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币賞析:古代錢币彰顯華夏文明脈絡和燦爛成就

“你知道錢是怎麼産生的嗎?古代的五铢錢有多重?銀子為什麼叫做紋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近推出的中國古代錢币展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據悉,該展覽從國博館藏20餘萬枚錢币中精選出1800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别文物200餘件,系統呈現了中國古代錢币發展曆程及其豐富内涵,以錢币為載體,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和燦爛成就。

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推出的中國古代錢币展,所展出的錢币多是從原始海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圜錢,再到持續2000年之久的方孔圓錢,直至清末的機制銅、銀元,傳承脈絡明晰,品類繁多。其中既有形态各異的金屬鑄币,也有元代以來各色紙币;既有流通貨币,也有反映中國古代民俗文化的鎮庫錢、宮錢、供養錢、生肖錢、厭勝錢、遊戲錢等;既有展現中國古代高超書法藝術的代表錢币,也有反映古代造币工藝發展水準的各種錢範、母錢和鈔版。據悉,中國古代錢币展為常設展覽,自開幕後長期向公衆開放。

為探尋中國古代錢币的發展史,筆者對具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和燦爛成就的中國古代錢币進行了相關史迹的追尋和分析,從中歸納出以下三個部分,并舉“古貝币”和“雕母錢”兩種古錢币為例,供古錢币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參考借鑒,從中汲取有關知識并使之進一步得以傳承和光大。

在古代,精良的鑄币技術是國家發行貨币,保持長治久安的關鍵。先秦時期,中國的鑄币工藝包括“選料、配料、備坯、制模、澆注、刻字”等多個環節,看似單調的鑄币工藝卻包含着打擊私鑄、銀錢流通、鑄币貯存、熔解重鑄等諸多因素的考量,上述幾個方面,就逐漸衍化為今天發行領域内的貨币反假、現金流通、庫房管理、清分操作等相關業務内容。

大陸古代錢币名稱詞彙豐富多彩,解讀這些詞彙,分析來源,不難發現,錢币的命名充分展現了社會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或展現精神崇拜,或浸染社會心理,或緣于曆史典故。而貨币發行文化是國家在長期的貨币發行的曆史程序衍化中逐漸形成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制度文化、業務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貨币發行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與源泉。

曆史上,中國自古鑄币收益較高,北宋江州廣甯鑄錢監的毛利率達15%,鑄錢本身已成為财政收入,還可以通過鑄錢獲得更高額的盈利。漢初郡國可自由鑄造錢币,一些貴族、富商操縱造币權,富比天子。七國之亂時,鑄币為其提供了強大的财力支援。漢代成立了鑄币機構——上林苑,被曆代沿襲,鑄币稅成為國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建章立制的管理模式成為貨币發行管理方式的通例,由此,也說明規範性制度對于發行業務以及社會安定乃至國家經濟的重要性。

最近,在山東博物館“三千玲珑——中國海洋貝類展”上,展出七枚商周時期的貝币,這些貝币曆經三千年歲月,仍晶瑩玉潤,在向觀衆講述着古老的故事。據資料介紹,距今4000—6000年前,沿海先民食用後的海産貝殼堆積如山,廣布于遼東半島至廣東沿海,今人謂之“貝丘”。在貝丘中,有的還混雜着多種海魚骨骼、魚鱗及捕撈工具。有的貝丘遺址含有軟體動物20多種。可見,我們的祖先涉獵的貝類有很多種類,先民們也在生産和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着海洋貝類的知識。

關于貝币的價值,根據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推算:玉璋的價格是貝币八十朋,折合十田土地。十枚貝殼為一朋,約一百畝土地為一田。也就是,一個貝殼竟然能買到一畝地!難怪《詩經·小雅·菁菁者莪》中的主人翁那麼高興,因為“既見君子,賜我百朋”!說到這裡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會選擇貝殼作貨币,特别是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什麼要以産于千裡之外的海貝作貨币呢?因為,貝殼本身是名貴的裝飾品,這就使它本身具有使用價值,這也是它能成為貨币的重要條件。

由于貝殼堅硬耐磨,不易損壞,适合作為貨币反複使用而不減少數量,加之貝殼個體小,既容易串成較大的使用機關,又容易分散成較小的使用機關,同時中原地區不易多得,因而價值較高。另外,千貝千象,舉世無雙,也是其最大價值。是以,今天的貝币已經成為收藏界的珍品,由于稀奇稀少,其收藏價格說其“價值連城”也不為過。

近年來,在一些商代墓葬裡曾出土了不少海貝、骨币以及銅币、錫币和金銀币,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當時計算“貝”的機關叫“朋”,“朋”的文字本義是一串或兩串并聯的“貝”,5個或10個“貝”為“一朋”。由于貝的來源稀少,以後逐漸用骨币代替。先民們把“貝币”作為貨币,不僅對中國的古代經濟發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文化、風俗等具有深遠影響。從現在的中國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與錢币産生關系的事物,如貨、賈、賄、财、貪、貧、費、賠、贖等,這些字的含義多與“貝”字聯系着。這也充分說明大陸在建立和使用文字之時,貝已經是貨币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叫兒女為“寶貝”“貝貝”,也有一定寓意。是以說,“貝币”雖小,卻集經濟、曆史、文化等多種含義于一身。

在收藏界,錢币收藏愛好着都知道有一種古錢币叫“雕母錢”。所謂的“雕母錢”,是指以手工雕刻而出的“母錢”,也稱為“祖錢”,它是古代貨币鑄造中最為關鍵的流程産物,也是衡量貨币鑄造,特别是銅錢鑄造好壞的“風向标”。在貨币鑄造中,需要進行第一步的就是“制作錢模”,首先由專業工匠以手工雕制母錢,并呈送中央政府進行審定,再由中央政府頒發給地方鑄币機構鑄母,鑄母或直接用雕母翻鑄數枚母錢作為鑄造貨币的母錢,俗稱“鑄母”。

在首都博物館,就收藏了一種錢徑3.3厘米、重14.8克的“雕母錢”,它是大陸錢币類文物中的佼佼者。該錢較行用錢略大一些,銅質用料十分精良,雕工亦細膩,外緣平整無瑕,錢體厚重,輪廓标緻,深峻有力,錢文纖勁,包漿溫潤。正面“同治重寶”四字寄郭,十字直讀,楷書,類宋體,背面由上至下為漢文紀值“當十”二字,由左至右為滿文“寶源”二字。與多數銅錢不同的是,此錢中間穿孔未完全鑿穿,但仍留有一小圓孔,俗稱“金口未開”。

同治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号,其意為東西兩宮太後臨朝同治之故。同治帝幼年即位,得益于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名臣輔佐,出現了清代後期少有的複興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其政治上,采取修正内部統治的秩序,制定“師夷長技以制夷”方向,大舉發展洋務運動;軍事上,收編地方武裝力量,成功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經濟上,大幅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文化上,大興科舉,利用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維護自身統治;外交上,與外國列強謀求共同合作,大量購入外國軍火武裝。

滿清入關後,為穩定國家政權,在币制方面清代延續前代的做法,開始大量鑄造年号錢。在鑄造工藝方面,同樣延續了前代的做法,實行翻砂鑄币的工藝,該工藝需要經過制作錢模、制作範型、合範固定、澆鑄錢币四個步驟,由宋應星所撰的《天工開物》,亦是這一時期的科技名著,書中對翻砂鑄币有着詳細的記載。當時的鑄币機構是寶源局,隸屬于工部,是明清兩代官方設立的貨币金融機構,專司錢币的鑄造。清代沿襲明制,在工部和戶部分别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并在各省設立地方鑄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規定每省隻設一局,并統一将各省局的名稱冠以“寶”字為首,次用該省一字如浙江的稱“寶浙局”。各省設立的鑄局存放增減頻繁,先後設立的多達數十所。至清光緒年間,僅存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局,外省鑄局相繼停廢。遂光緒三十一年(1905)寶源局被裁撤,退出曆史的舞台。一般認為“金口未開”的雕母錢,多半為沒有正式啟用的雕母錢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此文就不再進行詳細深究。

由于此類“同治重寶”行用錢存世量龐大,姑且可認為是原有雕母錢數量在已滿足鑄币條件,故未被啟用,以至于因為某種緣故所遺留下來。據清代泉學家鮑康《大錢圖錄》記載,各錢局在每次開爐鑄錢時,先會取精煉黃銅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幹母錢,最後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雕母系手工雕刻而成,故每一枚都有不同之處。雕母在錢币鑄行流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後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因其工藝的特殊性,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拟的藝術觀賞價值和重要的收藏價值。是以,目前在社會上存量較少,由此變得十分珍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