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的當下
各地博物館紛紛關閉
不能去博物館的日子
好看的紀錄片必須安排上
最近一部《古書複活記》在豆瓣上大受好評
90%的人給出了滿分
它向我們講述了一群給古籍“治病”的醫生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古籍也不例外。
蟲蛀、鼠咬、污垢、黴爛、水濕……都威脅着曆經時光打磨的它們。
“這是一所看不見針管,聞不到消毒水的醫院,最年輕的病人,也經曆過一兩百年的風雨。手術台是常見的辦公桌,這裡的‘醫生’不救人,而是為古籍續命。”
紀錄片《古書複活記》中的這句話,說出了古籍修複師的使命。
紙
據《齊民要術》記載,書籍修複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便就已經出現了。
這部紀錄片采訪、跟拍了數十位國内一線古籍保護工作者,拍出了很多細節,比如精細的修複技藝。
在修複古籍殘頁時,需要小心翼翼地揭開紙張,已經脆得像點心皮一樣的書頁,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保持全神貫注。
補上紙張也是一個技術活,不僅下手要“穩、準、狠”,還要選好紙張,有“以舊補舊”的效果。
不同時期的古籍,在修複時所用的紙張也是不同的,
紀錄片中有一位在國家圖書館工作46年的修複師杜偉生,
為了找到最适合修複唐代典籍的紙張,他找到一所紙坊,與老闆一起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複原了古紙制造技術。
竹
簡
出土的竹簡要清洗掉淤泥,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損傷到表面,除去專業的技術,還要有極緻的耐心。
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剛開始形如“泥巴”,從清理、剝離、掃描再到修複,每一步都需要仔細核對、推敲,再小心翼翼地動手。
另一個帶來驚喜的例子,是《論語》一篇名為《智道》的文章——
要知道現有的《論語》中,并沒有記錄這一篇。
有網友戲稱,《論語》的這番更新,等了足足2000年。
如果沒有修複師的“起死回生”,這将會成為永遠沉睡的秘密。
推
薦
還有這些文博類紀錄片
裡面各有乾坤
1
《博物館裡的秘密》
用有些懸疑的風格講述博物館,已經出了3季,提到的名字都如雷貫耳:梵蒂岡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埃及博物館、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
2
《博物館匠人》
這是一群精益求精的藝術家,也是一群追求完美複原的曆史迷。創意藝術團隊為博物館重制各種各樣奇異的展品,不論是能夠射擊的古老滑膛槍,還是泰坦尼克号上美妙絕倫的大階梯,一次次的複原過程,也是一次次重回曆史現場的過程。
3
《大英博物館》
NHK出品講述大英博物館的三集系列劇,分别涉及到古代埃及、古代希臘和日本的藏品。
4
《奇趣美術館》
這部小衆紀錄片,用喜劇演員演出了名畫中的情景,搞笑的台詞和表演讓嚴肅的名畫變得可愛幽默。一本正經的吐槽中,暗搓搓地向你安利作品和作者的資訊,每集雖然隻有2分鐘。
5
《此畫怎講》
14幅中國美術史上的知名人物畫,畫中人物親自“開口”,為我們普及名畫鑒賞知識,讓看似高深的中國古畫與大家親近起來,重點是5分鐘一集,一點不會悶。
6
《故宮100》
這部紀錄片一共100集組成。但别被吓到,每集很短隻有6分鐘。從紫禁城到廣場、午門、五鳳樓,講述了100座故宮建築的命運,和其中發生的不為人知的皇家故事。
7
《神密的西夏》
有一個民族滅而不亡,他們尊白為美,視死為榮。有一個王朝神秘莫測,他們雄霸一時,威震四方。這個民族叫黨項,這個王朝就是西夏。10集紀錄片是對西夏文化 最全面、最綜合的一次展現。
8
《大明宮》
著名導演金鐵木執導,他帶領國内頂尖攝影、美工、電腦特效制作團隊,讓一千餘年前中國曆史上最繁華榮光的時期——盛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影像呈現于觀衆面前。
9
《藏家》
講述了六位收藏家的故事,他們是一群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平均年紀在71歲左右,與新中國同齡。他們對藏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超乎常人,數十年清苦而枯燥的日常背後,是他們對藏品的真心熱愛。
10
《中國的寶藏》
這部紀錄片BBC和央視出品的混血兒,不過這部紀錄片中并沒有出現太多我們印象中的中國國寶,也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叙述的,每一集都是一個主題:家族、藝術、都會、制造、科技、飲食。每一集都是以文物為穿引,尋找着現代中國的古代痕迹。
11
《帝陵》
講述的是西漢帝陵,央視當年出品的高分之作,集泥塑動畫、壁畫動畫、地圖動畫、3D動畫和實景拍攝為一體,是同類紀錄片中富有創意和吸引力的作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