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上一輩的教育方式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下一代。

曾經在網上看了一檔綜藝節目,正好看到一個片段,我深有感觸。

演員小陶虹說,有一次全家出去旅遊,在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放在桌上的牛奶,她頓時嗖的一下脾氣上來了,不分青紅皂白就沖女兒吼道:“你怎麼回事啊?每次做事都是這麼粗心大意”。

女兒知道自己做錯事,本就很内疚,被她這麼一吼,當時就愣住了,不說話也不敢哭,而是渾身發抖地看着她,眼裡充滿了恐懼。

小陶虹看到女兒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盡管孩子站在角落默不作聲,但從她的眼睛裡就能察覺到一絲的不安,而她的表情也在悄悄告訴你,她想遠離你。

是以,當女兒再次把牛奶打翻在地的時候,小陶虹沒有去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孩子和父母有着直系血緣的關系,被認為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無間的人,但是很多家庭孩子和父母的狀态往往都不理想,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經常和父母頂撞,有些孩子甚至動手打自己的親生父母。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關系最應該密切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如此深的裂痕,這是值得每一位做父母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鄰居家的孩子小強今年上國中三年級,最常聽到的就是孩子和父母大聲的對罵的聲音,有時甚至會吵到午夜。在與鄰居的交談中能夠感受到他的傷心,原來非常乖巧聽話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暴躁。

無論父母說什麼話他都聽不進去,每天家中的氣氛仿佛降入了冰點。孩子才剛剛上初三,未來的路還很長,鄰居也急于想改變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與孩子之間的沖突。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之間出現沖突

在父母心中認為孩子永遠是那個天真無邪聽話懂事的孩子,當孩子出現與父母相反的意見時,并且程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作為父母肯定難以接受。

于是開始用吼罵的方式試圖扭轉孩子的狀态,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父母和孩子之間會出現沖突,是每個家長都迫切希望知道的問題。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第一、孩子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并且當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社會現象之後,也會形成自己的思維意識。

當他的經曆和他的脾氣相結合,在不同的環境中,磨練出了不同的性格之後,家長對他的影響就會變得越來越小,而很多家長并不能夠接受這樣的現實,也沒有及時的發現,孩子已經悄無聲息的長大了,于是便産生了沖突。

第二、進入仇親期的必然反應

所謂仇親期,就是指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正常表現,一般會持續2到3年,在這段期間内,他們經常會和父母對着幹,凡是父母要求的,一定就是他們想要突破的。

凡是父母疏忽大意的,一定就是他出現問題的。總之,在這段期間會讓家長傷透腦筋,每個孩子都會出現或輕或重的表現。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第三、父母對孩子的管控太嚴

當孩子長大之後,應該注意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但有些家長卻總是習慣性的嚴管孩子,其不知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感到越來越反感,而且還會出現孩子故意違背父母意願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這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凡事應該和他們有商量的過程,而不是用指令式的口吻要求他們去完成一件事情。

第四、希望做自己的主人

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總是想要突破自我,過分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又沒有接觸社會,是以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們總是覺得父母是束縛他們手腳的人,是以隻要家長對他們表現出不滿的情緒,或者沒有尊重他們,那麼就一定會造成沖突。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怎麼改變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狀态

在了解了孩子會與父母之間出現沖突的原因之後,父母們應該針對孩子的表現作出相應的改變,把對孩子的教育化于無形,這樣孩子的接受程度才能更高。

第一、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

當孩子長大之後,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逐漸放開孩子,讓他能夠自己去闖蕩,因為無論父母怎樣告誡她,人生的經驗都需要他們自己親自去嘗試。

甚至撞的頭破血流之後,才會懂得人生的真谛,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經曆的過程,也不可能因為家長提前告知孩子,他就一定能夠完美的躲避任何傷害。

是以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并且了解他的想法,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接受孩子的建議,讓她勇于承擔責任。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第二、談話的方式勝于吼罵

教育孩子最蠢的方式就是打罵,因為不僅會讓孩子記恨父母,還會影響他幼小的心靈,有些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打罵變得膽小懦弱。

有些孩子不服父母的打罵,便會賭氣出走,而有些孩子會不反抗父母,并且将這些都銘記于心,繼而形成了孤僻怪異的性格,這些都是打罵帶來的後遺症。

是以最好還是用談話的方式将我們的想法更好的傳導給孩子,也能夠讓他在與我們的談話過程中,鍛煉思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生活中嚴于律己,給孩子做出好榜樣,讓其信服

我們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教好孩子,就先要做好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的行為都無法限制,那麼也就無法要求孩子,是以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讓自己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勝過一切教育方法。

當然,人無完人,如果父母也有做不到的地方,那麼就和孩子一起找到一位精神偶像,并且嚴格要求自己向偶像學習。

孩子遇到問題,談話勝于吼罵

沖突的出現總是雙方面的,這其中有屬于孩子的問題,當然也有屬于父母的問題,良好的溝通才是搭建和諧關系的橋梁,家長不要因為有長輩的尊嚴便對孩子一直要求孩子必須事事聽命于自己。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勢必要為自己豐滿羽翼,為獨立飛翔做準備,家長希望培養出有自主意識和獨立性的孩子,就要從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開始,平等的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親子關系才能越來越融洽。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