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造者的頌歌

創造者的頌歌
創造者的頌歌

童寯(1900年—1983年3月28日),中國當代傑出的建築大師、建築教育家。字伯潛,滿族。1900年生于奉天盛京(今遼甯沈陽),1925年于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期間,曾獲全美建築系學生設計競賽二等獎(1927)和一等獎(1928)。1928年畢業,獲建築碩士學位。後在費城、紐約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兩年。1930年赴歐洲考察建築後回國,1930—1931年任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1932—1952年在上海與建築師趙深、陳植共同組織華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繪圖室工作。該所設計工程近兩百項,其中三人合作設計的有南京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上海浙江興業銀行大樓等。1944年起先後在重慶和南京兼任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教授。1952年後在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築系擔任教授,直至逝世。童寯參加設計的工程約一百項。主要建築創作除上述外還有南京首都飯店、上海金城大戲院、南京下關首都電廠、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南京地質礦産陳列館、資源委員會辦公樓、重慶煉鋼廠、南京公路局辦公樓等,以及上海、南京私人住宅多處。他在建築創作上,反對因襲模仿,堅持創新,作品比例嚴謹,質樸端莊。童寯在30年代開始緻力于中國古典園林研究,調查、踏勘和測繪、拍攝江南一帶園林,是中國第一代園林學家。作品有造園學巨著《江南園林志》,以及《東南園墅》《造園史綱》等。(*3月28日是童寯先生的忌辰)

擺在面前的這本書—《建立築與流派》,篇幅不大,外表平常,和它所包含的深邃内容頗不相稱。在書裡,童寯教授為我們描繪了現代建築由萌芽、成長到繁榮的鮮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在将近80高齡時寫成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給知識界提供有關建立築流派的知識,而且是他長期注視世界上建築動向,有所感、有所期望而發。著者以探索中國的建築方向為出發點,把世界現代建築發展過程所經曆的曲折坎坷,引為經驗教訓,希望有助于人們開闊眼界,展望未來,不再重複我們也曾經曆過的那種坎坷曲折的曆程,多些科學性,少些盲目性,創造出無愧為世界上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的人類工作與生息的環境。

創造者的頌歌

《建立築與流派》, 童雋,北京出版社,2016年8月。

我們所說的建立築,差別于曆史上以天然材料和陶質材料為主,用手工操作和體力搬運為主的方法生産出來的建築物,而是使用水泥、鋼材、玻璃以至合成材料為主,裝備有先進的裝置系統,采取先進的結構方法和機械化、工業化方法生産的建築物。建立築的發展曆史,大約有100多年了。這也是建築領域新生事物戰勝并取代舊事物的過程。

建立築誕生的标志,著者定為1851—1852年建造的“水晶宮”—英國倫敦國際博覽會陳列大廳。他強調指出了它在技術上的先進性。當時,鋼鐵、水泥、玻璃已開始用于建築,但是,占統治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建造方式古典主義形式,新事物的優越性或不可替代性并未充分展示。而這一次,陳列廳面積很大而工期要求非常短,傳統的技術和形式對此無能為力,隻得讓位于使用新材料和先進結構,預制裝配、施工迅速的建立築。優勝劣敗,先進代替落後,這是必然的結果。

創造者的頌歌

倫敦水晶宮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樣,水晶宮隻是一個萌芽。它還不具備普遍的說服力,它的功能性質特殊,而且屬于臨時性建築。但是水晶宮畢竟展示了新穎的造型與前所未有的空間效果,因而它在歐洲引起的轟動久而不衰。即使僻處德國鄉村的農舍屋壁,也懸挂着水晶宮的畫片。它說明,新的現實,新的造型,創造新的美感,并推動新的美的追求。

著者指出,真正作為建立築開端的,應是1911年由現代建築主要創始人之一、德國人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法古斯鞋楦廠(在今聯邦德國的阿勒費德)。這座工業建築用鋼架結構和玻璃幕牆,最早使用轉角窗。新穎的造型處理,完全與古典原則對立,擺脫了手工操作的繁缛與堆砌,簡潔明快,令人耳目一新,展現了建立築的性格。

創造者的頌歌

法古斯鞋楦廠

風格流派約有15個之多,著者都扼要加以介紹,如意大利的未來主義、荷蘭的風格派、法國的立體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等。就中,著者特别對蘇聯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命運深有感觸,于此反複緻意,所述頗詳。

蘇聯的構成主義成立于1920年,在整個20年代是蘇聯建築潮流的主導力量。十月革命的勝利,使西歐許多現代建築代表人物為之歡欣鼓舞,他們認為,新的建築最能展現時代精神,因而寄期望于蘇聯,認為隻有它才是建立築馳騁的廣闊天地,于是紛紛前往蘇聯為建築設計獻計獻策,進而使蘇聯建築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10年被後來的建築史家稱為“雄姿英發”的建立築運動時代。然而,1928年,柯布西耶設計的莫斯科合作總部大廈卻被“無産階級建築師學會”斥為“托派幽靈”。自1930年以後,蘇聯官方也對抽象藝術(包括構成主義的建築思潮)漸生疑慮,認為它與“資本主義世界沆瀣一氣”,不再予以支援,而與所謂“現實主義建築風格”重修舊好。原來支援構成主義的教育部的盧那察爾斯基見狀也一改過去的思想觀點,轉而支援古典主義折中主義,認為必須含有古典成分才夠得上社會主義創作。在蘇維埃宮的設計競賽中,一切現代建築的優秀方案(包括柯布西耶的方案)均被否決,而古典主義的約凡等三人的平庸方案卻得以獲勝。這是用行政指令方法規定建築發展方向的結果。約凡方案(頂端是100米高的列甯像)雖然始終未付諸實施,而構成主義卻因遭到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由于此後長期沒有正常的學術争論和方案優劣比較,結果造成思想的窒息和創作上的僵化。這種局面,直到50年代中期才開始有所轉變。在今日蘇聯,現代建築又複成為主流,不僅對柯布西耶設計的莫斯科合作總部大廈的好評,早在1962年就已達到高潮,而且,蘇聯建築界還出版了構成主義的設計作品集,作為對先驅者的追念。

創造者的頌歌

莫斯科合作總部大廈

構成主義盡管受到西歐的影響,畢竟是在俄羅斯形成的。在其間起到重要作用的,便是後來成為構成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李西茨基,“但蘇聯一些保守派竟認為構成主義完全是資本主義技術産物!”著者在談及李西茨基這位令人尊敬的建築家時,以深情的筆觸寫道:他“雖然出身于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家庭,又在德國受過高等教育,但努力成名之後,不貪圖在資本主義社會所享有的學術地位,在關鍵時刻,難易去就之間,毅然做出決定,回到革命後的祖國,過着笃信共産主義的一生”。李西茨基堅持20世紀的建築是社會性的這一理想,主張通過建築,改進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他援引歌德的話說:“我是人,那就意味着是戰士。”他身體力行,終生為實踐這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做不懈的鬥争。然而,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愛國者,在封建血統論—唯出身論的歧視下,往往備受壓抑和冤屈,尤其使人痛心的,是把學術上的異同(且不論孰是孰非)混同于政治上的是非,這對科學事業的發展,是極為有害的。在大陸,對于建築思想上的争論,也曾出現以行政指令的手段,上綱上線,橫加幹預。創作上的生動活潑局面,也因之長期窒息停滞。這一嚴重的教訓,是值得我們永遠記取的。

為著者一唱而三歎、稱贊不已的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怪傑法國人(原籍瑞士)柯布西耶。他一生中對現代建築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并提出了許多富有預見性的想法。他不但勇于在創作上進行探索,而且不斷大聲疾呼、著書立說,對保守的折中主義予以抨擊。他遭遇坎坷,一再挫敗,但屢敗屢戰,毫不氣餒。他在蘇維埃宮設計競賽失敗後,分别緻函盧那察爾斯基與莫洛托夫(方案評選主席),認為“這一決定給蘇聯建築生動力量拖後腿”。其後事情的發展證明了柯布西耶這一預見。著者對日内瓦國際聯盟總部大廈設計競賽的描述非常生動:柯布西耶的方案功能合理,照顧到交通、音響、造價和建築與周圍自然風光的關系,是一個傑出的構思;這方案事後遭到折中的修改,使他大為氣憤,向國際法庭提出申訴,卻未被受理。“于是,四平八穩、毫無生氣的國聯大廈,遂脫稿于認識落後、建築落伍的幾位庸材之手。”(本書111頁。這一段話上,附有國聯大廈竣工外觀全景圖,其風貌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大陸常見的四平八穩的對稱式設計。)童老寫作的筆調是冷峻而客觀的,但褒貶臧否卻力透紙背,著者的見解與傾向亦深寓其間,這正是唯大手筆方才擅長的“春秋筆法”。

柯布西耶受思想落後者的排斥,轉而結社立說,高樹現代建築旗幟。他1928年倡設的“國際建立築會議”(CIAM)是一個很有影響的組織;該會議于1933年提出的《雅典憲章》,指出城市功能四要素是:居住、工作、交通與文化。這是人類認識建築發展曆程中一個重要标志,盡管它還存在未能考慮到城市人口激增帶來的影響及其對策的缺陷。

創造者的頌歌

紐約聯合國總部建築群

A—現在外觀;B—柯布西耶原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柯布西耶的理論和實踐被國際社會普遍肯定。紐約聯合國總部建築群方案,就是以他的構思為基礎,由美國人哈裡森完成的。他的馬賽居住機關(Unite' d’Habitation),印度旁遮普邦昌迪加爾首府建築群,都給世界很大影響。他的朗香教堂,處處是曲線、傾斜面、不規則開口,好像蓄意與通行的慣例對立,但卻生動而充滿詩意。在這裡,柯布西耶提供了一個技術服從于空間藝術的典範,為他的多樣化思想做了重要補充。柯布西耶已于1965年去世了。蓋棺論定,著者這樣評價這位建立築運動的怪傑:

柯布西耶工作60年的一生,是抱怨孤僻、坎坷失望的一生。所做方案,盡管具劃時代構思,有的卻不被接受,已建成作品也毀譽參半,因而自認是受害者。但到了晚年,他确實也得到應有的評價,受到絕大多數人推崇。如果沒有柯布西耶其人,盡管仍出現建立築,但卻是不夠理想的建立築。……他于1965年在地中海濱遊泳後心疾突發而殁。靈柩被擡到巴黎羅浮宮,棺上覆寫着法蘭西三色國旗,由國家衛兵站崗護靈。來自希臘電報要把他遺體葬在雅典衛城;印度電報建議把骨灰撒在恒河上空……

著者以如此深情的筆觸來描述柯布西耶身後的備極哀榮,固然是為了對這位百折不撓的先驅者表示崇敬,但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位對人類做出貢獻的建築師在文明社會中所得到的應有尊重。在大陸,建築師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個令人感慨的話題。他們常是說了不算,可有可無的角色。無怪任誰說了幾句膚淺的老生常談,即可被視作“建築專家”了。人們從一些建築物上也可以看到官僚主義背離科學與實際留下的印記—在單元式高層大寓正中,偏要加貼一個誰也不走的大門以顯示堂皇氣魄;幾十米高的大廈頂部,一定要加一圈挑出來好幾米的大檐口;在古刹園林中随意拆改開辟小汽車通道。松下喝道,花上晾裈,誰大誰說了算,建築師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又怎麼會産生出柯布西耶那樣的狂飙式人物呢?創造大陸建築的新風格這一任務,作為社會分工,理所當然地落在了建築師身上(上司者隻有檢查、督促的責任,而無越俎代庖的義務),它取決于建築師(包括培養他們的教育體制)能否勝任,但也同時取決于整個社會對建築創作的艱辛和意義的了解。建築的規劃和設計,是高難度的創造性勞動。創造一個美好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科學的環境,對于人類的健康發展,其意義是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的。我們相信,随着建築師的地位在我們社會中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創新環境的逐漸形成,像我們這樣創造過長城、故宮、高塔、虹橋等優秀古代文明的民族,一定能創造出不亞于世界任何民族的現代文明。這是閱讀過本書對柯布西耶的述評後必然會産生的感觸與聯想。

著者并不太推崇美國本土的建築思潮。美國有過一個芝加哥學派,但在風格上并沒有産生世界性的影響;出過一個賴特,有許多奇妙構思,對現代建築發展做了很大貢獻,但是沒有普遍意義。著者指出:“美國建築教育,直到本世紀30年代,仍然沿襲巴黎美術學院傳統。著名建築家從芝加哥學派開始就多由巴黎畢業,建築專業院校有的也請法國教師。直到格羅皮烏斯與密斯1937年前後相繼到美國定居,從教學崗位對美國建築哲學施加影響,把美國人從追随法國建築思想扭轉到追随德國。”美國著名建築師中,很多是30年代、40年代移民美國的歐洲人和亞洲人。歐洲的影響主要來自德國“包豪斯”。“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是實幹家兼教育家,他是工業化大量生産、預制構件和标準設計的先驅人物。著者認為: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和吉迪翁(理論家,《空間、時間與建築》的作者)是國際建立築會議的三位主要活動家。

著者總結了19世紀中葉以來建築的演變和流派的互相影響,看到現代建築經曆了萌芽到成長的過程,大師們各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之後,說:“久之,其他人的設計就千篇一律,似曾相識但無所表現,缺乏表情而且過于标準化、典型化、機械化,過于單調硗薄,無論建築功能如何,不管是教堂或學校,都用同一形式處理”……于是,出現“建立築以後”(Post Modern有些人譯作“建立築後期”)的階段。著者列舉“以後”的一些分支流派的表現,說:“這都說明窮則思變,物極必反的規律。”“以後”思潮在大陸建築界引起很大興趣,青年一代尤為向往。有人斥為無知妄說、妖言惑衆,有人認為大有道理、發人深省。著者并未對此加以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判語,而是認為,“以後”的出現是合乎規律的,是針對“現代建築”或國際式的缺乏個性的一種反應。這種要求不是功能的,也不是技術經濟的,而是美學的,聯系到人的心理因素。确實,現代新的建築理論,涉及人的行為心理,涉及人與周圍自然界的關系、生态環境等等,認識比過去複雜而深刻多了,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建築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一個複雜而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現代建築擊敗古典主義、折中主義,首先并不在于它的美學理論,而在于它在技術上功能上的合理、先進,同時又經濟的優越性。然而,人們并不是為了技術和經濟本身而建造建築;建築畢竟是為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而存在,其中,也包括美的滿足。美感要求應同現代技術相協調(否則它會成為障礙而被淘汰),但是又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要求;單調乏味不行,要豐富多彩,富有個性。有人主張改造趣味、改變傳統的習慣的美學觀點以适應技術的發展,有人在現代化技術的基礎上嘗試多樣化的途徑。這就是目前實際情況。我們不能說何者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也許兩種傾向将長期并存,互有消長。著者在提到二者時并無偏袒:改造趣味,可以蓬皮杜中心為典型;而多樣化追求,則提到“費城學派”的路易斯·康—這是著者同時代的老系友—和文丘裡。康的口号是“有主見的空間創造”,著者指出,“這肯定了建築的藝術含義”;著者稱贊康作為個人“是富有無畏、耿直、坦率精神的詩人和藝術家”。

著者在現代建築方面的視野是開闊和全面的。他用了整整一章寫城市規劃問題—當代建築理論的中心問題。綜合了若幹個體的城市,如無整體觀念,就不能正确處理任何一個局部:廣場、單體建築、道路、綠化等等。他列舉了近代城市規劃理論(它們主要是針對大城市人口集中的弊病提出的藥方)如:英國的花園城市和新城建設、美國的鄰裡機關、蘇聯的小區規劃等等。1978年,國際建立築會議在秘魯發表《馬丘比丘憲章》(Machu-Picchu Charter),“強調建築必須考慮人的因素,要結合大自然,結合生态學;要和污染、醜陋、亂用土地和亂用資源做鬥争”。對現代建築的任務提出新見解,具有指導性的綱領作用。

創造者的頌歌

英國花園城“萊奇沃斯”與“韋林文”規劃

美國建築評論家克賴斯東(Craston)說過:“建築是唯一涉及每一個人的藝術。”今天,能夠離開建築面生活的人大概極為罕見了。建築是人創造的,而人類是以又改變了自己的習性和體質,依賴于人工環境的存在。任何人都關心自己的住房、工作場所、商店、街道,乃至城市、公園、名勝休息地,等等。現代建築的範疇早已不是單純可以由建築師來解決問題的了。著者的願望,除了對建築界提供曆史回顧和規律性的認識之外,也希望引起更多的人來注意建築的發展,關心建築問題的争論和動向,共同建設美好的生息環境。

就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83歲高齡的童老不幸去世。這無疑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童寯教授長年埋首學術,不求聞達,是以建築界以外的人,了解他的生平和治學經曆的人是很少的。

童先生與大陸近代著名建築家楊廷寶、梁思成、趙深,以及現在還健在的陳植先生等,都是20年代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留學的先後班同學。學生時期,童先生即以學業優異著稱。1929年,童先生學成返國後,應梁思成、陳植先生的邀請赴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1931年起接替梁先生擔任系主任。這個系盡管為時不長,但卻培養出諸如張镈、劉緻平、劉鴻典、郭毓麟等不少著名的建築家。

“九一八”事變後,童先生到上海與趙深、陳植先生創辦華蓋建築師事務所。童先生早年所受的雖是嚴格的古典形式訓練,但他一生中卻始終主張創新,反對複古,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童先生的創作,風格凝練而豪放。解放前他曾參加過前中央博物院(現南京博物院)的建築方案競賽,而榮膺優勝首獎的卻居然是一個絕對複古的方案而擯斥了他的方案,童先生為此終身抱憾。在本書中,他對約凡方案和日内瓦國聯大廈的議論,實在是感同身受,既是為柯布西耶抱屈,也不妨看作著者的夫子自道。

童先生對于祖國古代的文化遺産極為珍視。早在30年代,他便曾獨自一人調查江南園林,用步測畫下了重要園林平面,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料,寫成了《江南園林志》一書。對于歐洲的古代建築,他的造詣也頗深。在古今中外的建築方面,他的知識之淵博是非常罕有的。他是真正的大師和泰鬥。這隻要讀一讀本書的附注,就可略窺一斑。

建國30多年來,他一直在南京工學院任教,常年徒步往返10裡到校工作,他一生淡泊樸素,每天坐在閱覽室中固定的座位上埋頭閱讀研究各國建築書刊,并辛勤摘記,做了大量筆記和索引。他的襟懷有如光風霁月,他把融彙着自己心血的筆記和索引,陳列在閱覽室中任人随意利用檢索。對于我們這些學子,他答疑解惑,閱文改稿,從無倦色。失去了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師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悲痛。

童老治學有着廣泛的興趣和宏大的計劃,他一生積累的素材,隻是在近幾年才開始着手整理。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的大好形勢,激發了他的寫作欲望,他的文章有如不竭的泉水一樣奔湧而出。可惜,死神趕在了他的前面,這位倔強的老人沒有來得及完成自己的計劃就與世長辭了。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仍然克制病痛的折磨趕寫文章的情景,至今猶曆曆如在目前。

《建立築與流派》是一本歌頌新生事物、歌頌建築史上的先驅人物的書,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國探索建立築道路的先驅人物之一。這篇粗陋的文章,既是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其著作旨趣,事業與理想,也是為了對尊敬的童寯老師表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