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文/韓滢

編輯/李信

時隔四年後,孟晚舟再次站在了華為業績報告會上。

2021年,對華為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消費者業務在承壓之下近乎腰斬,手機業務如今更是大受影響,但華為還是扛過來了。

“2021年對華為而言,我們也許已經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這與我們全體員工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們的隊伍在這三年的持續承壓中更加地團結,我們的戰略也在這三年終變得更加清晰。”在财報釋出會上,華為首席财務官孟晚舟表示。

據華為2021年财報顯示,去年華為收入6368億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6%,這是近十年首次出現營收負增長的情況。而淨利潤為1137億元人民币,逆勢增長75.9%,這主要是由于出售了榮耀和超聚變兩大公司帶來的淨收益。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華為2021年營收情況,圖源華為2021年年報

肉眼可見的是,華為收入變少了,但其在研發投入上并沒有減少,也開始轉換思路拓寬更多營收管道。

2021年,華為在研發上投入1426.66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0.5%,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人民币。

與此同時,去年華為面向煤礦、智慧公路、資料中心能源、運動健康等多個行業,陸續成立了十五個軍團。這些軍團與華為目前三大BG均屬同一級别,且能夠調配公司所有研發資源。

從軍團屬性來看,大多面向企業。在消費者業務被諸多限制後,企業業務逐漸成為華為賴以生存的重要方向,而在2021年,企業業務也成為華為三大業務中唯一實作增長的業務。

如今,華為邁過生死線後成立的十五個軍團,預示着華為接下來在各行各業的野心。

2022年,華為正在重構華為。

1、營收規模變小,消費者業務夾縫中求生機

2021年的華為業績報告會,似乎比以往更受外界關注。

原因不難了解。一方面這是孟晚舟歸國半年後的首次亮相,另一方面2021年華為度過了艱難而有挑戰的一年。

對于2021年的業績,孟晚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擷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年報顯示,華為全球銷售收入為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對比去年年底,華為披露預計2021年全年銷售收入6340億元,這個成績顯然是超出預期的。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從過去五年的财務資料對比看,2021年的銷售收入已下降到和2017年相接近的水準。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華為五年銷售收入情況,圖源華為2021年年報

銷售收入倒退到五年前的水準,華為确實活得比較艱難。

究其原因,曾撐起總收入半邊天的消費者業務成為華為2021年業績大降的主要因素。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434.31億元,同比下降49.6%。可以說,消費者業務幾乎腰斬。

對此,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美國連續多年的制裁,對華為消費者業務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衆所周知,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重中之重是手機業務,但華為在手機市場上已經淪為“Others”。據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料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華為手機在國内的銷量下降了73%,市場佔有率僅剩7%。

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全球晶片供應難是手機廠商共同的難題,華為在晶片問題上是持續性承壓。

此外,除了腰斬的消費者業務,作為華為基本盤的營運商業務收入同樣下滑。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營運商業務為2814.69億元,同比下降7%。對此,孟晚舟表示,中國的5G建設已經在2020年基本完成,是以在中國的5G部署的需求有明顯減少。

而在三大業務中,唯一增長的企業業務收入達到1024.44億元。此外,孟晚舟在業績會上提到,華為雲、數字能源這兩塊新業務的收入增長超過了30%。

2021年,華為可謂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值得一提的是,多方制裁的壓力下,倒逼了華為鴻蒙生态的發展。華為反複強調,鴻蒙系統并非專為手機量身打造,而是面向下一代技術、劍指物聯網時代的作業系統。

年報顯示,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裝置數超過2.2億;HarmonyOS Connect(鴻蒙智聯)已有1900多家生态合作夥伴,鴻蒙智聯認證産品種類超過 4500 個,2021年新增産品發貨量突破 1.15 億台。

去年6月,HarmonyOS 2正式搭載手機、平闆電腦、智能手表等應用,HUAWEI MatePad Pro、HUAWEI WATCH 3等産品相繼釋出。年報披露,華為手機、平闆等百款機型已逐漸完成更新。

而在備受矚目的電動汽車業務上,豪華SUV——AITO問界M5已經搭載HarmonyOS 智能座艙。此外,華為還将HUAWEI HiLink與Powered by Harmony OS更新為Harmony OS Connect,也就是“鴻蒙智聯”。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圖源華為微信公衆号

如果按照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提出“2021年搭載鴻蒙的裝置 3 億台”的目标,鴻蒙似乎已經完成了任務。

但在物聯網時代,前有成熟的安卓、IOS系統,後有谷歌Fuchsia OS系統,鴻蒙生态能否真正成功,還要看它能吸引多少合作對象。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表示,“鴻蒙已經開始了前進的步伐,我們還心懷忐忑地對它期盼。”

可以看到,四處受限的華為消費者業務規模已經變小,但華為仍在夾縫中尋找生機。鴻蒙系統,成為華為發展消費者業務的新路徑。

2、淨利潤暴漲,研發持續高投入

2021年,華為的關鍵詞是更好地活下去。

相比于銷售收入的首次下滑,華為2021年淨利潤大增着實是個好消息。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淨利潤1137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75.9%。

事實上,如此高增長的淨利潤背後,與華為近幾年“去肥增瘦”有着直接的關系。衆所周知,2020年、2021年華為先後出售了榮耀和超聚變。一個是華為消費者業務重要的業務,一個是配合鴻蒙“萬物萬聯”生态的公司。

連線Insight在華為年報中梳理發現,2021年華為淨利潤增長主要源于其出售榮耀、超聚變兩個品牌和公司的收益入賬。

具體而言,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獲得了一筆607.97億元的“其他淨收支”。年報中明确指出“其他淨收支”包括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獲得的574.31億元的淨收益。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華為2021年淨收益,圖源華為2021年年報

如果将這筆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減掉,華為2021年的淨利潤僅為562.69億元。将這個數字與2020年646.49億元淨利潤相比,下降了83.8億元,同比下滑約13%。

不難看出,正是因為榮耀和超聚變的出售,讓華為2021年淨利潤暴漲。

需要明白的是,無論是出售榮耀業務還是超聚變公司,給華為帶來都将是短期性收入,也就是一次性買賣。長期來看,華為想要保持長期且持續的高利潤,還需要用核心業務說話。

但就目前而言,華為還存在消費者業務波動的内部風險,以及政策管制、疫情波動等外部風險。郭平也直言,2022年華為要繼續求生存。

如果說華為的淨利潤增長是通過出售消費者業務收入換來的,那其對研發的投入可謂是“不計較得失”。

2021年華為研發費用額和費用率均處于近十年的最高位。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達到1426.66億元,同比增長0.5%;研發費用率為22.4%,同比增長6.5%。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2021年華為研發投入,圖源華為2021年年報

對于此次研發費用率的增加,華為表示是因為其在雲、人工智能、智能汽車部件及軟體根技術,以及保障業務等方面的投入增加所緻。

目前,華為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中位居第二,且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人民币。

如此看來,華為不僅沒有因為營收減少而降低研發的投入,反而越來越“大手筆”。正如業績說明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多次強調,“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能夠解決的,要生存,就必須加大技術投入。”

首先要明白的是,華為對研發投入的底氣來源于充沛的現金流。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經營性現金流高達596.7億元,同比增長70%。此外,華為目前的淨現金為是2412億元。孟晚舟直言,這些都是華為進行研發投入的保障。

郭平在業績會議上介紹道,華為投資會繼續聚焦于建立一個可靠可信的供應鍊,保證華為産品的連續性和競争力。具體而言,華為将在基礎理論、架構和軟體的三個層面加大研發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2021 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54.8%,超過一半。此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營運官王軍曾表示,華為在汽車零部件研發領域的投入超過10億美元(約合63.7億元人民币),共擁有5000人的研發團隊。

此外,華為的期間費用率由2020年28.6%增至2021年38.8%,同比上漲10.2%。除了研發費用率外,銷售和管理費用率也增長到16.4%,華為表示這是由于其對生态及品牌建設等的投入。

說到底,科技創新能力對于華為來說仍是最核心的底牌。孟晚舟在會議上的說法點名了華為在研發上的決心,“華為的研發投入不受利潤的限制”。但一切的前提是華為穩定住持續的現金流和利潤,以免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3、2022年,十五個軍團的野心

“華為産品線比較長,技術也比較多、比較繁雜,我們通過‘軍團’這樣短鍊條的運作和管理授權,使得給我們的客戶更容易跟華為做生意,我們希望這種試點能為客戶,也為華為創造一個新的共赢的商業模式。”在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釋出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

郭平也解釋道,華為建立若幹個“軍團”,想結合數字化、人工智能、智能化和低碳化的訴求,把華為的技術和客戶的訴求相結合,創造價值,也為華為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潤。

在消費者業務承壓時,華為希望通過“軍團”模式拓寬企業業務,挖到更多“水源”。

2021年,組建軍團也成為華為的重要調整之一。去年4月,華為成立了第一支軍團——煤礦軍團。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圖源華為中國官方微網誌

華為選擇煤礦産業作為首個切入點,一方面是在“雙碳”背景下,全國煤礦都迫切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這為華為帶來了大量客戶;另一方面,華為早在2019年開始,就與山西煤礦行業多個合作夥伴進行了智能化轉型探索,也推出了華為智能礦山聯合解決方案,在推動煤礦無人化、智能化、清潔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正式組建煤礦軍團之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于2021年2月親赴太原,與山西晉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山西雲時代技術有限公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在山西聯合成立了“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

在該實驗室的揭牌儀式上,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中國有5300多個煤礦、2700多個金屬礦,如果能把8000多個礦山做好,我們就有可能給全世界的礦山提供服務。”

煤礦軍團成功組建後,華為又迅速組建了多個軍團。

2021年10月,華為正式确立“五大軍團”,分别為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智能光伏軍團、港口與海關軍團,以及資料中心能源軍團。

當年底,任正非又簽發總裁檔案,宣告成立軍團預備工作組,并任命了10位預備軍團長。這十大預備軍團為互動媒體(音樂)、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資料中心網絡、資料中心底座、站點及子產品電源、機場軌道、電力數字化服務以及政務一網通。

這十個預備軍團,互動媒體(音樂)與運動健康為消費者業務,擁有華為終端多年來積累的使用者資料,而其餘八個企業業務,華為也有着一定的積累。

為了讓這十五個軍團快速跑通,華為也給予了較高的獨立性,其與華為三大BG(業務集團)屬于同一級别,可以銷售公司所有産品,以及調配公司所有研發資源。

這些軍團沒有讓華為失望,部分軍團已經交出了一些成績。

去年10月,華為數字中心能源軍團聯合山東電力建設公司拿下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該項目儲能規模達1300MWh,是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儲能項目;11月5日,華為港口與海關軍團與山東省港口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拿下山東港口訂單;11月25日,華為智慧公路軍團與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拿下江西省智慧高速訂單。

2021,華為邁過生死線

從實際成果來看,先成立的五個軍團由于與華為原本業務高度比對,為此擁有較多資源與經驗,拿下訂單的效率也比較快。而後成立的十個軍團稍欠積累,更像是前期試水。

據數智前線報道,預備軍團将經曆一段運作時間,看效果來決定是否“轉正”。目前,這些預備軍團大都在籌備中,跨部門進行人員群組織的準備。

盡管預備軍團還在籌備中,但郭平在2021年度報告釋出會上的表述,已然表明2022年華為十五個軍團肩負重任。這些軍團也表露出華為的野心深入到了各行各業。

2022年,在十五個軍團的全線開動下,華為或想再造一個“新華為”,它也肩負着為華為開辟新天地的重任,它與鴻蒙生态一起,都将給華為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本文頭圖來源于華為中國官方微網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