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劉建武:墨耕與鄉愁

作者:張曉玲 張莉娜 董獻軍

鄉愁駐心中,初心砺使命。濃濃的鄉愁,讓北京和渭南華州架起了一座親情橋。這是割不斷的血緣,這是剪不斷的鄉情,如一杯陳年老酒,曆久彌新、持久彌堅。那頭的北京,是劉建武工作的地方。這頭的渭南華州,是劉建武生長的家鄉。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劉建武,渭南市華州區人,原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進階編輯,大校軍銜,軍旅書法家。

赤水河畔書法夢

清清赤水,從秦嶺一路向北,直入渭河。赤水河畔,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名叫水城村。1959年,劉建武就出生在這裡。

村裡有個能人姓孫,人們稱他孫爺。有一天,劉建武來到孫爺家,看到一本發黃的、掉頁的《曹全碑》,心下覺得好看,甚是歡喜。

“爺,你屋還有這?”劉建武欣喜地問。

“你喜歡?”孫爺反問。

“借我看一下。”劉建武真誠地說。

“給你拿去。”孫爺豪爽地說。

上面寫着什麼字,小小的劉建武并不認識,隻覺得好看,愛不釋手。正是這本破舊的《曹全碑》,在書法上給了劉建武啟蒙。

一天,在自家上房屋子的箱子底,劉建武翻出一本發黃的字帖,“這字真好看”,心中驚喜,于是一遍遍地翻看,感受着上下、左右結構。

沒有紙,劉建武把地上的沙子用手抹平,用筷子、樹梢照着字帖寫着。寫了再抹,抹了再寫,不知疲倦。

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劉建武的字在班級裡出類拔萃。那個時候是用蘸水筆寫字,同學們總喜歡讓劉建武給自己寫本子皮。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高中時,村裡碾麥場那土牆上的智語“大幹三夏”,就是劉建武的傑作。再看水庫邊那水泥牆體上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劉建武用煤灰先勾勒出字形,再用紅漆刷塗上去的,遠遠看去,十分耀眼。

在一句句表揚、一聲聲贊歎中,劉建武興趣高漲,哪裡叫哪裡去,哪裡需要哪裡寫,樂此不疲。如今回憶起來,劉建武說:“我成長的每一步都和書法有關系,書法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迹,書法成了我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天不寫書法心裡就覺得缺個什麼東西。”

軍旅生涯書法路

心懷報國志,心揣軍旅夢。1978年,劉建武應征入伍,經過新兵訓練,然後配置設定到解放軍出版社工作。

4年後提幹,6年後調到原總政治部宣傳部工作,8年後成為原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第一代創業者,10年後成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第一批工作者。

入伍之初,劉建武如饑似渴地讀書學習,父親來到北京探親,周圍的路怎麼走,他竟然不知道。父親方知,别人玩耍時,他在讀書,别人休假時,他在學習,他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他體味着書法的樂趣、感受着工作的快樂。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有一次,戰友結婚,對聯是劉建武寫的,首長發現部隊還有這樣一個優秀的書法苗子,于是重點培養。慢慢地,書法從業餘變為主業。

怎樣讓書法作品和電視節目、宣傳工作深度融合,成為劉建武思考的一個問題。他探索用書法為社會、為群衆服務,為重大事件、重大活動服務,走出一條書法“來自于傳統、得益于平台、修煉于個人、服務于社會”的路子。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全國兩會召開時,為參會代表、委員創作書法作品,半個月完成300餘幅;随着慰問的腳步,書法走進軍營,走進抗疫戰洪一線,用文化凝聚力量、鼓舞士氣;書法進入演播室贈送嘉賓,參加重要活動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成為對外交流的邦交國禮。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不為成名,隻為工作。為工作付出,工作自然會回報你”,這是劉建武的工作感悟,也是他的覺悟。“呵護平台,感恩平台,為了平台”,多年以來他自覺地踐行着。

感恩鄉梓書法情

渭南市政府廣場,一塊雙面石碑上分别刻“與華相宜”和“華山風骨渭水襟懷”,這是劉建武題寫的。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渭河大堤華州段,建構水文化的“河清社鳴”“安瀾永年”石碑題字,是劉建武書寫的;還有一塊刻着“渭水映晖”和社會主議價值觀的雙面大石碑,是劉建武捐贈的。

華州區赤水鎮水城村休閑娛樂廣場有一塊雙面石碑,一面寫着“水蘊水城”,一面寫着中國家風,這是劉建武為家鄉寫的字、贈的石。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悠悠故鄉情,濃濃思鄉愁。42年軍旅曆程,42年家鄉情結。感恩家鄉、回報家鄉,是每個渭南籍在外工作人士的心聲,“以己之力,貢獻智慧,以己之長,貢獻力量,是對家鄉的回報,幹好本職工作同樣是對家鄉的回報。”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關中文化承載着關中書法,滋養着關中書法。在以文養字中,劉建武行走着,他說,“漢字的每一筆一畫一字都充滿着哲學,充滿着辯證法,你的學養彰顯着你書法。”正氣、雅氣、骨氣,是他的書法特色。他将北方的大氣與南方的秀氣完美融合,形成他大氣、正向的書法風格。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傳承家風、書寫家訓、宣傳家教,是劉建武書法的一個着力點。他說:“你的文化底蘊決定了你的書法風格,也決定了你的書法創作導向。”他将父親名字中的“積”、爺爺名字中的“善”提取出來,形成自己的家訓“積善成德”。

疫情期間,劉建武通過渭南日報社為渭南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及醫院贈送書法作品,以此傳遞正能量,表達關切情。他說:“書法、媒體、英雄,形成一個紅線、成為一種模式,讓書法走得更遠,更有價值和意義。”

劉建武的墨耕與華州鄉愁

用忠誠诠釋初心使命,用赤誠之心回報家鄉。劉建武說出了渭南籍北京人的心聲,“家鄉的需求能做到精細化,我想效果會達到最佳化。我們不求回報,隻求成功。我們将不遺餘力作出貢獻,同時希望實實在在看到成果。”

圖文來源:渭南政協号

原文作者:張曉玲 張莉娜 董獻軍

整理編輯:渭南政協号、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