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産業在變革中積聚共識

新能源汽車産業在變革中積聚共識

在浙江省金華市新能源汽車小鎮一家汽車有限公司的總裝工廠中的房間内,員工在有序進行汽車報交下線。新華社發(胡肖飛 攝)

盡管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退坡,但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呈爆發式增長。專家表示,在産業政策退坡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市場信心明顯更強,産業界在市場、路徑和政策方面迎來共識。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歐洲車企因電池和電子産業邊緣化導緻産業鍊缺失,标杆地位受到了撼動。雖然疫情導緻的缺芯、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确定因素沖擊供應鍊穩定,但業内人士認為,國内新能源汽車産業在變革中積聚共識,中國汽車産業或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迎來更多新機遇。

市場共識:爆發式增長喚起萬億消費動能

如果給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評出一款現象級神車,那應該是“大玩具”五菱宏光MINI EV。2020年下半年,上汽通用五菱釋出五菱宏光MINI EV,這款微型車200天賣出超20萬輛,一時間銷量幾乎超過了市場上所有的新能源汽車,2021年這款車更是爆賣395451輛。

五菱宏光MINI EV銷量猛增昭示着新能源汽車進入爆發式增長的曆史新征程。工信部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滲透率是衡量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量的名額,即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的占比。2021年,新能源汽車全年累計市場滲透率提升至13.4%,而2020年這一資料僅為5.4%。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始于2009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零到5%用了近12年,而從5%到10%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全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共識之變,新能源汽車的增長正在從政策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記者注意到,國内的産業政策跟随産業發展狀況逐漸做出相應調整,從2009年“十城千輛”項目開始,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範圍從試點城市推廣到全國,再到2019年地方補貼政策取消,補貼力度幾乎呈現逐年遞減趨勢,2022年補貼完全退出市場。但是,補貼退坡并沒有真正沖擊新能源汽車市場,其産銷表現反而遠超預期。

江汽集團副總工程師、思皓新能源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夏順禮曾預測,新能源汽車産業将經曆五個階段,即萌芽期、過熱期、幻滅期、複蘇期、成熟期。從目前看,補貼退坡的新能源汽車産業正在從複蘇期走向成熟期,在技術疊代加持下,以市場為導向的增長路徑将愈發清晰。

放眼全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了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網際網路企業等“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北汽、上汽、比亞迪、奇瑞、江淮等傳統車企紛紛踏入新能源時代,加速轉型謀求新動能;被視為造車新勢力代表的“蔚小理”即蔚來、小鵬、理想不負衆望交出了市場認可的答卷;網際網路企業小米、百度等相繼宣布跨界造車,其中,小米汽車總部已正式落戶北京,并表示2024年将實作量産。

持續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孕育下一個萬億級消費動能。艾媒咨詢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為6000億元,同比增長76.5%。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22年中國汽車總銷量預計為2750萬輛,同比增長5.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00萬輛。

路徑共識:電動化引領智能網聯新未來

工信部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94.2萬輛和291.6萬輛,同比分别增長1.7倍和1.6倍。

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即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其中,發展純電動汽車漸成市場共識。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助推了純電動汽車成為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擇。歐盟提出到2050年成為世界上首個零排放區域,表示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汽油和柴油汽車。2021年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逐漸降低燃油車的産銷比。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已成為汽車産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汽車産業一邊是對電動化路徑的共識,另一邊則展開了對智能化、網聯化的不懈探索。

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已确定兩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無錫等6個城市為第一批試點城市,重慶、深圳、廈門、南京、濟南、成都、合肥、滄州、蕪湖、淄博等10個城市為第二批試點城市。這些城市已相繼頒發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為企業營造寬松政策環境。

創新驅動之下,技術賦能無人駕駛場景正在落地。2021年4月16日,全球首條無人駕駛雲巴在重慶璧山正式開通;2022年3月10日,無人駕駛牽引車入駐廣州白雲機場,無人駕駛貨運試點應用在白雲機場實作零的突破;2022年3月15日,一輛名叫白犀牛的無人配送車開始在合肥街頭開展路測……

智能網聯汽車市場提速,為各地産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動能。近日,由奇瑞集團主導建設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研究院正式揭牌。據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介紹,奇瑞新能源基于@LIFE平台,從智慧電池、智慧電驅、智慧駕駛等方面打造智慧出行生活,已成功開發出第一代、第二代無人駕駛産品。

在業内人士看來,随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科技的疊代進步,汽車将由移動工具向智能終端轉變,以更進階别的自動駕駛、更多方式的人機互動,滿足各類個性化需求。

江汽集團董事長項興初認為,汽車行業基于開發5G網絡相關技術以及V2X(車用無線通訊技術),将能夠實作車與車的互動、車與城市基礎設施的互動、車與雲的互動,進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此外,随着汽車由移動工具向智能終端轉變,産業邊界将變得模糊,它将廣泛吸納新能源、資訊化、網絡化、智能化、大資料,以及新技術、新材料、電子電力、先進制造等方面的勢能,成為衆多産業融合創新的大平台。

電動化将引領汽車行業走進智慧新未來。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表示,智能化一定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電動化是比對智能化的最佳動力技術,智能化則是推動電動汽車向前的另一大增長引擎。

政策共識:政策支援破局下遊設施硬短闆

從2009年到2022年,新能源汽車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也讓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大國。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上升,使用者對補能基礎設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破局下遊設施硬短闆成為業界共同期待。

目前,充換電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補能模式,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緊密相連。

中國充電聯盟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聯盟内成員機關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114.7萬台,其中直流充電樁47.0萬台、交流充電樁67.7萬台。2021年,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2.83萬台。

充換電基礎設施是電動汽車使用者綠色出行的重要保障,是促進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助力雙碳目标實作的重要支撐,這在政策支援上也達成了共識。随着新能源汽車的購置補貼政策進入倒計時,遵循市場邏輯,政策轉向為支援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從補買車轉變為補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

充換電基礎設施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援,近年來關于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出台。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其中提到依托“網際網路+”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準,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和《商務部辦公廳印發商務領域促進汽車消費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經驗做法通知》,表示要以加強充換電服務,支援依托其他城市建設;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同時,地方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支援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安徽實施生态優化行動,建立充電樁4萬個,自2021年起,省内新更新的公務用車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30%;海南計劃到2022年年底,累計推廣5000輛換電新能源汽車;四川成都則表示,計劃到2025年年底,具備建設條件的既有小區實作公用樁全覆寫。

新能源汽車産業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完善充換電标準體系、加速充換電技術創新迫在眉睫。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就新能源汽車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建言獻策。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為解決新能源車主普遍存在的裡程焦慮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充電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加快建設大功率快充網絡,針對應用先進技術的大功率快充站,在建設、改造及營運等方面加大投資和補貼,加快推進大功率快充關鍵裝置和場站建設标準化、規模化,降低裝置及部署成本。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則認為,相比動辄1小時甚至幾小時的充電時長,幾分鐘就可以完成補能的換電優勢明顯,建議加速推動換電模式标準化、通用化。

做好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充換電基礎設施也将為新能源汽車産業注入發展新動能。

記者注意到,新能源車補能賽道再添新選手,無線充電進入公衆視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提到,要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上汽集團表示,即将上市的智己L7便具有無線充電功能。比亞迪、大衆、吉利、豐田等國内外車企均開始布局研發無線充電技術,這也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打開了全新的想象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