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文|楊士超

成長于山東海島的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強,近年來奔走于中國東南沿海,緻力于海洋民間故事、漁夫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兼及海洋題材的跨文體寫作實踐。其著作《漁具列傳》對漁具曆史的鈎沉,可上溯至洪荒時代的海洋秘史,是對海洋漁業秩序的終極狂想,古東夷部落的原始漁獵精神在紛繁的漁具譜系中得以集束式釋放。這也是一種奇特的文本,書中充滿了傳奇、野史、方程式、考據、采訪、引語、地方志、名人生平、考察手記、家族秘史、個體經驗,甚至是一些“美的斷片”,以探求中國古老漁具淩厲幽隐的精神背景。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漁具列傳》

盛文強 著

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舟楫網繩鈎耙

各有傳奇故事

漁具,是漁民用來捕魚的工具,在海濱漁村幾乎随處可見。在盛文強的《漁具列傳》裡,漁具卻超越了“工具”的範疇,被當作獨立的生命個體來關照。作者“發現”了漁具自身的能量,同時體察到與漁具相對應的人格化特征,将漁具演繹為一個個精妙隽逸的“故事”,最終通過對故事的排列組合,建構出充滿人文氣息的神秘海洋世界。

從漁具的種類來看,《漁具列傳》可以稱得上是一部來自民間的漁具史,内中分門别類,有着完整的體系。先是将漁具分為六大類,分别為:舟楫、網罟、釣鈎、繩索、籠壺、耙刺,又在每一大類的統攝下添置若幹具體的條目,條目的數量則大多根據漁具本身的曆史淵源與作者個人的生命體驗綜合考量,多則十餘,少則五六,将幾十個以漁具為核心的故事安排得井井有條。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僅舟楫篇中,便有十三個具體的條目,涉及不同的漁船種類:泥舟——一種在灘塗上專用的小船;雜戲船——由三桅的舊漁船改造而成,雜技演員會給漁民表演五轉火螺、空手取魚及隐身戲法;龍骨船——犯罪被處死的龍在海灘上腐爛,其龍骨被一匠人的先祖拿來做了船,後被龍王收回,現今的龍骨多改用了槐木。還有一些船的意象:騰空的鐵錨,既是船的鋼爪,也是海怪的坐騎。用來作船眼的銅錢,可保船隻平安返航,一旦被竊,便會船毀人亡。船上的橹可破除螺精的障眼法,使漁民不至于迷路。在桅杆上做窩的喜鵲,讓漁民避開了風暴,成為島上的祥瑞,也默默承擔着來自風暴的報複。還有的是以船為背景的奇人異事:除工頭外的勞工都隐匿了造船的木闆,這一真相被發現時,工頭已到了遲暮之年。運木材時不慎帶到船上的蠹蟲,将整條船蛀空,船沉入大海。條目與條目之間亦有所關聯與區分,從神話、民俗、曆史、個人經驗等多個側面,為讀者呈現出一幅以“舟楫”為核心的海上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關于這些漁具的文字表達,書中還有大量的漁具圖像,不時出現在文字之中,既增強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代入感,也極大豐富了文本的内涵。在作者的筆下,漁具俨然是活着的古物,漁具的實用性隐隐蘊含着簡約質樸的美學特征,連接配接着原始的混沌精神。古老東夷部落精神的遺民,終将祖先們曾經吹過的海風引入當下。

透過古老漁具

可知世相人心

如果說漁具符号是個性化的精神主體與日常工具的奇異共振,那麼漁具故事就是作者觀察世界的分鏡。以“器物”的視角去看鏡頭裡的滾滾紅塵,漁具便成了故事裡的主體,使用漁具的人反倒淪為附庸和陪襯,受到漁具的影響甚至驅使。這種身份的倒錯,不僅為讀者帶來了更新鮮的、更為隐秘的閱讀體驗,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獨立的認知體系。

“舟楫篇”寫到了承載與擔當,兼及變幻無常的命運;“網罟篇”寫的是包藏禍心和貪嗔,人心不足,則難免魚死網破;“釣鈎篇”是欺騙與反欺騙的奸詐遊戲;“繩索篇”說的是銜接粘連之術;“籠壺篇”窮盡奇趣;“耙刺篇”則褒揚原始的體力。以漁具入小說,自然是意氣相親,它們比人更值得信賴。船上的網片、蟹籠、鐵鈎,不事雕琢,可謂簡到極緻。後退到無可退之際,便呈現出直抵本質的骨相之美。外部世界日新月異,然而不變的,正是那些難以改變的東西。

從外部給這些漁具故事下一個定義,顯然無法觸及文本内部的肌理。如果想要深入文本,必須從漁具本身出發,看一看作者究竟寫了些什麼樣的故事。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四面合圍》一篇講的是在一次空前的圍網捕撈活動中,圍網的高牆一角失守,衆人紛紛下手救網。其中有一名懶漢,雖也随衆人下水,卻并沒有出力,隻跟在最後,見衆人力氣不支,便折身遊回了岸邊,回家睡覺去了。衆人收網之後沒看見他,便去他家找他,卻發現這懶漢正呼呼大睡,衆人大怒,打了他一頓。這人不但挨了打,工作也丢了,從此成為人們長期嘲笑的對象。許多年後,圍網收獲之時總要上演同一套慶祝儀式,選一個人扮演當初的懶漢,衆人拿圍網圍住他,不讓他逃走。當年逃遁者的恥辱已成為今日網中萬衆矚目的榮耀。再後來,随着這種儀式的風靡,網中人的角色便固定下來,統一由船老大來扮演。更有很多漁夫豔羨觊觎這個角色,做夢都想去做船老大。

與其說這是一個故事,不如說它更像一則寓言。昔日被唾棄的懶漢,生逢是非混淆之地,一躍而翻轉為衆人心目中最為榮耀的角色。船老大在網中心逡巡舞動,在衆人眼中意氣風發,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的姿态。而當這一幕落入不知情的局外人眼中,隻是個網中心的小醜在努力嘩衆取寵罷了。這樣的網罟重重疊疊不知凡幾,或隐或顯防不勝防,作為個體又該如何自處?如何才能不迷失?這是個十分嚴肅的哲學命題,也是作者抛給讀者的靈魂問卷。

志怪野史考據

跨越文體寫作

《漁具列傳》在文體上的實踐亦令人耳目一新。一方面,作者在保留了史傳傳統的同時,将奇幻詭谲的民間傳說與真假難辨的野史方志融入其中,延續了《酉陽雜俎》《博物志》《太平廣記》等筆記志怪小說的叙事傳統。作者并不十分在意人物的來處,也對人物的生平履曆興趣寥寥,而是把目光放在某次不尋常的事件,某種有趣味的現象,甚至隻是某個常見卻頗具沖突的場景上,閃閃發光的橫斷面,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鮮明的志怪色彩,野史、方程式、采訪、引語、地方志、名人生平、家族秘聞,乃至插圖、考據、作者身份……這些元素也同樣參與其中,共同建構起漁具的奇谲時空,網罟舟楫與奇人異事緊密纏繞在一起,把古老海洋漁具的審美與叙事推向了自覺。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航海日晷羅盤盒與《漁具冊頁》

《漁具列傳》開頭說到的古書《廣漁具圖譜傳》是子虛烏有的虛構之書,由這部書引出書背後的人物和故事,相當于一個楔子。虛構是從無到有,卻又要合情合理,使很多人信以為真,認為真有這樣一部神奇的古書,便是落入了圈套。虛構是模拟現實的途徑,圖像也可以虛構,按作者所言,一本書的頁碼也可以在虛構之列——目錄裡的篇目,按照所标的頁碼去找,卻找不到,這就像人生一樣充滿不确定,也是極有趣的。

書中的圖像也成為文本的一部分。有些圖像是作者繪制的,有些是從别處借用并加以改裝。這些圖像的來源極為可疑,但又讓你找不出破綻,奇趣便在真假難辨中産生。比如何漁隐的畫像,書中聲稱這是從何家的家譜中找到的圖像,看上去似乎曆史上确有此人,而這個人其實是虛構的。其實圖像的虛構和文本的虛構是相近的,它們都要遵循一個“真”,圖像也要符合情境、符合某種特定風格,對線條品質、外框比例、字型格式等都有極高的要求,制圖時面臨的難度,也是一種“有難度的寫作”。

打撈起殘存的

海洋文化碎片

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社會形态中,海洋文明是邊緣性的“他者”存在,大多數人對海洋的态度是遙遙觀望而且充滿臆想的。他們将自己所在之地命名為“中原”,把偏居東海一隅的人們稱為“東夷”。他們眼中的“漁”是一種自帶濾鏡的生活美學,是士人階層理想的生活狀态之一。孔子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海洋作為一個模糊的意象出現,是士人對烏托邦式精神世界的詩意表達。

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合時宜,被遮蔽的海洋秘史應該重新打撈。中國有三萬多公裡的海岸線,有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澱,而在陸地中心的曆史語境中,海上的人與事多半成為曆史上的失蹤者。隻剩一些碎片,散落在故紙堆與舊漁村的角落中,需要有人去發掘整理。古今對照之間,《漁具列傳》會讓國人知曉,在傳統的農耕文化之外,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海洋中國。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盛文強

盛文強在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他在膠州灣畔長大,他的父親是一位漁民,海對于他來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興趣使然,他開始了漫長的行走,先從最為熟悉的山東半島開始,随後又去東海和南海,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島嶼去做實地考察,做漁夫口述史,搜集海洋民間故事,同時又将目光瞄準了流失在海外的海洋文獻,對稀見的海洋文獻進行點校整理。這些日複一日的案頭工作與田野考察,最終轉化為作者自身的寫作資源。

作者選擇了“海洋文化”作為自己的寫作方向,注定是一條難走的路,近年來他連續推出了一系列關于海洋的著作,除《漁具列傳》外,還有《海怪簡史》《島嶼之書》《海盜奇譚》《海神的肖像》等。他的作品擅于在實地探訪及學術考證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集束式的文本,同時讓個體經驗參與其中,由個體的精神困境叩問思考農耕與海洋的差異,進而思考整個時代的現代性謎題。

盛文強:發現古老漁具,探尋海洋秘史

與因循的農耕文明不同,海洋文明更偏向冒險與創新,後者恰恰是我們當下最需要的精神。如何打撈這筆價值巨大的精神财富,令其在當下發揮應有的作用?至少要暫且脫離功利主義的窠臼,從《漁具列傳》開始,将漁具的精神内化為我們自身的性格的一部分——到那時,我們是否會重新思考曾經深信不疑的一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