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華為多次重申不造車,的确按照華為的邏輯,到現在為止華為沒有在基礎制造業中有更多的動作,傳統造車思路華為并不想進行。

造車與進軍汽車産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傳統造車産業有幾個明顯的特點:資金密集、人才密集以及勞動力密集,這是一個需要解決基礎就業、高端研發、大盤資金的行業。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中國制造業,不再需要額外的整車制造商,原因是我們的入門産業結構已經足夠多,打打螺絲這種工作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企業進入。

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才是未來的趨勢,才有可能讓中國産業真正縮小與歐美的差距。

華為一直都是高端制造業的核心企業之一,從晶片設計到制造,産品系統生态的研發、設計與調試真的是一個此前我們從未涉獵的行業。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這些年,華為因為一些原因需要産業轉型,新能源汽車是一個不錯的闆塊。

汽車新四化是一個聊了很久的話題,其中一個核心方向就是“智能化”,華為造不了車,是因為這家企業不太願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瑣碎、誰都可以做的基礎制造業上。

智能怎麼玩兒,華為反倒是很有技術與心得。

目前的智能座艙組成基本上都是由液晶儀表盤、中控大屏、智能語音系統底層架構、攝像頭、雷達,的确10多萬國産車已經把智能做的很好。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但華為認為可以做得更好。

所有智能的本質都是底層作業系統帶來的流暢、比對與互聯,這點鴻蒙系統登場之後的确做到了PC、移動端的互相良好黏合,如果将這套系統放在車機系統上,并且針對性的在雷達、攝像頭,以及智能汽車所需要的電驅方面繼續整合,必然會成為一個非常有競争力的供應商。

是以我們現在在問界M5上,就看到了真正意義上裝備有華為智能作業系統、電驅的産品,去體驗過M5,單單從智能感受上來說,要比目前在售的很多車型都要好。

問界M5是什麼?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不是華為生産的産品,而是有華為技術參與的、小康生産的電動汽車,本質上來說該承載生産、收益的企業是小康而不是華為,華為隻是作為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

餘承東曾經說過,要把“華為汽車”賣到30萬台。

市場有誤解,其實本質上不是華為汽車,而是裝備華為智能系統,有華為參與的汽車總體量賣到30萬,目前來看廣汽、 長安、北汽、小康都是與華為有戰略協定的車企,未來幾年時間将這些車企的所有車型賣到30萬的年銷量,并不難。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看得出來,華為并不想做制造商,它更想成為的是供應商,為企業解決配套方案的企業。

去年對華為造車的輿論鬧的非常大,有人認為在華為釋出會上亮相了問界M5,華為就開始造車了,其實本質并不是如此,之是以讓問界M5參與進來,是因為M5這台車有華為傾盡一切打造的鴻蒙系統。

為什麼說,小康和極狐隻是華為造車的權宜之計?

而主體依然是小康,另外同樣有華為參與的極狐也登場,同樣有華為的心血注入。

華為的版圖很大,一定是面向全行業的整合式科技供應商,提供內建度更高、驅動能力更強、性能更出色的驅動系統,提供科技感更好、萬物互聯底層邏輯更清晰的鴻蒙系統。

是以說,未來你還會看到更多的企業裝備華為的鴻蒙系統,遠遠不止于以上我提到的企業,有可能長城、吉利、比亞迪甚至奔馳、通用都會使用。

小康、極狐這些企業、品牌更多像是前期與華為深度合作的企業,一方面這些企業在尋求背書,想要找到新的路徑提升科技感,華為有需要将技術落地,雙方一拍而成。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企業前期的需要,是戰略合作也是權宜之計,對于華為來說,不造車的方向依然堅持,而在這個造車逐漸走向低端制造業的趨勢,華為着手系統、晶片、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設計,光明無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