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昨晚參加了一場【達達幸福情緒課】的直播,1個小時課程幹貨滿滿,但最讓我觸動的反而是開場達達老師強調的一個點“共情和覺察”。

之是以對這個點很有觸動,大概是因為最近真的在孩子面前發了不少火。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01

孩子快2歲半了,很明顯的感覺是,他進入了反抗期。

比如,他最近突然對開水龍頭很感興趣。

每次洗手的時候,自己搬個凳子在上面能玩十幾分鐘,他就開水、關水、裝到瓶子裡,倒掉,再裝……

但因為最近天氣冷了,我家洗漱台又沒接熱水,他還不讓我加熱水,每次玩的小手冰涼,是以每天在洗手這件事情上我都能生兩三次氣。

但說實話,生氣除了傷害我自己,對他完全沒作用。

你生氣唠叨他完全無感,繼續玩自己的。但你要想強行把他抱下來,哭鬧撒潑就都上了。

是以對課程中達達老師的那句話是在太有共鳴了,“孩子總有辦法觸動你敏感的神經”,他就是有辦法知道怎麼惹你生氣啊。

為人父母,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樣,育兒陪娃的知識絕對沒少學,可讓人失望的是,每次碰到娃的事,還是要破功。

比如娃玩水這件事,我通常都是先耐着性子哄,比如“不能浪費水啊”,“會凍感冒啊”,可往往無效。

再然後,哄煩了,要不然就放棄了,你玩吧,看你能玩到什麼時候,這時候,娃才不會管你呢。

是以最終,總得到我忍無可忍的把他從凳子上強行抱下來,每次的結果都是,我生氣,孩子哭。可事後我絕對得後悔,還得再去哄。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但在這次課上,達達老師說了一句話“共情和覺察才是父母處理孩子問題的第一步”,讓我恍然大悟。

結合課程中達達老師講的,其實每次看起來我是在關心孩子,但其實一開始就認定了孩子“玩水”不好,這隻是行為層面的。

我一沒“覺察”,孩子這個階段需要什麼呢?他玩水很開心嗎?我沒想。

二沒“共情”,從沒認真的問下孩子,他為什麼喜歡玩水呢?

沒有這兩步,我很容易就會陷入自己的角度。

會想“你看我一天上班多麼辛苦,為了陪你玩犧牲了多少時間”。

帶着這樣的犧牲感,如果娃的行為不能順着我的意思,我自然會覺得煩,生氣,會想“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其實這種時候,孩子很無辜啊,他隻是在順着自己的興趣走啊。

歡迎關注 光昭亮教育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02

這也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新聞,在浙江金華,有個小女孩因為覺得父母偏心弟弟,是以報警了。

以前看視訊會覺得,就是小女孩不聽話,嫉妒爸爸媽媽更愛弟弟麼,但現在再看真的心疼這個孩子了。

短短1分鐘的視訊,女兒在哭訴父母對她的不公平,媽媽卻也在哭訴。

小女孩說:父母覺得生弟弟是為了她,每次姐弟的沖突都怪她……

可媽媽卻在說:自己隻是管教弟弟,家裡名牌都是先給姐姐啊……

兩邊都委屈,可媽媽卻始終沒看到小女孩需要的是什麼,她沒法和女兒“共情”,隻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會想“物質都滿足你了,你為什麼還要鬧”。

而且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完全沒有想了解孩子,完全沒覺察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哎,真的心疼這個小女孩。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如果孩子沖你發脾氣,他就是在說兩件事:一個是我愛你,另一個是我撐不住了,需要你伸出援手。”

小女孩現在還小,是以父母依然是她最親近的人,她還會當着他們的面發脾氣,是申訴,其實也是求助。

但等孩子更大一點了,可能父母反而會發現孩子不會沖你發脾氣了,有什麼事可能也不和你說,那才真正晚了。

那樣其實意味着,可能孩子潛意識裡就已經認定了向父母求助沒有用,他放棄了。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這裡得不到的愛,他可能轉而會向社會、學校求助,萬一被帶偏了,父母還一無所知,到時候才是後悔都來不及。

今早刷到一個視訊,人大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心理問題的一個特點是滞後反應。

就是如果一個孩子12歲後發生問題,可能問題的根源要追溯到孩子6歲,甚至3歲以前。

而在6歲之前,和孩子最親的就是父母。

是以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話,“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是啊,孩子的問題,不過是父母問題的延續,他們是我們問題的受害者而已。

如果在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父母沒有“共情”和“覺察”,可能就會像小女孩的父母一樣,覺得是孩子“無理取鬧”,一次次錯過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03

如果說“共情”和“覺察”是面對孩子問題的第一步,那接下來父母的教育要有效,其實學習是必須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孩子,就沒辦法真的“共情”和“覺察”孩子。

在《正面管教》中認為孩子的壞行為有4類:缺乏知識、缺乏技能、成長規律需要和因失望産生的行為。

比如大人最讨厭的行為之一:熊孩子在公衆場合大吼大叫。你有想過,孩子可能就是不知道在公衆場合大聲說話不對麼?沒人告訴他,他也沒法知道啊。

再比如1歲多時,我娃就是喜歡撿地上的垃圾,越小的她越看得到。

我們覺得是孩子不愛幹淨,但其實是他到了對細小事物很敏感的時期。這是他的成長規律。

以前還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吃飯時,勺子不小心掉地上了,他接着就把桌子上的東西一個一個都丢下去了。

我們會覺得孩子怎麼脾氣這麼大呢,勺子掉地上我也沒罵他啊。

但後來發現,其實是因為孩子聽到了勺子掉在地上的聲音。

是以他在做實驗,想看看其他物品掉下去都是什麼聲音,他在通過這個過程學習。

但你說,如果作為父母,我們不去學習,怎麼會知道孩子的行為背後有這麼多内涵呢?

參加了一場直播課,我終于想清楚了,為什麼在育兒上我那麼焦慮

寫在最後

想起一句話,沒有笨父母,隻有懶父母。但我還是想做個既偷懶又智慧的父母啊。

是以很開心遇到達達老師的【達達幸福情緒課】。

很期待達達老師接下來2天的直播,雖然本次3天直播的主題是孩子的【學習動力】,但能夠從意識上讓身為父母的我先避坑,已經很值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