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這句話曾是公認的消費産品金科玉律,放在手機這一産品的語境中,就是首發購買能最快嘗鮮,體驗到更好的性能、拍照、網絡品質等,像 iPhone 等極少數産品甚至在首發時還會形成溢價。

想首發拿到的人太多了,首批産品數量不足,供需不比對,在自由市場内二次買賣漲價,幾乎是慣例。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隻是,現如今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雖然首發還是能嘗鮮,但體驗不一定比晚買好,各種系統 OTA 更新、首發品質不可控等導緻晚買不僅可以享折扣,體驗也更好。

首發買産品,享半價體驗

首發購入意味着能最快嘗鮮新産品、新功能,但同時也可能是最早面對産品問題,蘋果剛剛發售不久的 Studio Display 發售後不久就被爆出攝像頭畫質不佳的問題。

對此,蘋果的回複簡單且粗暴:後期通過 OTA 更新系統固件更新解決。

▲Studio Display 畫質一般. 圖檔來自:MKBHD

得,首發售賣還得忍受體驗不好,至于什麼時候能調試好,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這種依靠系統 OTA 解決體驗不夠好的方式,已經形成了行業預設現象,就以智能手機而言,發售後推出多個系統版本優化影像拍照效果、解決系統漏洞的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

最近小米宣布 11 Ultra 機型降價 1500 元,除了最直接的成本效益,官方還表示經過 13 個版本疊代更新,畫質、相機速度、長焦體驗等體驗都獲得了較為不錯的提升。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首發發售的産品,并不一定是完全體,不少新特性都需要依靠 OTA 系統更新來解決,Redmi 在 K50 系列首銷答疑中表示,DC 調光和 120Hz 暫時還不能同時開啟,後續會通過 OTA 系統更新加入該功能。

魅族 18 系列則是在發售後通過 OTA 系統更新,支援了同時開啟 2K 分辨率和 120Hz 高重新整理率,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甚至引發了「萬物皆可 OTA」的調侃。

功能更新之外,跳票的情況也不少。

今年 iOS 15 和 iPadOS 都經過不同不同程度的跳票,本該是重點功能之一的同播共享在 15.1 版本才上線,導緻 9 月正式版推出時真正重磅的新功能比較少,實況文本作為效率小功能博得了大量關注。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通用控制功能跳票更久,原本蘋果表示在 2021 年秋季就會推出,結果冬季沒發,直到 iPadOS 15.4 和 macOS 12.3 版本才正式上線,這會已經是 2022 年 3 月了。

一個比較看運氣的情況是品控,首批出貨的産品工期比較緊張,如果品質檢測不夠嚴格,往往會出現問題,此前 AirPods 3 首發時,就因品控不穩定登上了熱搜。

耳機拼接不嚴謹,有毛刺,更重要的是還有電流聲問題,我身邊一位在 Apple Store 首發購入 AirPods 3 的朋友就「中獎」了,因電流聲最終選擇退貨。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度有人将 AirPods 3 品控問題歸咎于生産方,相比國産版,越南制造的 AirPods 3 更容易出現問題。

但其實對于消費者而言,掌控不到内部資訊是很難做原因追溯,避免自己購入有問題的耳機,越南制造是否真有問題,恐怕隻有蘋果自己知道,消費者隻能靠體驗确認是否要退貨。

在軟體體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OTA 更新是常态,首發嘗鮮還是有,但你的體驗可能是「半價」的。

不能被 OTA 改變的手機特性,越來越少了

雖說萬物皆可 OTA 是一句調侃,但足以證明它在電子消費産品領域的影響力。仔細觀察的話很容易發現現在的手機等産品,無法被 OTA 改變的特性越來越少了。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個特别的例子是蘋果在設計産品常常會留出「硬體備援」,以便之後 OTA 軟體更新。

蘋果在 iPhone 11 釋出會上的一頁 Keynote 中提到了 U1 超寬頻晶片,但卻沒有直接帶來相應的功能,直到 iOS 13.1 推送後,才支援定向感覺和新版 AirDrop 功能,定位更精準。

都搭載 U1 晶片的蘋果裝置,使用新 AirDrop 功能時,傳輸速度快了不少。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往,實體硬體往往會被認為是 OTA 所無法改變的,比如手機的重量,軟體修改總不能改變實體定律。

隻是,這個「常識」也在慢慢松動。

就拿攝影來說,進光量、底大一級壓死人這種實體定律在計算攝影影響下,漸漸失效了。

手機攝像模組無論如何都是比相機要小的,實體體積限制之下,成像品質很難追上前者,但計算攝影引入了多張合成的 HDR+ 技術,包括後來的夜間模式,大幅度提升了成像品質。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同時計算攝影對于攝影模組硬體的要求更低一下,鏡頭模組在一瞬間拍攝多張圖檔,計算攝影将每張照片分成一個又一個細小的部分,最終選擇将品質比較好的部分合成為一張照片,帶來更佳的成像效果。

這個過程中,硬體是基礎,合成算法則決定了照片品質的上限,同時還降低了拍攝要求。

華為甚至還在計算攝影的基礎上衍生出了計算光學,進一步提升清晰度。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往攝影是光電轉化的實體過程,在算法的影響下,變成了一個數學計算過程。

螢幕作為手機互動最多的硬體,受算法影響也越來越多,自動亮度、随環境光調整螢幕色溫的原彩顯示、根據場景和操作變化的可變重新整理率螢幕。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硬體參數越來越多,但需要我們自己調控的部分越來越少。

此前,蘋果營銷副總裁席勒在采訪中就提到過:

從 Siri 更自然的人聲效果到相冊的智能檢索,從提升電池續航到 AR 的光影效果,它(機器學習)已經橫貫于 iOS 大小功能的細枝末節和使用者體驗的方方面面。

同樣的話,在 Android 端也成立,AI 或者算法在各家手機廠商釋出會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骁龍 8 的 AI 性能相比上代提升了不少

在算法和軟體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手機再也不是一錘子買賣了,從出廠的那一刻,它就不是完全體,而是一次一次優化疊代中,找到那個甜蜜的平衡點,可能是功耗與性能的平衡,也可能是影像與算力的平衡。

早買早享受,要打個問号

廠商們追逐首發,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行為,無論是晶片還是産品,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廠商在硬體、軟體、供應鍊等方面的硬實力,更重要的是首發意味着獨占視窗期。

早前,小米和聯想都表示自己要首發銷售骁龍 8 平台機型,結果現在我們也看到了,首發新晶片意味着最大化的關注和前期銷量,人們願意為更高的性能、更多功能付費。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如今軟體和算法 OTA 更新越來越頻繁,首發并不代表着體驗最好。

追逐首發意味着手機廠商單獨調教的産品能耗比、影像表現的時間變少了,我們在體驗産品時,也曾多次遇到因系統推送變化,導緻手機性能表現變化。

落到實處就是《原神》等對性能要求較高的遊戲,實際運作幀率降低了,但續航和發熱卻有一定程度緩和,性能與續航、發熱的平衡越來越重要。

手機“早買早享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而這個平衡往往不是在首發時就能做到,包括影像在内,常常是經過多個版本 OTA 更新,才趨于成熟。

另一方面,疫情等原因引發的基礎原材料漲價潮還沒有結束,缺芯、材料漲價,意味着産品成本變高了,以電動車為例,電池作為産品最主要的零部件之一,原材料價格上漲,整體成本上漲,就促成了最近多家電動車品牌宣布漲價。

在這種複雜情況下,重新回歸自我需求才是解決之道。

首發新機體驗不一定好,需要多次 OTA 打磨,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還沒結束,不如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更換,按需購買,才是真正的成本效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