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作者:心理學911

社會心理學,曆史很短暫,隻有100多年,研究的對象是人類世界。在研究人類的愛與恨,信念與幻想、從衆與獨立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可以對很嚴謹地對困擾人類發展的問題進行回答,例如:社會沖突的導火線是什麼?人類為什麼有時候互相傷害而有時候又互相幫助?嚴謹地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使命。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社會問題一直都處于“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模糊狀态

人民,為了國家和世界操碎了心,這是迷局的根源。世俗人眼中的絕世美女,在佛家眼裡是枯骨,在儒家眼裡是禍水,在法家眼裡是欲望,在道家眼裡成了白骨精;而你眼裡的蝴蝶,在莊子的人生裡是夢境,到了西方的世界又成了自然界災難的罪魁;世界太多元,而悲哀的我們卻隻能在一個地球上生存,别無選擇。

疫情兩年多,有的國家一開始就躺平,有的國家奮起防疫;俄烏局勢三十多天,有的國家在左邊從左往右看,有的國家在右邊從右往左看;社會輿論紛紛引導群眾該往何處去,而疫情和戰争的局勢也在天天變化,人們大腦的思考分析判斷能力差一點的都趕不上事态的發展速度。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一切都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果時光退回到諾基亞手機的時代,各種新聞輿論引導而導緻的認知沖突,也許根本不會發生,人們一如既往的在個自的情境下過自己的生活,直到沖突來到身邊,才會擡起頭來看看天空究竟發生了什麼,不知道那種日子是幸福還是不幸。

世界太複雜了,人腦如果不更新就意味着生命也許會被淘汰。從女性的人身安全到如何避免被綁架拐賣或者PUA;從人類如何抵抗病毒到無選擇地面對被封鎖的小區和房貸和車貸;從侵略到反抗霸權的兩端中獲得切身利益或者是飯後談資……,當一個看客好呢,還是讓大腦升個級?這一切都得好好想想,再好好想想,唯有電影《飄》裡的赫思佳在片尾的那句話值得回味,“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明天再想,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最後的最後,沒有别的解釋了,研究人類行為與心理的社會心理學家們,把這一切都歸結于“對于所處的環境和對所處環境的解釋”的不同而導緻的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不同的結局。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社會心理學在政治面前是一種輔助工具?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人類首先存在于環境之中,我們不能脫離環境,環境塑造了我們,決定了我們的可能性。”(Sartre, 1946,pp.59-60)。

而社會心理學說:“與其說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周圍情境影響力的科學,不如說是一系列回答問題的政策”。心理學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價值觀是會直接影響到心理學的研究。是以社會心理學一直面臨着兩種最嚴厲的且沖突的批評,一是,社會心理學證明的都是一些顯而易見的事,無足輕重。二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可以被用來操控人類,危險之至。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關于“社會信念和判斷”。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他的《社會心理學》的這一章的篇首寫到:“動機性推理”常常超越政治黨派的偏見,在我們了解證據和看待現實時,情感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對某位政治人物本能的不喜歡或喜歡。而黨派偏見會使我們的知覺出現偏差,正如一句中國諺語所說:目不可信,心不足恃。

感歎邁爾斯的博學(他居然引用孔子的言論!)之餘,不得不佩服美國人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水準及社會應用程度,遠遠超過其它國家。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清華大學演講

在俄烏局勢的發展程序中,美國将社會心理學理論結合政治技巧,應用得淋漓盡緻,從前期還沒有槍彈橫飛時運用“動機性推理”的局勢預判,依靠社會影響進行推動,到炮火連天時使用說服的技巧,利用從衆和服從的心理,來推廣自身對俄烏局勢的态度;繼而再利用群體影響進行協助來達成自己的利益目标。

邁爾斯在孔子那段名言引用之後接着寫到:“不同黨派對公開證據會有不同反應,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的政治中屢見不鮮,它說明社會知覺和信念的建構程度(過程),一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假設過濾之後,對事件進行感覺和回憶;二是依靠我們的直覺,内隐規則以及心情,對事件進行判斷,其中内隐規則引導我們進行快速的判斷;三是解釋事件時,有時歸因于情境,有時歸因于個人;四是期望某些事件的發生,有時會使這些事件更有可能發生。”(Social Psychology,2013,pp.77-79)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客觀存在,或者是現實條件,會糾正知覺偏差。

這四個結論,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結論。分析可以發現,在社會知覺和信念的建構過程中,缺少了什麼?答案是:客觀。“客觀”在人們建構信念時似乎被過濾掉了。

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俄烏局勢發現到現在呈現了一種在态度上的全球亂象的态勢,因為所有的知覺與信念都是不自覺的經過自己(國家)的假設而過濾過的,而直覺各不相同,内隐規則和心情也各異,國家亦或個人都是如此,是以呈現出來的态度都不盡相同,甚至雖然同屬一個陣營卻各有差異。

例如北約成員國對俄制裁的态度就存在分歧,特别是在對待是否對俄國進行能源制裁上,由于各國對俄國的能源供應依賴程度不同,面對這一重要的利益條件在自我過濾時可能被過濾掉,但是因為客觀存才是現實,當利益攸關時,當真的需要做出決定時,客觀現實會糾正知覺偏差,利益當然不會被過濾掉,是以北約成員國在能源領域制裁俄國的态度上産生了分歧。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歸因情境還是歸因個人?

而當俄烏局勢發展到現在不可收拾的程度時,美國在第一時間掌控了向全世界解釋這一事件的主動權,并将問題直接歸因于個人,也就是普京,而造成這種局勢的情境和根源直接被美國人忽略掉了,造成此情境的正是美國上司的北約進行的東擴并極大刺激了俄羅斯,當美國站在道德高點上并試圖引導全球輿論的時候,避免處于不利地位而必須将此忽略掉。

而俄羅斯或是普京,在社會心理學眼裡,在解釋事件時,進行了情境歸因。北約東擴對于俄羅斯是一個客觀存在國家安全威脅。而所有歸因都是會有一個假設,假設北約真的東擴到了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威脅真的出現是不能被接受的。這是俄羅斯和普京對其所處環境進行的判斷。

是以沖突不可調和。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烏克蘭是如何解釋它對世界的感覺和所處環境的?

社會心理學在研究社會世界的感覺這一主題時,無法避開的就是世界的政治内容。在教科書裡常常引用一些知名政治家的言論。

例如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解釋與感覺世界”時,引用了政治家Robert-Jervis在1985年發表的言論:“一旦你形成了某種信念,它就會影響你對其他的所有相關資訊的知覺。一旦你将某個國家視為敵人,你就傾向于将其模棱兩可的行為诠釋為表示敵意。”

這是什麼意思呢?社會心理學這樣解釋:人類彼此的知覺與了解大多數時間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時候,預先的判斷會發生錯誤,社會知覺如此,政治知覺也如此。而政治、宗教、科學中呈現出來的模糊資訊往往是引起沖突的原因。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教授羅伯特·傑維斯

當烏克蘭能否能進入北約成為一個模糊的未來不可測的事件時,就産生了對俄羅斯的刺激,模糊的政治事态引起了沖突。

而加入北約的期望就是烏克蘭對世界的感覺并做出的決策,不評價這個決策的對與錯、明智還是愚蠢、正當還是不正當,總之結果是:這種決策和與期望并沒有獲得北約的明确認可,這是政治事件的模糊性的開端,在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時,需要此時做出決策的俄羅斯做出了決策,而美國和北約任由模糊的政治狀态持續的行為,可以看作是沖突的根源。

從事實來看,由于北約是一個軍事組織,是以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的行為,可以了解為其對自己所處環境上的一種解釋,即需要加入北約以尋求國家安全,進而加入歐盟。

而俄羅斯在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行為明确、但未來很模糊的政治訴求的解釋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樣一個軍事組織是對俄羅斯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兩者之間對其所處環境的解釋存在着大相徑庭的沖突,這是沖突的本質所在。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信念塑造了人們對事物的解釋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取決于客觀環境,還取決于如何對其所處的環境進行解釋,關注人們如何彼此看待和影響,研究态度與信念,從衆與獨立,愛與恨;對個人如此,對國家也是如此。人們往往是通過自己的信念、态度、價值觀來看待社會的,這是信念如此重要的一個原因,正是人們的信念塑造了人們對事物的解釋。

在俄烏還沒有兵戎相見時,美國就開始說會發生的,一定會發生,結果就真的神奇的發生了。不要誤會,這種情況不能套用在前文的第四點結論:“期望某些事件的發生,有時會使這些事件更有可能發生”。

這條理論也叫:期待效應(皮克馬裡翁效應),是指:期望是對自己或者對他人的一種判斷,希望自己或他人達到某種目标或者滿足某種行為預期。這種由期望而産生的行為結果就叫做“期待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利用小白鼠與訓鼠師共同進行“期待訓練實驗”獲得初步成功後,又在學校進行師生之間的“被期待表現更好的學生在被當作優秀學生對待後一段時間内,真的成為了優秀學生”的實驗,并獲得成功,進而這一理論被實際應用在教育領域,後來又拓展到企業管理領域。

然而,拜登是不可能對普京進行“戰争行為期待并獲得成功的”,社會心理學在政治面前,隻是在某個環節或者是某個點上的一個輔助手段,美國人精準的判斷了俄烏局勢,一定是情報部門的功勞。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美國人的社會心理學與政治技巧混用得很好,深知政治的模糊的狀态才是沖突的溫床,并适時預見了沖突的發生。這種各自對所處環境的解釋存在着如此的沖突與沖突,那麼局勢還有解嗎?

按常理而言,打架一般都以和解或者一方認輸而告終;如果不能和解,就隻能打個你死我活見輸赢才能結束。

社會心理學說:“人們越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理論和解釋是正确的,就越是對挑戰自己信念與解釋的資訊越封閉”。

也就是說,美國人想證明自己對俄烏局勢的判斷是正确的、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的解釋與反應都是正義的,是以美國人會極力屏蔽掉所有挑戰其理論或者解釋的所有資訊,或者極力去證明這些資訊的虛假性。

而烏克蘭當然也想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錯誤,是正當的選擇與決策,是以也盡量利用媒體向全球證明自己的無辜與勇敢。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俄羅斯人在這方面顯然略輸一籌,基本放棄或者是喪失了向世界表達訴求的話語權而改用實際行動來表達。

歐洲各國利益相關,根據各自不同的利益選擇不同的态度,并根據利益相關的強弱進行表态并選擇和政治方向。

這樣下去局勢并不能向和解的方向發展,大家都各自都把具有挑戰自己信念性的資訊封閉掉,自說自話,是以無法看到通過和解來解決問題的希望。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社會心理學曾經通過實驗(心理學家查爾斯-洛德等人在1984做了一個“死刑實驗”來證明這一辦法效,這個實驗将在另一篇文章裡進行詳細介紹。)證明糾正“信念固着”是有辦法的,并給出了名字,直接翻譯成中文叫做“解釋相反觀點法”,用中文通俗地說,類似于“設身處地”的思考,這雖然是糾正偏見性“信念固着”心理現象的一個辦法,但是似乎對于目前無法獲得和解的俄烏局勢而言,也是一種可以考慮并進行選擇的解決之道。

說到這裡,想插入一小段題外話:作為中國人,真應該佩服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産,中國的心理學科起步很晚,而西方的社會心理學在中國的政治應用更是處于早早期階段,而美國先進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與驗證方法與我們的祖先1000年前給我們留下的教導如此的相似,殊途同歸。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正如前面提到的孔子的“目不可信,心不足恃”,還有西方社會心理學“信念固着”理論,用以解釋這個理論必用的中文語彙“先入為主”,語出自《漢書-息夫躬偉》,意思是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再有就是“解釋相反觀點法”糾正“信念固着”即中文語境中的“先入為主”的方法,居然是“設身處地”,語出自《禮記-中庸》,宋朱吉熹注其意為“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可以了解為以他人的境地體察他人的思想,而其目的是,客觀的、多角度的看待問題、看待事物,這樣會獲得“解決之道”。

這些有着現代社會心理學意義的成語與典故,早于西方上千年,這其中足見中國人的政治智慧豐富多元。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順便提一句,在我們對西方世界進行言論表達時,使用成語其實不太容易讓西方人透徹地了解準确的意思,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以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專用詞彙和理論來代替中國的古語、成語,更容易讓西方産生共情,至少讓西方世界了解起來會更加準确。

回到正題,似乎現在俄烏雙方都有着各自不同于對方的對客觀環境的解釋,且似乎都不會設身處地的想問題,不然沖突就不會發生,而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是多方利益的沖突聚焦在這特定的國家、特定的地區、模糊的政治訴求的未來不可預測,全部彙聚在這一個沖突點上,這一切的根源來自于對各自所處環境的不同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又來源于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似乎就成就前文那個經典的批評,“社會心理學這一學科,所研究的内容都是一些顯而易見無足輕重的事,卻又處處顯得像是被用來操控人類的工具,危險之至”。

俄烏局勢,看看社會心理學怎麼說?

俄烏局勢目前沒看見和解的希望,美國在這個局勢裡利用“認知戰”、“群體影響”勢必要達到預期的明确的利益目标;北約在“跟從還是獨立”的邊緣掙紮、在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間權衡;其它國家也一樣在各自所處的環境中來解釋自己所處的環境并據此尋求各自的正解……

—END—

如果您認同本文的觀點與内容,請您轉發,讓更多的人們閱讀并且能夠在正确的時間做出正确的決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