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作者:李少成心理治療專家

陸朋(化名)是個腼腆、内向、誠實、善良的小夥子,憨厚的近乎于木讷,說到緊張之處還顯得磕磕巴巴的,不由得讓人心生憐憫與同情愛護之心。

陸朋來到診室的時候,手裡拎着一個皺皺巴巴鼓鼓囊囊的老式手提包,一看就知道是用了多年的那種款式和品相。他熟練地将包放到診桌之上,從裡面掏出一個塞得滿滿的同樣老舊的塑膠袋,一看也就知道是多年的“老”患者了,裡面裝了厚厚一疊病曆資料、輔助檢查結果和各種心理測驗報告。陸朋将這些報告按照時間順序用個皮筋纏裹住使之不至于過于散亂,用充滿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說:“李主任您好,我患病十八年了,這是最近幾年的檢查結果、病例和各種測驗,還需要以前的嗎?”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不用了,我相信你覺得有意義的都帶來了,這麼多年就診經曆,是不是都有一定的經驗了?”我說。

陸朋略顯遲鈍地露出了一絲苦笑:“是啊!十八年了,看遍了所有的醫院,連北京都去了,為什麼就是治不好呢?”

我詳細看了他帶來的檢測報告,任何軀體方面的檢查都沒有顯示出陽性結果,也就是說,從軀體健康的角度而言,沒有檢測到任何器質性的實質病變。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對于陸朋的病情,各地醫院均診斷為抑郁症。

心理相關測驗顯示壓力指數很高,重度抑郁,重度焦慮,臨床症狀量表(SCL-90)顯示表明心理健康水準的各個因子分數都達到重度水準。

從整體心理健康方面顯示陸朋存在明顯的軀體化症狀,主要表現為身體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腸道、呼吸和其他系統的不适,和頭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慮等軀體不适表現。

強迫症狀方面存在很多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還有一些比較一般的認知障礙的行為征象。

陸朋還存在明顯的人際關系敏感症狀,主要表現為某些人際的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别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突出。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的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極的期待等症狀也比較典型。

存在明顯苦悶的情感與心境症狀,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等。還表現出失望、悲觀以及與抑郁相聯系的認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另外,還有有關死亡的思想和ZS觀念,這些也都是明顯的抑郁情緒的特征性表現。

陸朋的焦慮症狀也比較明顯,存在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緊張以及由此産生的軀體征象,如震顫等。

陸朋也存在一定的敵對感受,主要展現在思想、感情及行為方面,包括厭煩的感覺,摔物,争論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氣暴發等各方面。

但陸朋的主訴症狀卻是胸悶、憋脹、全身不适;頭暈頭蒙、記憶力下降;活着沒有意思、什麼也不想做;說自己很“懶”。

我知道這一切應該都是有原因的,那麼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我問:“請叙述一下你的整個看病過程好嗎?整個病情是怎麼發展的呢?”

陸朋:“說起來年頭比較長了,從2004年就開始睡不好,頭蒙,記性下降,學習成績下滑得厲害。那時候是初一初二年級,我的學習成績還是很好的,一般排在學校班級前五名,有時候也考到前一二名。一睡不好,整個狀态就不對了,學習壓力也大,想學卻學不進去頭暈腦脹的。咱們省裡的各個大醫院都看了一個遍,還去過私人診所,也找過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這麼多年來也上過不少當受過很多騙,連北京都去了,隻要别人說哪裡看的好就去哪裡,錢沒少花,卻總是不好。”

我問:“都吃過什麼藥啊?”

陸朋:“吃的藥可是多了去了,所有的藥都吃了一個遍,包括中藥,都沒有用。也不能說沒有用,都是剛開始有用,吃着吃着就不起作用了。李主任您說我這是不是絕症啊?怎麼就看不好呢?”

我問:“生活受了很大影響吧?”我要了解他的社會功能情況。

陸朋:“不是受了很大影響,而是把我的生活毀了,前途毀了,家也毀了。”陸朋一臉的無奈,舔了舔發幹的嘴唇繼續說道“我的成績一落千丈,腦力遲鈍,學不成了,湊合着國中畢業就不上學了,把我爹媽都急瘋了,我也着急啊!我爹媽開始還給我看病,後來家裡經濟困難就沒有錢了,都花在看病上了,總也看不好,他們也就煩了,不再給我看病,可他們還着急,我沒有工作,幹着幹着就沒法子幹了,人家說我傻,說我不機靈,說我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啊?我媽為我着急得了高血壓,我爸為了着急得了癌症。家裡就雪上加霜,我姐一見我就哭。”

我說:“姐姐為你的病也着急吧?”

陸朋:“為病也着急,也為我的将來着急,這麼大了沒有對象,成不了家,這成了爹媽和姐姐的心病。”

我問:“沒有談過?或者相親?”

陸朋:“還談呢!?沒法談,我一見人就害怕,也不知道跟人家說什麼,後來索性就不談了,說等病好了再談對象,可這病總也不好!”

我說:“剛才我看了你的生理檢測報告,從生物學角度難以解釋這種想象,按照經驗,一定可能會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發生過什麼事情嗎?受過什麼重大刺激嗎?”

陸朋:“刺激可受大了”陸朋的語氣顯得平淡而蒼白,這與他的描述有差距。

我問:“怎麼呢?”

陸朋:“都是他媽的我們班裡的張**,我的病就是從那個時候得的,校園霸淩,他總是欺負我,變着花樣欺負我,一見我面就罵我SB,朝我臉上吐唾沫,見了面就打我,還找他的狐朋狗友在回家路上攔着我打,還不許告訴老師,不許告訴家長,他TM變态啊?打人上瘾嗎?我的凳子有個凳子腿松動了,他說我‘缺腿兒缺魂兒缺心眼兒’,真TM的。還有就是,他欺負我,别人也跟着他一塊兒欺負我,原來對我好的人也疏遠我了。”

我靜靜地聽着他的宣洩,知道在這個時候不友善對他的激烈的言行勸阻什麼,卻想把他的思路引向另外一個方向“你對他很憤怒,分享給你一個很好的報複仇人的方法,你可以試試,把自己活好是報複仇人的最好方法。”

陸朋:“我也想活好啊!可我的生活全毀了,你能幫我嗎?”

我說:“我可以提供一些協助,可以把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和能力都分享給你,希望對你的生活有積極作用。他們開始欺負你的時候你沒有采取什麼措施嗎?”

陸朋:“不敢,忍着,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告訴老師,老師也管不了,也不重視,告訴家長,家長就說一些大道理,什麼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長輩的話、不要與人争執、不要與人打架、要與人為善,我也太善了吧!?”

…………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陸朋的父母都是冀中平原上一個小農村的勤勤懇懇老實巴交的農民,自幼就教育孩子與人為善,卻再也沒有想到他的孩子在學校遭受的這一切。從陸朋的描述中,他的父母有幾個方面做的不到位(當然對陸朋實施欺淩的同學的錯誤是主要的)。

一、 過分依賴學校

這也是很多家長經常犯的一個錯誤,以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雖然學校也在做着各個方面的努力,但有些事情很難落到實處。尤其是校園霸淩屢禁不止,是由于校園霸淩的隐蔽性和被霸淩者不敢聲張,以及家長老師處置不當所緻,甚至帶來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

建議家長:不要過分依賴學校,對于孩子所反映的學校情況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多數孩子遭受威脅,輕易不敢跟家長透露實情,也擔心透露實情之後也得不到有效地幫助,導緻青少年對家長和老師極度失望,隻能選擇默默承受。

誰承擔後果,誰負起責任!家長一定要對孩子的言行高度敏感,尤其是内向腼腆的同學,往往是被霸淩的對象。當孩子有異樣狀态的時候,一定要多方了解情況,保持與學校的溝通,與其他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溝通,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化解。根據經驗,對學校和老師的話不要過分相信,一是老師也未必知情,二是有的老師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二、不要想當然

很多六零後七零後家長往往根據自己讀書時的經驗指導孩子的在校生活,卻沒有想到時代在發生變化,學生的人際環境也在劇烈變化着,依靠過時的經驗必然無法有效指導孩子的學習環境的适應。除了學校自然環境适應之外,最主要的是孩子的人際環境的适應。其中适應難點在于目前的孩子們社會化程度普遍較低,自我中心表現比較嚴重。

自我中心是指青少年僅依靠其自身的視角來感覺世界、不能意識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視角和觀點的傾向性。簡單來說,自我中心者希望自己是完全自由的,随心所欲的,沒有倫理限制,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不關注别人的意圖,不會從别人的角度去看問題,也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看問題。

自我中心必然會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程序。青少年社會化是青少年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應群體并積極作用于群體的過程。通過社會化,青少年學習社會中的标準、規範,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并準備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過程,主要展現為道德規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青少年由于自我中心傾向和社會化過程尚未完善,導緻常常出現偏激沖動和欺淩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建議:盡量去除孩子的自我中心傾向,并引導孩子學會應對其他人的自我中心行為。協助孩子樹立良好的、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行為模式,并學會引導孩子應對其他同學的不良行為,當家長不知道如何引領時,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十八年的心理陰影,校園欺淩讓我抑郁了十八年

三、家長和老師的道德綁架

學校霸淩不一定是十分劇烈的、危害巨大的欺淩事件,常常由于“微霸淩”事件不斷積累而引發精神心理問題。而家長和老師往往不能及時發現,也不能恰當處理,卻常常道德綁架受“微霸淩”的孩子,這種情形出現的道德綁架往往是隐形的道德綁架,常見以下情形。

比如,孩子向媽媽傾訴:“媽媽,小明又偷了我一塊兒橡皮,特别漂亮的那塊。”

媽媽的回答往往很讓人無語:“不就是一塊兒橡皮嘛,咱大方一點兒,不跟他計較,媽媽再給你買。”

媽媽這樣的回應往往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邏輯“這樣的小事情你就不要再說了,再說什麼或者再做什麼那就顯得太小氣了”。

在這樣的道德綁架下,孩子隻能壓抑隐忍下自己的不滿與氣憤,為日後的抑郁埋下種子。

或者自己課桌的空間被同學擠占:“媽媽,小明今天多半節課都擠得我沒有辦法寫作業,氣死我了。”

媽媽往往回答:“要學會忍讓”。

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我都忍讓了大半節課了,還不夠嗎?是不是我沒有忍讓寬容精神啊?開始他真的影響我學習寫作業了啊!”。

結果:道德綁架的結果是,孩子不僅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實際幫助,自己的感受和行為還被否定和間接批評了,内心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感到非常委屈。

建議:關注孩子内在需要,協助孩子學會處理類似事件。

被偷橡皮事件可以如此回應:“怎麼回事啊?”待孩子把事件的來龍去脈呈現之後,再問:“這不是第一次了?”,孩子回應之後,再問:“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判定是小明偷的呢?”,孩子回應之後再問:“寶貝兒你的判定求證過嗎?”,求證過後再問:“對這件事情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你希望怎樣處理這件事情?”;“有幾種處理方案?”;“每種方案的優缺點是什麼?”;“對于每種方案的缺點有應對預案嗎?”;“需要爸爸媽媽做什麼?”。

這類的引領才能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此類事件。

陸朋的家長也存在道德綁架現象,導緻再也不願意向家長求助,也是促發陸朋患抑郁症的一個重要因素。

請家長一定要防範校園霸淩事件在自己孩子身上發生,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十分巨大。

願天下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本文以《18年前的陰影》為題發表在《燕趙都市報》上,故而未在此處标明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