着生命危險,四處運送物資。
貨車司機背後龐大的物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在科技化和數字化的資訊建設中,我們需要看到貨車司機所發揮的螞蟻雄兵的作用。
貨車司機們每天要運送快遞、蔬菜、建材、藥品等等,數不勝數。
他們就像國家血管裡的紅細胞,為這片土地輸送着氧氣,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保障。
有人為了生活,有人為了夢想,一輛輛貨車奔跑在路上,朝着心中那份希望前進。
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3000萬貨車司機想要被看見,也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