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雙減”政策實施後,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不少習慣了“雞娃”的家長反而不知所措,還總是陷入很焦慮的情況!

對于這些焦慮,朱永新認為:“父母的一些焦慮有時可能是自己制造的,享受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興趣,父母或許會少很多煩惱!”

朱永新曾對家長說,“你國文第一名、我體育第一名、他數學第一名、有人踢球第一名,還有人剪紙第一名……讓每個人都做第一名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所有人都要争搶唯一的分數‘第一名’呢?”

“雙減”之後,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第一名”,家長如何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如何趕走焦慮和争吵,讓愛與智慧同行,培養有幸福感的孩子呢?一起來看看朱永新的育兒觀吧!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閱讀的幸福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閱讀是孩子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

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熏陶的作用,還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讓孩子看書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陪伴的幸福

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說話,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父母在談論政治,孩子可能今後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很多父母以為跟孩子多說話沒有什麼意義,實際上父母說的東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會成為他大腦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

一個父親是當地很著名的企業家,平時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上了國小後,老師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不僅是母親讀,父親也要讀。

這個父親5年裡和孩子一起讀了184本書。他說一開始沒感覺,讀了一個月之後,發現閱讀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開始主動拒絕應酬,跟孩子一起讀書。他說:“這5年裡,孩子上了國小,我上了大學。”後來他跟孩子在一起無話不談,而媒介就是書。

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哪怕時間很緊張。回到家,很多父母打遊戲、看電視,這很正常,但是要想讓孩子成長得更好一些,就必須克制自己的行為。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好習慣的幸福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

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裡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

比如學會走路,走路也有習慣,在習慣的背後還有很多準則性的東西,比如不闖紅燈,意味着要遵守規則。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地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成就自我的幸福

我們想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英雄,唯一的可能就是幫助他,讓他成為他自己。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一個幫助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的場所,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空間、舞台和機會,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為父母來說,千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為同一個樣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這才是關鍵。

父母總有幫助孩子的沖動,這也看不慣、那也很擔心,往往喜歡越俎代庖,幫孩子包辦一切。但是,孩子總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

孩子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僅培養了他們做事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了享受做事情的過程,培養了他們專心緻志的重要品質。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被尊重的幸福

童年的秘密還遠遠沒有被發現。我們知道,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上,經常沒有把兒童當人來看,包括到今天,我們依然有很多人沒有把兒童當人來看。

真正發現兒童、把兒童當作人看是文藝複興以後。人們開始尊重兒童、尊重人的地位。

特别是自從有了聯合國的《兒童憲章》規定我們必須要尊重兒童、愛護兒童。但是,有了兒童憲章,我們就真正把兒童當兒童了嗎?好像也沒有!更不要說把他當成獨立的人了。

我認為我們對兒童的認識和了解遠遠不夠。我們要自覺地意識到:尊重童年。

童年本身是一個最神奇的階段。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會變化。

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種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對兒童的基本認識,或者正确的兒童觀,是我們教育的一個起點,也是我們整個家庭教育的起點。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給孩子這6種幸福

被相信的幸福

父母不要輕易把你的孩子與别人的孩子去比較,更不要把你孩子的缺點與别人的優點去比較。要相信你的孩子就是一個與衆不同的藝術品。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家長要善于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賞識導緻成功,抱怨導緻失敗。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作的一切。現代科學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讓我們無限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童年收獲的這6種幸福,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幸運!

關于家庭教育,朱永新還曾說過以下言論,每一個家長都應該用心看一看!

1.很多父母以為他們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吃好、穿好、身體健康,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實際上,無論孩子在哪裡,總是離不開父母的的影響和父母的教育,包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話,孩子都記在心裡。

2.長期以來,我們都把成長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實不然。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與孩子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也不會有孩子的成長。

3.在成人的字典裡,錯誤永遠屬于孩子,因為他們就是标準。成人可以随意評價孩子、批評孩子、甚至辱罵孩子。其實,犯錯的往往是成人、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有口難辯,有冤難申。

4.很多父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打着愛的旗号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走進孩子的内心深處、關注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滿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真正的愛!

5.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過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甚少關注他的品德,這樣的教育方式令人憂慮。

6.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

7.望子成龍沒有什麼不好,哪個父母不這樣?但問題出在标準上。我們家長總是用分數作為标準,事實上這個方向就錯了。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隻有成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潛能才能得到發揮。

本文轉自 | 中國教育報

分享是一種美德

轉發是一種境界

歡迎關注蘭考教育

喜歡的話請記得點贊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