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理懂,真的會做不到嗎? 從減重出發的哲學思考

總用别人舉例子,顯得不夠真誠。今天親自下場,講講我的減重過程是怎麼随着哲學思考的展開一波三折的。

蘇格拉底有個說法叫「知德合一」,說如果你知道一件事應該做而沒有去做,代表你沒有真正的知道這件事。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意思有點接近。

我們更喜歡說的是,「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或者「看了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以問題究竟是在認知上,還是在能力(意志力)上?

這關系到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個大問題。

我覺得最近我有答案了。

過去三年裡,我的體重一直在小幅但堅定的上漲。

小幅的概念就是,三年來大概漲了3公斤的樣子。見過我的朋友知道,我看起來不算胖,至少不到一眼看上去就會為體重煩惱的樣子。

是以減重這事,我也一直記挂着,挂在嘴上。

階段性想起來,例如飯後。

真急了眼的下決心要減,是三個月前,體重攀升到了一個曆史最高點,而那個點,已經超出了我能接受的控制範圍——關于人對控制感的需求這事,回頭開篇另說——于是我真的開始控制飲食和認真跑步。

怎麼控制飲食呢?少吃碳水,不能碰糖,間或可以輕斷食等等等等道理我都聽過,真的我之前的減重努力都展現在增加認知方面。

我(覺得自己)按照原則(大緻)照做了,比如說少吃米飯,不過飯後吃兩塊烤蕃薯補回來。

結果就是,完全無效。

體重秤每天早上依然蹦蹦跶跶的嘲諷我。

到這個步驟,似乎蘇格拉底是錯的,認知不足以支援德行,我得修煉自制力。

但轉折發生在我偶然打開華為健康裡的一個飲食日記,裡面說按我的目标我每天的熱量配額是900千卡,還幫我算每天的熱量攝入。于是我興沖沖的開始掃各類食物的卡路裡。

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發現是我悲慘生活的起點。

這麼說吧,我覺得最低卡的蔬菜雞蛋雞胸肉,每100g都有150千卡左右,我每天隻吃蔬菜和雞肉,也隻能吃600g,一天三頓啊!零食就更别說了,随便哪個看看,熱量都沒有低過2000千焦(500千卡)的,就是說,如果敢吃零食,一袋膨化食品就能花完我全天的食物配額。

到這裡,我真的不會再去吃烤蕃薯和零食了,實在忍不住想吃東西,也隻能允許自己跨出小小的罪惡的一步,找點熱量低的吃兩口就停下,然後還得使勁兒活動消耗個100多千卡聊以自慰。你再怎麼讓我多吃,我也不會。

因為我知道了。

有的朋友說我不行,我自制力不夠。但其實真不需要自制力,你隻需要知道。

以前我以為的「知道」,隻是在方向和原則上的,顆粒度不夠,是虛假的知道。

而真的能夠改變行為的「知道」,是更小顆粒度、更清晰明确、無法逃避的知道。

你可以檢驗一下自身,那些知道但做不到事,知道的顆粒度真的夠麼?

例如知道喝酒抽煙不好,但是你切身感受到過不好麼?

我認識的一位先生,抽了幾十年煙,無論如何也不肯戒的,說是生活最大樂趣。後來查出個肺部結節,他毫不反複的光速把煙給戒了。

還有個朋友嗜酒,後來戴運動手環才發現,喝酒之後第二天靜息心率至少加個10。喝酒這事就退出他的生活了。

是以,蘇格拉底說,無知是最大的罪惡。

這個「知道的顆粒度」,我了解可以拆解為三層:

在行為與後果之間建立的聯系足夠清晰,這可能借助精确的測量

對後果的預見足夠清晰

由認知、體驗和感受搭建出立體的系統

這和我在使用者研究工作裡的感受也比較一緻。

企業高層都知道以使用者為中心,知道使用者價值最重要,但這種政治正确層面的知,就和我減重前段的知差不多。而當這種飄浮着的「知」,真的碰到實地的時候,幾乎可以稱為覺醒時刻。

他們會發自内心的把自己曾經知道的那些話,再說一遍。

例如“我們的工作真的給使用者帶來了價值/麻煩,我們需要做得更好”。

無知是最大的罪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知道輪廓但沒有觸碰到真實的肌理。

好,最後回顧一下,以我的減重過程為例,從知到德,或者說從知到行,大緻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有想法但沒有真實驅動(體重沒到臨界值),是以沒有行動;

第二階段是有驅動了,也開始有行動,但是行動不成功,因為「知道的顆粒度」不夠;

第三階段知道的顆粒度夠了,行動力會煥然一新,大概就離做成不遠了。

關心結果的朋友,彙報一下,這個月體重下降2公斤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