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越罵越傻嗎?是真的

孩子越罵越傻嗎?是真的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譚露Lucia

有的父母常說:“孩子犯錯,我已經狠狠地罵過他了。”在他們眼裡,罵過就是教育過了,似乎已經完成了任務。

可是,他們也會困惑:為啥罵了,卻還是沒用?

這引發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用很難聽的語言刺激羞辱孩子,真的能讓他長記性嗎?

九九爸媽帶着困惑走進了咨詢室:“最近一個月,孩子上學總是忘記帶東西,要麼忘帶書,忘交作業,要麼忘寫作業。我們嚴厲批評和懲罰了他,可是為什麼還是不長記性?難道是因為罵得不夠狠,懲罰得不夠重,沒有刺激到孩子?”

他們複述着很多次和孩子互動的瞬間,比如:九九上課講話,沒寫完作業,老師請家長,爸媽覺得很丢人。爸爸回家開口就罵了起來,“壞學生”“臉皮厚”“狗記性”……

媽媽的反應也很強烈:“你讀的什麼書?幹脆不要讀書了,以後沒工作就怪你自己。下次再這樣,就别回來了,我們家沒有這樣的孩子。”

九九爸媽覺得自己的邏輯很簡單:

刺激孩子——讓他感受到羞恥——停止此類的行為。

心想,孩子若是覺得難受丢人,下次就不會再這樣做了。

試圖讓羞恥感成為一種改變的動力。

看起來好像簡單明了,可是,結果未必如他們期待的那樣。

先是家長,以為自己在批評教育,卻因個人情緒的湧動變了味道,或言辭過重、添油加醋、上綱上線,又或喋喋不休,甚至失控行為。

比如常聽到的:這題很簡單,但你都沒認真讀題,也沒動腦去思考。

你長腦子了嗎?是不是沒有腦子?還是長的豬腦子?(言辭過重)

你盡撿着壞的學,怎麼不學學我們好的地方?(添油加醋)

你現在敷衍對待學習,以後要怎麼敷衍你的人生?(上綱上線)

類似内容循環重複……(喋喋不休)

再是孩子,在這個環節得到的羞辱大過于教育。強烈的情緒夾雜着羞辱的語言不亞于體罰,孩子其實已經接受到了心理懲罰。孩子抵觸情緒很大,回應的内容往往不按家長預估的套路出牌。

看來,用難聽話刺激羞辱孩子,不能讓他長記性。

這隻是看起來在教育孩子,卻未能達到教育的目标,未能解決問題。可以說是家長自欺的假動作。

多次羞辱後,九九仍然反複在一件事情上犯錯,讓九九爸媽想起一句名言——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可這時,就算把“朽木”“糞土”的标簽貼在九九的身上,也不能解決問題。

想要解決問題,就要看看,孩子是怎麼變成了無知無覺的朽木、糞土的?

我們試着去感受一下彼此的内心。

每個爸媽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小孩畫像。孩子犯錯時,爸媽隻要輕聲提醒,他便立馬改正了。還能舉一反三,從此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爸媽自己也能通過孩子的反應,确認優良的關系,看見自己完美的父親/母親的樣子。

顯然,九九父母的這個完美期待落空了,甚至把自己和孩子犯的錯誤綁定在了一起,不論孩子錯誤的大小,都覺得自己很失敗。這引發了他們強烈的情感,并習慣性地用嘴巴宣洩了。

孩子呢,畢竟不是機器,他們都有情感。

每個孩子在被批評、懲罰時,都會産生難過、失望、後悔、愧疚、恐懼等一系列情緒。特别是那些難聽話,還會讓孩子産生強烈的羞恥感。

然而,現實中當一個人遇到強烈的情緒時,出于保護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将這些強烈的情緒排除在意識範圍以外。

孩子越罵越傻嗎?是真的

比如:當家長們的嘴喋喋不休地忙起來時,就可以不用去感受完美期待落空後的失望,遺憾和難過的内心感受了。

孩子們也會啟動否認,隔離,投射,壓制、合理化、抑制等心理防禦機制,且不同的孩子會使用不同的防禦。

當孩子啟動否認和投射,他會為這個錯誤行為辯解,且把錯誤歸于他人,“是同桌先說話的,他總是問我問題,是以我沒有寫完作業。”

當他們啟動隔離和壓制,就會忘記這事件帶來的感受,甚至忘記這個事件的其它資訊,或整個事件。

九九屬于後者,“媽媽批評我了,可我忘了她說了什麼。”他忘了,是因為潛意識不能讓他想起做錯後被羞辱的感受,那個感受已經被排除在意識之外了,這樣他就能讓自己舒服一點地活着。

同時,與那些家長說的難聽話一同出現的道理、建議、老師布置的作業、提出的要求也一并被忘記了。

關閉記憶力,學會遺忘,是九九的防禦機制,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方式。

總之,行為的背後都有情感支配着。

如果家長越加強羞辱孩子的火力,孩子體會到的羞恥感越強,啟用的防禦機制越原始,他越記不住。

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又常見的局面:犯錯——被羞辱——道歉——屢教不改。

長此以往,孩子錯誤得不到改正,自信心和自尊心也變低了。難聽話若是長了記性,也隻是讓孩子記住了在關系裡那個糟糕的自己。

下次當孩子犯錯時,别着急用自己的嘴去懲罰孩子,也别聚焦在“下一次如何懲罰”,可以去思考一下,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家長需要學會聚焦“錯誤點”,制定解決方案。

其實一個詞可以講清楚意思——就事論事。

可是親子關系裡,很難做到,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就事論人。

兩者的差別在于,家長是否卷入孩子的錯誤行為。

學會分離事件與人

厘清楚錯誤行為,而不是與人做關聯。比如錯誤的孩子,錯誤的父母,或失敗的教育等等。

把人與事剝離開,家長才不會脫離現實。才能了解“這是一個孩子做錯的行為”,而不誇大對待,那些上綱上線,言辭過激的行為也自然得以收斂。

同時,孩子也不會否認自己是個糟糕的人。在父母的引導下,聚焦錯誤行為,并修正行為。“我這次沒做好,下一次應該這樣做”孩子反而克服困難,獲得更多的自信。

直面自己的情緒

前面提到,當嘴喋喋不休地忙起來時,人就可以不用去感受完美期待落空後的失望,遺憾和難過的内心感受了。

是以,如果你真的停止說話,回憶起曾經被羞辱後産生的強烈羞恥感後,才能真的共情到孩子的難過、失望、後悔、愧疚,羞恥等一系列情緒,你才能真的停止對孩子做出的失控行為。

孩子越罵越傻嗎?是真的

聚焦“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的孩子也和九九一樣,總是在你的一番“收拾”後,重複犯錯,屢教不改。那你應該看看每一次對他的“收拾”是否制造了一個新的沖突,而徹底回避了問題本身。

當父母開始羞辱孩子時,其實已經把焦點移走了,讓孩子聚焦在了他們的沖突裡。孩子的思考已經從“錯誤行為”轉移到了“該怎麼結束這場戰争”。這也是孩子們道歉積極,卻屢教不改的原因,他學會了用認錯道歉的方式,讓自己避免更多的責罵。他從另一個“錯誤點”中總結了經驗,和最初犯錯的事情毫無關系。

強調“應該怎麼做”,就錯誤本身制定有效的方案。

比如針對九九的問題,我們最終聚焦在“什麼樣的方式能幫助孩子完整完成作業”的解決方法上。九九和爸媽一起讨論,最終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息習慣表,以及具體可操作的方案:設定提醒鬧鐘;用小本子記錄每日作業内容;完成後讓家長幫助檢查遺漏;完成後的獎懲制度等等。

畢竟,沒有父母隻想罵或懲罰孩子,他們還是更願意解決問題,隻是一時陷入自己的邏輯而忽略了方法。

每一個孩子對他人的認同,都是從最初的模仿開始的。

如果羞辱,能讓人長記性的話。那一定是你又再次記起了當初那個你最想認同的人。

-END-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點選在看,很快與你再相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