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碳”戰略下,汽車行業減碳控排之道

雲數輕碳 碳說 | 文

“雙碳”戰略下,汽車行業減碳控排之道

引言

“雙碳”戰略下,汽車行業減碳控排之道

近兩年來,低碳減排話題熱度不減。力争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承諾。特别是去年碳市場開啟後,“減碳控排”的要求基本已經擺在各行各業眼前。其中作為重要的碳排放來源和能源消耗大戶,汽車領域的碳減排影響着中國雙碳目标的實作。

“雙碳”戰略下,汽車行業減碳控排之道

01

“雙碳”戰略下,汽車行業減碳控排之道

汽車領域碳減排的必要性

>> 碳排和能源消耗大戶,影響碳中和程序

根據生态環境部的資料統計,2014年交通領域的碳排放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9%,約達8億噸,并持續保持增長趨勢。資料統計顯示,在交通領域中,道路交通所占的碳排放量最高,2015年約占82.7%。此外汽車是汽油、柴油消費的大戶,汽車用汽、柴油消耗占比超過成品油消耗總量的80% 。是以,加大汽車領域的碳減排對中國的碳中和目标實作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 汽車市場龐大,保有量和銷售量給減排任務增加壓力

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較高的汽車的保有量和銷售量都對碳減排任務的實作增加了壓力。截至2020年,總共的汽車保有量為2.81億輛,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為492萬輛。2020年中國市場總共售出2531.1萬輛汽車,其中乘用車2017.8萬輛,約占汽車總銷量的80%。商用車共售出513.3萬輛(其中貨車468.5萬輛,客車44.8萬輛)。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中國持續增長 ,2 0 2 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達到1 3 6 .7萬 輛,同比增長10.9 % 。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達到111.6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25.1萬輛。

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持續上升,2 0 2 0年達5.4 % 。

從長期來看,汽車銷量仍舊保持持續增長的動力。據世界銀行統計,2019年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73輛,僅約為美國的五分之一,也遠遠低于與中國人均GDP相當的馬來西亞(433輛)、俄羅斯(373輛)和巴西(350輛)等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随着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鎮化率的提高和都市圈的擴大,居民出行需求将進一步增加,乘用車銷量、保有量有望同時提升。預計未來較長時期内,中國汽車保有量仍将持續增長。

02

如何實作碳減排?

汽車及交通領域的碳排放涉及兩個環節,一個是制造環節,一個是使用環節。近年來,中國已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汽車領域控排、減排的政策和行動方案,涉及汽車電動化轉型、出行結構調整、運輸效率提升、燃油經濟性改善、車輛技術更新等多方面。

2020年國務院印發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至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

>> 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

就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而言,車輛使用階段的碳排放占比最高。《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報告(2021)》的資料顯示,使用碳排放占汽車總碳排放的90%,占整個交通領域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加大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這一舉措可以有效改善汽車使用環節的碳排放。相關資料顯示,相對燃油車,新能源乘用車每年在使用階段減少的碳排放約為1500萬噸。是以,加速推動傳統燃油汽車向零排放汽車的轉型是盡早實作汽車領域碳達峰和碳減排的重要途徑。

加快新能源汽車大功率快充基礎設施建設

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品質發展的有力保障,是推進汽車産業實作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撐。目前大功率快充發展主要面臨頂層規劃不完善、企業研發投入壓力大、建設周期長、經濟成本高等問題。需要強化政策引領,統籌推進大功率快充網絡規劃布局;強化政策引領,統籌推進大功率快充網絡規劃布局;加強建設服務保障,推動大功率充電基礎設施普及。

>> 上下遊産業鍊協同,推動生産、研發和售後全鍊路環節控排減碳

汽車産業要實作碳減排目标,減碳不僅僅展現在所生産的汽車是否零排放,還展現在原材料供應端、生産端以及售後整個過程。例如,在研發階段,增加子產品化設計,減少拆解及回收階段碳排放量;同時,在生産環節,以綠色、環保的可再生材料,進行減碳行動。對于整車企業來說,在承擔自身責任的同時,還要帶動上下遊産業鍊共同前進。例如戴姆勒在宣布“2039”計劃時,就提出要推動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共同遵循“碳中和”計劃,以便實作供應鍊整體的“碳中和”目标;寶馬集團表示,将強化全産業鍊的研發能力和減排能力。整車廠也可增設更多的碳排放名額要求,促進零部件制造過程實作更多減碳。

>> 推進汽車碳交易體系建設

針對汽車行業,建構符合國情的碳交易市場,逐漸建立碳交易機制,以“減碳獎勵”的形式替代補貼,激勵使用者參與低碳出行的同時,促使産業整體碳排放下降,實作産業結構更新。一方面需建立詳細的規章制度和法律監管,建構公正、公平、公開的價格體系;另一方面,從産業發展自身出發,從車輛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推動雙碳落地并适時推出使用低碳或零排放車輛出行的使用者激勵政策,以碳足迹、碳行為等鼓勵每個人加入綠色出行。

(環境生态網)

責任編輯:樊文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