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要“一業一企”,慎“一企一業”

—探讨國企專業化整合的有效路徑

文|王吉鵬

來源|《國企》雜志2022年4月号

要“一業一企”,慎“一企一業”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國資系統大力推進專業化整合,主責主業更加突出,産業競争更加有序,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産業鍊更加暢通,創新更加有力,改革發展成效明顯。

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含有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更加突出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國企重組分成兩步,第一步是合并同類項,政策性重組國有企業,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營運公司和國有産業集團;第二步是改組或新設的上述三類公司内部的業務重組、闆塊發展。這可以簡單地解讀為先重組組建集團,再在集團内部重組機構和業務。

在專業化整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業一企”、“一企一業”的觀點和舉措。話意很簡單,但是不明就裡的話,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人雲亦雲,照葫蘆畫瓢,亂改一氣,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錯失發展機遇,痛失改革好局。

央企重組三種模式

央企重組至少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強強聯合,提高産業集中度,同時可以減少一些重複建設、重複投資。這種模式案例最多,比如南北車重組成中國中車,國電與神華重組成國家能源集團等。第二種是産業鍊的上下遊整合,就稱為縱向的并購重組,這樣可以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這種模式案例最少,比如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重組成新的中化集團。第三種是專業化重組,是将各個央企已有的闆塊進行聯合重組,提升市場規模,增加市場競争力,這種模式案例數量居中偏少,比如新組建的中國稀土集團、中國物流集團等。

上述三種模式中的第一和第三種可以視為“一業一企”。“一業一企”可以了解為将一類産業或業務歸屬到一個企業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就是合并同類項,減少系統内部競争,避免左手打右手,也利于企業專業化,從根本上減少重複投資和同質化競争。“一企一業”可以了解為企業主營一類産業或業務,專注主責主業,摒棄其他業務,避免多元化投資。仁達方略認為,“一業一企”模式會促進資源的優化整合,進而帶動企業高效運轉,産業深度發展。“一企一業”在監管上友善了,在集團管控上清晰了,但是在企業戰略上存在很多問題,要慎重選擇。

“一業一企”優勢明顯

“一業一企”的優勢是很明顯的。第一,“一業一企”是從根本上減少重複投資和同質化競争的有效手段。有效推動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對于提高産業集中度和企業核心競争力具有重要意義。以優勢企業為主體,以相關領域行業體制改革為契機,通過無償劃轉、有償收購、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大力推進産業領域專業化整合,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切實增強企業競争力,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基于此,央企國企密集重組整合,調整優化業務闆塊,推動資源向主業集中,産業競争更加有序,提高了産業集中度。無序競争、同質化經營問題也得到了明顯化解,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央企之間、央企與地方國企之間的專業化整合也在有效推進,進一步推動了機構、人員、管理、文化融合,引導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改革成效十分顯著。

2020年,國家管網集團通過市場化方式收購三大石油公司相關管道資産,打破大陸油氣幹線管道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實行上中下遊業務一體化經營的傳統格局,提升互聯互通水準,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X+1+X”油氣市場營運機制和“全國一張網”新格局初步形成,有效保障了大陸油氣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這項專業化整合涉及4家上市公司,交易對價4061.8億元,并同步完成了國家管網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改革,引入資金2437億元,創造了2020年全球規模最大交易、近5年全球油氣行業最大交易等多個“全球之最”。

電氣裝備産業是實作能源安全和穩定供給的國之重器。對于中國電氣裝備集團的成立,仁達方略分析認為,這将有效解決大陸在輸配電裝備制造領域資源分散、結構性沖突突出、核心競争力不強等問題,建構起具有龍頭引領、鍊條延伸、叢集共進的産業協同發展生态。

第二,“一業一企”有利于極大地提升企業核心競争力。“一業一企”可以降低企業經營的外部成本,使企業通過“聚焦主業”,在專業化整合方面,以業務做強做精為目标,協同效應不斷釋放,實作技術突破和管理提升,形成獨特優勢,進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争力。

中國海油聚焦主業,全面梳理所屬企業,制定發展和退出清單,實行動态調整,積極實施産業鍊提質增效,強化上中下遊闆塊的有效協同,加快同類業務和資産的重組整合,促進生産要素向主責主業集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整體經營效益。如成立國際貿易公司,整合現有各貿易公司,統一規劃銷貿業務、資源配置和體系建設,促進資源與貿易有機結合和互相撬動,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海油的資源優勢和競争優勢。

“一企一業”潛在問題

“一企一業”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一企一業”有可能阻礙企業産業鍊價值鍊融合發展。科技的快速發展、環境的複雜多變消弭了傳統的産業壁壘,産業邊界正逐漸模糊。現在很多企業甚至不能用産業屬性來定義了,如滴滴将出行服務與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創新相融合,進行上下遊整合與商業模式創新,業務範圍已涵蓋出行服務、金融服務、智慧交通、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等。現在的滴滴已不僅僅是一家出行服務企業、網際網路企業,更是一家金融企業、科技企業。

采用“一企一業”,如果僅用傳統的産業分類來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将會受到很大的束縛。比如一個旅行社若同時經營旅遊和金融業務,則可通過對消費者提供“先遊後付”“首付遊”等旅遊金融服務帶動旅遊訂單量的提升。但如果按照“一企一業”,旅行社隻經營旅遊業務而限制或放棄産融模式,在“超前消費、分期消費”越來越流行的當今時代,會緻使消費者選擇其他旅行社,此旅行社旅遊業務必将大打折扣,企業發展将受到影響。

二是“一企一業”有可能阻礙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當下産業邊界逐漸模糊,跨界合作、價值共創、模式創新成為潮流,呈現出産業融合發展的态勢。采用“一企一業”政策,企業的創新發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阻礙。長沙網紅文和友,看上去是一家餐飲公司,實際上它通過文化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文化IP吸引客流,獲得直營店利潤、子品牌加盟費、文創周邊的利潤以及線上商城的利潤,進而通過商鋪出租,收取物業租金,賺取全産業鍊的錢。文和友的多點複合經營商業模式,讓它不再僅是一家餐飲公司,而可以稱為文創公司或商業地産公司。

是以,“一企一業”既是傳統認知中的“一業”,同時又可以不是傳統認知中的“一業”,它的内涵和外延極大地拓展了。也就是說,現代的企業競争,已經超出了傳統的産業屬性,更多地融入了新經濟、新業态、新模式。現在很多國資監管機構授權直管企業在五年發展規劃中研究提出拟培育發展的新業務領域,報國資委同意後,視同主業管理,待發展成熟後,可向國資委申請将其調整為主業,為這一政策點贊。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要立足創新,要堅持一企一策,避免一刀切。要結合企業實際,深入研究個性化的改革方案。哪個更有利于國企高品質發展,哪個更符合現階段發展規律及趨勢。“十二五”伊始,北京市國資委要求北京市屬企業,主營業務不能超過兩個,同一個産業不能兩家以上市屬企業同時從事。也就是說,其他企業有同類業務的要重組給以此為主業的市屬企業。我們當時就建議北京市研究一下是否可以引入綜合商社的模式。如市屬企業中的北控集團,其業務涵蓋城市瓦斯、水務、啤酒、養老地産、軌道交通、新能源、酒店等,具備了以服務城市為核心的綜合商社架構,如果按照主業來限定,就會削足适履了。

國資國企改革,需要勇氣和智慧。隻要尊重規律,尊重制實,注重創新,國資國企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作者為北京仁達方略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