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窗幽記》之醒篇: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

作者:哲學慢生活

《小窗幽記》是明代陳繼儒的通俗讀物,與洪應明的《菜根譚》,王永彬的《圍爐夜話》共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這是一部記錄名言名句之書,所有句子皆有出處,但彙集一處,又自成一書;全書分為“醒,情,峭(qiào)”等十二卷,内容涉及立言,立德,為學,緻仕,立業,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達淡泊名利,甯靜緻遠,超凡脫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下面來看看這部經典書籍中的“醒篇”:

《小窗幽記》之醒篇: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

1.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沒事的時候,檢查自己是否有胡思亂想。人在忙碌的時候,并沒有這麼多煩心事兒;一旦空閑下來,各種思緒開始充斥頭腦,開始煩惱了;務必要去除那些消極的思維。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有事的時候,考慮自己是否浮躁,意氣用事。有些人是急性子,隻要沒有解決眼前的事情,就很煩躁,甚至影響睡覺;任何時候都應該氣定神閑,對身心才是最為有益的。

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得意的時候,自省是否有驕傲自大的言辭和面容;特别是與人溝通,是否有自我誇耀的趨勢,這樣往往遭人反感。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失意的時候,考慮自己是否含有抱怨情緒。子曰:不怨天,不尤人。沒有怨恨,自然能集中精力,做對我來說最為重要的事情。

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時時檢查檢討自身,将不良的習氣,從多變少。

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将這些壞習慣,一點一點地消除,這才是做學問的關鍵點。

2.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yàn)之用以世計;筆最銳,墨次之,硯鈍者也;豈非鈍者壽,而銳者夭(yāo)耶;筆最動,墨次之,硯靜者也;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于是得養生焉(yān);以鈍為體,以靜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

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之用以世計:筆大體上一個月更換一次,墨汁的更換大概一年左右,然而硯卻能夠使用百年。

筆最銳,墨次之,硯鈍者也:筆最鋒利,墨次之,硯是最遲鈍的。

豈非鈍者壽,而銳者夭耶:難道不是鈍的能長壽,而銳利的早亡嗎?

筆最動,墨次之,硯靜者也:筆是活動最多的,墨次之,硯是最為安靜的。

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于是得養生焉:難道不是安靜的能長壽,而活躍的早亡嗎?從中得到養生的真谛。

以鈍為體,以靜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以鈍為實質,以靜為外在表象,隻有這樣才能長壽。

《小窗幽記》之醒篇: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

3.諱(huì)貧者,死于貧,勝心使之也;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諱愚者,死于愚,癡心覆之也

諱貧者,死于貧,勝心使之也:隐瞞事實,忌諱談到貧窮的人,就會死于貧困,因為要勝的心使他如此。有些人打腫臉充胖子,為了面子任意揮霍所剩無幾的錢财,最終搞得自己生活一塌糊塗。

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諱疾忌醫的人,最終會死于疾病,因為恐懼之心遮蔽了他的明智,延誤了看病的最佳時機。

諱愚者,死于愚,癡心覆之也:隐瞞愚蠢,怕别人說他笨的人,最後會死于愚蠢,因為他的愚癡之心使得它覆滅。

4.剖去胸中荊(jīng)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把心裡的芥蒂統統抛棄,和别人交往更為自然,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便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世界。

《小窗幽記》之醒篇: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

“醒”是指在濁世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樸的心靈,不被世俗名聲所惑,不為世俗利益所誘。

保持清醒意味着對自己,對世事不苟且,甯願看到真相也不掩飾,不回避。

更是站在一定高度縱觀全局,能像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便是理清自己的内心,清醒而鎮定的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