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2021财年營收下降利潤大漲。

作者 |趙晉傑

編輯 |王靖

來源 |便當财經(ID:daxiongfan)

第1242篇深度文章| 9分鐘閱讀

從加拿大回到中國半年的華為CFO孟晚舟,時隔四年後,再一次站上了财報釋出會的舞台。華為在過去的四年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引得孟晚舟不斷感歎:“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2021年财報顯示,華為全年營收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淨利潤1137億元,同比上升75.9%。其中,營運商業務收入2815億元,占比44.2%,同比下降7%;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億元,占比38.2%,同比下降49.6%;企業業務收入1024億元,同比上升2.1%。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這也是華為自2018年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營運商業務成為公司最大收入支柱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情況。孟晚舟解釋稱,消費者業務收入暴降主要是因為手機、平闆、PC等三大産品業務發展受限。

華為在全球四大主要區域的收入也在同比下滑,最嚴重的是中國市場,2021年收入4133億元,同比下滑30.9%,此外歐洲中東地區收入1315億元,同比下滑27.3%,,美洲地區收入292億元,同比下滑26.3%,亞太地區收入537億元,同比下滑16.7%。

盡管如此,華為依然保持了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21年财報顯示,華為研發總投入1427億元,占比22.4%,處于近十年最高位。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對于2021年營收大幅下滑的原因,孟晚舟在會後接受媒體采訪時歸納了三個方面:

一是華為在供應連續性上持續承壓,美國多輪制裁對華為手機、平闆、PC等造成重大影響;

二是中國5G部署高峰期正在過去,市場需求消減,留給華為的業務拓展空間變得有限;

三是華為在疫情下面臨着跟所有企業同樣的壓力。

之是以還能出現營收下滑反而淨利大漲的情況,華為在财報中解釋稱,主要由于出售部分業務的收益、經營品質的改善和産品結構的優化。

2020年11月17日,華為出售榮耀,由供應商們接盤,外部曾傳聞出售價格近千億元。華為還在進一步縮減成本費用,與孟晚舟一同出席财報會的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2021年華為銷售與管理費用同比降低93億元。

在展望2022新财年中,華為表示終端業務将聚焦全屋智能,支撐新業務發展,如線下門店賣車等。對于一身兼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的餘承東來說,2022年的壓力可能更大了。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根據孟晚舟介紹,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接近腰斬的主要原因,來自手機、平闆、PC三大産品的發展受限。

消費者業務的業績下滑其實從2020年就已經表現出來。Canalys資料顯示,2019年華為占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約1/3份額,到了2020年第四季度,這一數字已下降至22%,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44%,這直接造成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速從2019年的34%,斷崖式下跌至2020年的3.3%,為曆年最低,華為2020全年銷售收入增長也陷入十年新低。

無法獲得晶片等先進工藝的持續保障,是華為上述三大産品發展受阻的主要難點。從去年的華為P50開始,盡管華為仍在堅持更新手機産線,但搭載的均是來自高通的定制版4G晶片。

餘承東在P50釋出會上曾無奈表示:“因為美國的四輪制裁,限制了我們的5G使用,是以隻能用4G晶片。”

去年華為分析師大會上,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的徐直軍否認了徹底放棄手機業務的傳聞,并表示華為仍在努力盡早讓消費者買到華為品牌的5G手機。

隻是,相比孟晚舟為争取勝利回國所付出的近三年努力,華為的這個夢想,注定要更為艱難。

手機遇阻之下,華為去年還曾嘗試深挖電腦産線的價值,自2020年12月進入商用PC領域以來,從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到平闆電腦和商用PC,華為來了個全覆寫式更新。

不過放大到全球範圍,入場隻有六年的華為PC,還遠遠無法跟傳統PC巨頭們抗衡。2021年度财報也側面映襯出華為在電腦方向上的突破不利。

但華為仍然堅持不斷更新硬體産品,除了維護一部分忠實使用者外,另一層用意則在于最大程度保住線下管道流量。在趨近成熟的IoT市場,手握龐大線下銷售管道的華為,将具有先發競争優勢。

财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華為全球共有超過56000家門店和專櫃,其中體驗店達到5500 多家。

這些門店,也将成為華為發展智能汽車業務的一大管道優勢。

華為消費者業務當下的發展重心落在了可穿戴裝置、TWS耳機、智慧屏等産品上,孟晚舟表示這些産品在2021年營收增長均超過30%。

華為财報顯示,2021年三季度華為手表和手環出貨量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底,華為智能穿戴裝置全球累計發貨量已超過1億。

但從消費者業務具體表現來看,增長超過30%的智能穿戴類裝置依然難以擔起填補手機等虧空的重任,均價百元的耳機、手環,與均價上千元的手機相比,無法挽救華為消費者業務接近50%的收入同比下滑。

為了增加收入,華為将重心放在了高客單價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上。官方介紹稱,基于“1—2—N”(1 個智能主機、2 套核心方案、N 個子系統)解決方案,華為全屋智能将全面提升家的智慧體驗。

3月份的華為全屋智能新品釋出會上,餘承東推出了針對中小戶型的便宜版全屋智能方案,80㎡的典型戶型(2室1廳)售價39999起,相比前代10萬元的售價,消費門檻進一步降低。

餘承東表示,華為全屋智能2021年已完成50城50家門店的建設,2022年的目标是完成500家門店覆寫。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餘承東

智能家居稱得上是一條前景廣闊的賽道。IDC報告指出,2021全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出貨量預計2.3億台,同比增長14.6%,預計未來五年市場出貨量将以21.4%的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至接近5.4億台。

根據艾媒資料,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2016-2020年由2608.5億元增至5144.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51%,2022年規模預計可達到6515.6億元。

這一市場不僅有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廠商也在下重注。它們都有着覆寫廣泛且數量豐富的硬體産品,背後也都有着豐富的生态合作夥伴,和遍布全國的線下門店及線上流量。

競争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争奪對IoT作業系統的控制權。

從目前來看,鴻蒙系統成了華為在IoT市場的殺手锏。

國泰君安在一份報告中分析道,鴻蒙生态的培育,需要先切入其他IoT硬體裝置市場,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幫助鴻蒙系統實作全場景覆寫。當足夠多裝置在鴻蒙系統上融合協作時,也将成為華為自有終端産品的競争護城河。

屆時,憑借更豐富多元的跨裝置融合體驗,華為IoT将擁有顯著差別于蘋果、小米等産品的差異化優勢。

但實作這一美好預期的前提是,華為鴻蒙系統的使用者數要足夠大。

2021财報顯示,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裝置數超過2.2億,面對蘋果等超過10億的iOS使用者量級,在自有手機業務增長被按下暫停鍵後,華為還要不斷尋找新的鴻蒙合作夥伴。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汽車就是一個可以預期的鴻蒙系統新增市場。

去年12月,華為和小康合作打造的AITO問界M5,成為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新能源汽車。

财報顯示,通過HI(Huawei Inside)和智選模式為車企提供解決方案中,北汽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長安阿維塔11HI版和AITO問界M5(智選)都将于2022年内陸續量産傳遞。

2021年内,華為累計發展了超300家汽車産業鍊上下遊合作夥伴,旗下智能座艙平台與150 多家軟硬體廠商建立合作,HUAWEI HiCar目前與30多家主流車企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支援HUAWEI HiCar的車型超過100個。

在餘承東看來,華為擁有的超過5500家高端體驗店,幾乎覆寫了中國的每一個重要城市,這将是華為幫助車企賣好車的一個巨大優勢。

财報會上,郭平特意強調重申,華為不造車,隻是要把華為30多年內建的ICT能力,用來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孟晚舟亮相,華為暫時小而美

郭平

但随着華為首款智選車型賽力斯SF5銷量不佳,且在問界M5中的參與成分又太過突出,外界對華為造車的質疑一直不斷。

這其中既有來自主機廠商的不信任。如曾參與北汽極狐項目的前華為BU員工向36氪提到,“傳統車企對華為還有提防的心态,這導緻華為很多優勢發揮不出來”,也有更多車企選擇自研車載作業系統的競争趨勢,包括特斯拉、小鵬、理想、蔚來等頭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都在加大自研資源投入。

此前接受字母榜采訪的頭部新能源車企高管曾談到,華為合作的對象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多。“華為面向的,其實是那些在自研上很難達成,卻又想要這個東西的車企。”

在華為幫助一些車企将新能源汽車于2021年造出來後,留給餘承東在2022年的更大挑戰是,如何向外界證明華為能幫助這些車企造出一輛受到市場認可的爆款好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