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年上市之路多坎坷 玻璃蓋闆龍頭伯恩光學大客戶依賴特征依舊明顯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董興生

作為蘋果産業鍊上的知名企業,伯恩光學的創始人楊建文夫婦非常低調,除了很少接受媒體采訪,也較少出席活動。公司是如何發展成為全球手機螢幕玻璃龍頭,并奪得蘋果、三星等終端廠商大訂單的,對外界來說都是一個謎。但随着招股書的披露,這家“隐秘”公司逐漸浮出水面。

從去年至今年,持續沖刺上市程序的伯恩光學曾在業内創下多個第一。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2020年,伯恩光學按出貨價值計,是全球最大的智能裝置外觀結構及子產品方案提供商,占有17.6%的市場佔有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伯恩光學仍存在一些隐憂。例如,過于依賴單一業務和前五大客戶。此外,一些風險事件也成為擺在伯恩光學面前的重難點問題:成為被執行人;未按規定為員工繳存住房公積金,以及意外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等。

上市之路多坎坷

港交所官網顯示,伯恩光學控股有限公司Biel Crystal Holdings Limited(以下簡稱“伯恩光學”)于2022年1月31日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拟在香港主機闆上市,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大通、彙豐和中金公司。據了解,此次募集資金除了将用于開發新材料、新技術及新業務外,還将用于發展汽車相關業務等。更早之前,伯恩光學曾于2021年7月向港交所主機闆遞交過上市申請。

公開資料顯示,伯恩光學是由楊建文及其妻子林惠英創立,為港資私人企業,公司曆史可追溯至1987年。當時,楊建文在廣東省深圳市建立生産廠,為機械手表生産玻璃蓋闆。1992年,伯恩光學的前身富士光學有限公司在香港地區注冊成立。

目前,伯恩光學主營業務為生産礦石玻璃面闆、觸摸螢幕、攝像頭光學玻璃、手機金屬外殼、玻璃背闆、高檔藍寶石手表面闆、陶瓷配件等産品。除為蘋果手機供應螢幕外,伯恩光學也是三星、谷歌、小米等企業的供應商,其産品應用于智能手機、平闆電腦、AR/VR眼鏡以及汽車等領域。

6年上市之路多坎坷 玻璃蓋闆龍頭伯恩光學大客戶依賴特征依舊明顯

圖檔來源:伯恩光學官網

回顧伯恩光學的發展曆程,本世紀初,手機仍然普遍使用塑膠蓋闆,但伯恩光學卻開始探索将玻璃蓋闆用于手機上,以提高其耐用性。此舉為伯恩光學帶來了新的商機。2004年,伯恩光學獲得了摩托羅拉100萬片手機玻璃蓋闆訂單,從此公司的業務重點開始轉向為手機提供玻璃蓋闆解決方案。

2007年,伯恩光學迎來了發展壯大的機遇。當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伯恩光學就與其建立業務關系并為iPhone産品提供部件。此後,鑒于下遊終端廠商玻璃蓋闆解決方案需求的不斷增加,且為了提高生産能力,伯恩光學開始将深圳的生産營運擴大至廣東省惠州市。

2008年,伯恩光學投資超過30多億人民币興建惠州工業園;2016年,伯恩光學總産值已超過400億,在深圳、惠州兩地的廠房總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兩地員工合計超過10萬人。

得益于蘋果、三星等智能手機的熱銷,伯恩光學創始人楊建文夫婦的财富也與日俱增。在2021年2月釋出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中,楊建文夫婦以資産186億美元(1450億港元)排在李嘉誠、李兆基、鄭家純之後,位列第四。

目前,伯恩光學最強勁的競争對手是藍思科技,而藍思科技創始人周群飛卻和伯恩光學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有媒體報道稱,周群飛曾在楊氏家族企業工作多年,離開後創立了藍思科技。2015年3月,藍思科技通過創業闆上市融資,擴大産能,周群飛也一度成為“中國女首富”。

似乎是為了應對藍思科技上市帶來的競争,幾個月後,伯恩光學也決定上市。但與藍思科技相比,伯恩光學的上市之路可謂是一路坎坷。2016年初,楊建文對外證明公司已正式啟動IPO項目,預計在2016年底融資20億美元。但實際上,當時的伯恩光學并不缺錢。“公司至今沒有任何外部借款。”楊建文曾說。不過,那年蘋果銷量不佳,伯恩光學上市計劃受阻。

2018年11月,伯恩光學被曝出一夕之間減去5000名臨時工。但是否真有這麼多人,外界不得而知。不過,2019年初,蘋果CEO庫克在一封緻蘋果投資者的信中,下調了公司對2019年第一财季(即2018自然年第四季度)的業績預期,将營收從此前預測的890億美元~930億美元下修至840億美元,毛利率從38%~38.5%下修至38%左右。

庫克在信中稱:“我們預計一些新興市場會出現經濟疲軟,但事實證明,這比我們預計的影響要大得多。新興市場主要展現在大中華區市場,大中華區iPhone營收不及預期,導緻公司整體營收不及預期,并導緻營收同比下滑。”

或許是受蘋果訂單影響,伯恩光學的上市計劃一拖再拖。直到2021年,疫情疊加華為供應鍊遇阻等,蘋果業績亮眼,伯恩也是以受益。或許不想錯失良機,去年7月,伯恩再次沖刺IPO。

前五大客戶貢獻八成以上營收

财務資料方面,截至3月31日的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度,伯恩光學的營業收入分别為316.22億港元、274.63億港元、299.13億港元,相應的淨利潤分别為15.44億港元、18.50億港元、31.60億港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的營收為150.12億港元,相應的淨利潤為15.2億港元。

6年上市之路多坎坷 玻璃蓋闆龍頭伯恩光學大客戶依賴特征依舊明顯

圖檔來源:招股書截圖

與競争對手藍思科技相比,伯恩光學仍有差距。2019年至2021年,藍思科技的營收分别為302.6億元、369.4億元、452.86億元;淨利潤分别為24.69億元、48.96億元和20.88億元。

對此,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分析稱,伯恩光學對擴張比較保守,業務單一性比藍思高,“目前藍思科技已經做了很多别的産品群組裝”。

分産品來看,智能手機蓋闆解決方案是伯恩光學的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内(截至2019年、2020年和2021年3月31日止的年度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六個月)的營收占比分别為71.4%、74.3%、68.6%以及67.9%;第二、三大業務為可穿戴裝置蓋闆和平闆電腦蓋闆,但營收占比仍然比較低。

不過,從智能手機蓋闆的産品銷量來看,該業務相比其他兩個産品已經開始呈現飽和狀态。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截至3月31日财政年度)及2021年上半财年(截至9月30日止的六個月),公司智能手機蓋闆銷量逐年下滑,對應的銷量分别為5.04億件、4.81億件、4.76億件、以及2.42億件。公司稱,由5.04億件下降至4.81億件主要是由于客戶的需求訂單減少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等。

除此之外,報告期内,伯恩光學前五大客戶的采購額于各年/期分别占公司總收益的83.9%、83.8%、82.7%及82.8%,均超八成;而前兩大客戶于各年/期的采購額分别占公司總收益的60%、63.7%、70.3%及74.5%,公司“大客戶依賴症”較為明顯。

對此,伯恩光學在招股書中坦言,公司一般并無獲得客戶将采購的實際數量的長期承諾及重續合約須獲得雙方同意及準許,不保證客戶将繼續按現有水準或對公司有利的條款采購産品或根本不會采購産品。倘若公司與主要客戶的合約或采購訂單條款大幅改變,公司的銷量或會大幅下跌,這或會對公司的業務、經營業績、财務狀況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為了防範風險,伯恩光學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提高自身科技實力,逐漸擺脫對手機蓋闆的依賴,緊随新興行業的發展,加大新技術、新材料研發,積極探索金屬、藍寶石、陶瓷等新材料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并在無人駕駛成像、光學雷達等精密儀器螢幕研發領域均有布局。

上述券商分析師認為,“在手機行業,蘋果供應鍊依賴蘋果是跑不掉的,這是全球供應鍊的共同問題,唯一(出路)就是進入别的應用領域”。

經營風險如何規避?

除了經營業績外,擺在伯恩光學面前最大的重難點問題,或許就是頻發的經營風險。

伯恩光學的主要生産基地為伯恩光學深圳與伯恩光學惠州,但啟信寶資料顯示,兩家公司的經營風險都較為嚴重。

2022年3月2日,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人民法院将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标的約為274.43萬元。截至3月18日,該公司涉及141份司法案件,多為買賣合同糾紛。

伯恩光學(深圳)的情況與伯恩光學(惠州)相似。啟信寶資料顯示,目前,伯恩光學(深圳)涉及130份司法案件,其中44.54%的案件與深圳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有關。這是因為,數年來,伯恩光學未按規定為員工繳存或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

6年上市之路多坎坷 玻璃蓋闆龍頭伯恩光學大客戶依賴特征依舊明顯

伯恩光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伯恩光學(深圳)計算住房公積金供款金額所采納的基準不符合适用的法律及法規,故伯恩光學(深圳)并無為雇員繳納足額住房公積金。此外,伯恩光學(惠州)、伯恩精密(惠州)、伯恩高新科技、通遼精工及伯恩創盛也并無為彼等各自的雇員繳納住房公積金。

伯恩光學強調:“一旦雇員同意我們為彼等繳納相關供款,我們将根據适用的法律及法規以及當地的慣例及政策積極為雇員安排繳納住房公積金。2019年~2021年(3月31日)及2021年9月30日,伯恩光學為我們未能繳納足額住房公積金分别作出4.12億港元、3.83億港元、4.03億港元及3.81億港元的撥備。我們将糾正與支付住房公積金供款有關的不合規事件,并于日後應相關機關的要求,及時支付住房公積金供款不足金額,以使相關機關不會就我們的不合規事件施加任何處罰。”

此外,伯恩光學還發生過生産安全責任事故。惠州市惠陽區應急管理局曾于2019年釋出《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9 19”觸電亡人事故調查報告》稱,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6号污水處理站發生一起人員觸電事故,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37.787萬元,認定為一般生産安全責任事故。

對于如何減少對公司前五大客戶的依賴、在經營方面如何改善存在的風險問題等,記者緻電伯恩光學官網電話,接線人員自稱是前台。“你有号碼我可以幫你轉接,你沒有我也沒有。”對方表示。随後,記者将相關問題發送至公司郵箱,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