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因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近期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新能源汽車幾乎都開啟了漲價模式。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而在手機領域,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也表示,電池材料漲價“非常離譜”,并且呼籲使用者珍惜大電量手機。

盧總的這短短幾句話,也被網友解讀為是在暗示Redmi手機也會借此機會跟着漲價。一旦有人帶頭,友商肯定也會陸續跟進,迎來一波大範圍漲價潮……

的确,原材料成本上漲之後,廠商為了保證利潤,也隻能将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再加上疫情、國際局勢等一系列影響,“缺芯”的問題也一直沒能得到緩解,手機價格真的會水漲船高嗎?

官方管道暫時不會漲價

電池價格上漲,其根本原因還是鎳、碳酸锂這些更上遊的原材料價格一直在持續升高,以碳酸锂價格為例,從2021年中期開始,出廠價格已經從每噸9萬元,迅速上漲到50萬元以上,短短半年,漲幅超過了500%。這樣的漲價幅度,的确可以說是“非常離譜”。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相關資料顯示,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成本可以占到整車的30~40%。也就是說,以一台2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來算,單電池的成本就在6萬元以上。是以,電池原材料上漲,整車漲個幾千上萬元其實是可以了解的。

那麼在手機上呢?成本占比更高的是處理器、攝像頭、螢幕等大件,相對來說電池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主流的國産機型官方更換電池的費用,一般都在一兩百元内,空間其實并不大。如果廠商以電池成本上漲為由調整整機售價,漲幅頂多也就在30~50元區間,再高的話,就不太合适。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我相信不會有哪個手機廠商會為了三五十元做這樣的調整,這點成本漲幅完全在整機利潤的可控範圍内,廠商應該會選擇自行承擔原材料上漲的成本。再加上為了抵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沖擊,手機廠商一般都會和供應商簽訂長期的合約,整機售價也不能光看某一個元器件的成本,某種原材料的價格波動,暫時不會展現在面向消費者的整機成品上。

相關服務倒是有可能

已經釋出的機型暫時不會有價格調整,但是手機廠商也不會一直承擔成本上漲的壓力,綜合考量下來,在下一代産品中進行價格調整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一般産品疊代後,處理器、攝像頭包括外觀設計等一系列軟硬體整體更新後,價格有一定上漲也是可以了解的。

比如此前主流品牌的4G旗艦機起售價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而5G旗艦大部分都是4000元級了,這也是因為處理器和攝像頭等大件的成本大幅提高,整機自然也随之漲價了。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不過,大家别忘了,此前有很大一段時間的缺芯,導緻原材料成本上升之後,手機廠商的官方商城以及各大電商平台的旗艦店雖然沒有漲價,但也被迫因為産能問題隻能選擇預售、搶購等營銷政策。這樣一來,也就便宜了第三方店鋪,大多需要加價才能買到心儀的機型。

電池成本上漲對于産能影響不大,但是第三方店鋪定價比較混亂,因為各種風吹草動就調整價格再正常不過了。特别是線下店鋪,溢價空間比較高,店家很有可能以電池價格上漲為由開始漲價,而線下消費者對于價格可能不夠敏感,往往會是以吃虧。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至于那些和電池直接相關的服務,預計會出現比較大的價格波動,比如手機廠商的換電池服務,以及電商平台的電池價格,甚至是共享充電寶的租金都可能有所波動。畢竟這些服務/産品不像手機廠商一樣,可以通過長時間、大批量的産品進行利潤分攤,電池原材料價格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比較大,價格自然會随之調整。

消費者大可以放心

正如前面提到的,電池成本上漲,對于手機整機的影響确實并不大,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其他元器件的價格波動。

比如存儲,這也是所有手機内部元器件中,普通消費者最能直覺感受到差別的硬體:同樣的機型,往往會提供多個不同的記憶體版本,展現在價格上也會有明顯的感覺。比如同樣的小米12,8GB+128GB版售價3699元,8GB+256GB版就是3999元,其他配置完全相同,300元的差價就是直接展現在記憶體空間上。

一般來說,手機上存儲所占成本通常在30%左右,其占比已經超過了螢幕和處理器。此前,西部資料和三星相繼發生斷電事故,再加上南韓疫情影響(主要是三星受損嚴重),全球存儲市場都迎來大漲。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去年9月,台積電也宣布上調晶片代工價格,7納米以下制程工藝報價将會上漲10%,為此,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也預估手機的批發價格将會上漲5%。

好在今年聯發科的天玑8000/9000系列口碑不錯,加劇了中高端晶片市場的競争,也讓晶片成本沒有漲得太離譜。從目前來看,榮米OV這樣的大廠仍然有實力在内部消化成本壓力,短時間不會有太大的價格波動,但是對于體量不大的廠商,可能隻能依靠漲價來維持自身利潤了。

回顧國産手機崛起這幾年,正是因為在保證配置的同時,拿出了足夠有吸引力的價格。近幾年來,内卷的趨勢還在擴大,即使是相對高端的旗艦機型,也不得不壓縮自身的利潤空間,依次搶占市場,牢牢抓住消費者。

電池等原材料大幅上漲,手機即将迎來漲價潮?

特别是線上平台,就算是同一款機型在不同平台的價格波動都被廣大網友盯得死死的,因為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就貿然漲價,對于自身品牌的損失也許是不可挽回的,是以,我們消費者大可以放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