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全息、3D列印等技術複原大師作品 年輕人這樣“玩”紫砂壺

用全息、3D列印等技術複原大師作品 年輕人這樣“玩”紫砂壺

圖說:戲曲文人壺設計圖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裘穎瓊)為了讓傳統文化獲得更多年輕人共鳴,今年1月起,和器堂創始人羅賓(Robin)在多個短視訊平台以“和器堂”為名,開始介紹紫砂壺文化:魚化龍壺、石瓢、文遠梨形壺,一件件經典作品的文化典故被他娓娓道來。

“很多曆史名壺因年代久遠,或多或少都有些殘缺,我們的專家團隊利用全息影像技術,通過數十次模拟重塑,最終實作了完美複原。”羅賓說,工作團隊将這些數字模組化後的壺型,利用3D列印,為紫砂工藝師提供關鍵資料,進而讓這些“複活”的大師壺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對多款明清大師壺“複原”之後,團隊決定“觸摸”紫砂壺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文人壺,而且,這次不僅是複原,更是“重生”。羅賓告訴記者,不同于普通紫砂壺,文人壺通常指文化名人與制壺名家共同創作的紫砂壺,時大彬、邵大亨、徐友泉……一大批文人雅士的佳作,經由這些紫砂名家之手在壺上揮灑,使流傳千年的紫砂抟土技藝,演繹為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于一體的生活藝術。

用全息、3D列印等技術複原大師作品 年輕人這樣“玩”紫砂壺

“為了恢複紫砂文人壺的傳統,我們特意請來中國戲曲人物畫大家、劉海粟美術館老館長朱剛,制作了首批戲曲文人壺。”羅賓介紹,朱剛是當代畫壇高手,尤其是其筆下的戲曲人物,寫實為主、兼及寫意,畫風特别鮮明,是公認的戲曲人物畫代表人物。

之是以會入這一行,羅賓說:“我們是一幫熱愛文化的複旦校友聚集在一起,立志重新煥發紫砂藝術傳統,傳遞蘊含在紫砂壺上、久違的、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