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王心怡
市場好像出現了一股“造車”熱,無論是家電龍頭的進軍,還是多家新能源車企的上市,都印證了這一點。
2022年3月10日,蔚來汽車(9866.HK)登陸港交所,這是繼美股上市之後的二次回港上市。中國造車新勢力集合港股市場,形成三雄争霸的場面。一星期過後,3月17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跑科技或零跑汽車)遞表港交所,這也就意味着不久後,港交所将迎來第四股造車新勢力。
零跑科技号稱主打研發,然而,高成本研發投入背後卻也帶來了潛在風險,三年累計虧損達48億,“入不敷出”,如何平衡“研發”與“賺錢”的取舍,是擺在零跑科技面前的難題。
01
研發“領跑”,品質問題卻頻出
2015年12月,零跑科技成立,公司宣稱是一家具備全域自研自造能力的科技型智能電動汽車企業,業務範圍涵蓋智能電動汽車整車設計、研發制造、智能駕駛、電機電控、電池系統開發以及基于雲計算的車聯網解決方案。
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曾公開表示:“全域自研是未來的核心,是勝出的關鍵。我們通過全域自研來取得核心競争優勢。零跑除了驅動總成實作自研外,電池領域也已從外采電芯,發展到自己做模組、Pack和BMS(電池管理系統),同時車機系統、雲平台、智能駕駛等都實作了自研。”
如此引以為傲的核心競争優點,是否真的“領跑”了企業?從營收資料來看,零跑科技的成績是不錯的,2021年更被市場認為是零跑科技成立以來的爆發年份。報告期内,零跑科技分别錄得營收1.17億、6.31億及31.32億。
“全域自研”作為零跑科技的一個亮點,2019、2020及2021年,零跑科技的研發開支分别為3.58億、2.89億及7.40億,分别占總收益的306.4%、45.8%及23.6%。
如此高占比的研發投入,但是結果看上去似乎有些“陪跑”。所謂先進的技術,在品質上或許還不成熟。2017年11月,零跑科技首款量産車型S01亮相,宣傳初期,該車型就以部分功能對标特斯拉為賣點,可等車到了消費者手裡,傳出了質疑的聲音。
因零跑S01的故障頻發,諸如制動系統故障、主要螢幕全黑、控制系統故障等問題,200位S01車主在2020年5月零跑T03上市當天,向零跑科技發出公開信,希望零跑科技就品質問題給出答複。

(圖檔來源:微網誌,@零跑品質報告,部分截圖)
對此,零跑科技回應:“零跑科技整車産品品質符合國家标準、故障多為偶發性問題,并非安全品質問題。”但在同年10月,零跑科技還是召回了150輛2019款零跑S01。
(圖檔來源:中國汽車品質網)
零跑科技曾表示,将在智能化領域三年内超越特斯拉。目前來看,2021年實作了傲人業績增速的零跑科技,也足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消費者對于公司産品的認可。Leapmotor Pilot 3.0、Heracles或CTC的問世,也像是在告知消費者可以對公司研發能力有更多的期待。
值得關注的是,零跑科技在招股書披露到:“公司透過Leapmotor Pilot(自動駕駛系統)提供自動駕駛功能,并計劃不斷更新及改進自動駕駛技術,為C11配備Leapmotor Pilot 3.0,提供360度視覺感覺及包括智能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内的22項自動駕駛功能。”
而自動駕駛一直是車圈裡的一個熱門關注話題,自動駕駛究竟要多久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動”?
2021年8月,蔚來ES8汽車因啟動了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态)後發生事故。對于此次事故,蔚來相關負責人還特别提醒:“NOP是一種輔助駕駛功能,不是自動駕駛。”零跑科技的自動駕駛是否又能在安全的原則下,突破研發開創“自動”駕駛呢?還有待市場考察。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研發投入并不是有付出就一定有收獲,一方面說明可能是研發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研發工作實際上存在較大的不确定性,未必都能夠達到訴求目标。研發能力是企業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研發實力不夠的話,企業核心競争力很難形成。”
02
供應商集中,傳遞風險提升
放眼當下,研發還沒“跑”穩,有長遠目标但是實力不夠,使得零跑科技出現了尴尬境界,就是虧損在不斷加劇。
長期處于虧損狀态的零跑科技,報告期内,分别産生淨虧損9.01億、11.00億及28.46億,毛利虧損分别為1.12億、3.20億及13.88億。也就是說,零跑汽車淨虧損合計達到48.47億元,毛利總虧損達到18.2億元。
資料上看,2020年及2021年零跑汽車虧損不斷加劇,尤其是2021年虧損呈翻倍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科技在招股書披露,由于投資未來車型,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研發,生産設施以及銷售及服務網絡的擴張等諸多原因,可能無法産生足夠的收益:“預期2022年将繼續産生淨虧損。”
短期來看,無法交車帶來的壓力或也是産生虧損的一項因素。零跑科技2021年全年合計傳遞量同比增長443.5%。但今年以來卻因傳遞問題遭到許多投訴。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尋零跑汽車,近三十天内産生了21條投訴,且都與傳遞問題有關。
有專業人士指出,由于锂、鎳價格大幅上漲和供應短缺導緻車用電池供應不足,受到配套電池廠家供應短缺的影響,衆多行業内車企都會出現延期傳遞的情況。
但從招股書看,零跑科技開始有了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趨勢。零跑科技的主要供應商為電芯、汽車電子供應商及服務供應商。報告期内,零跑科技向最大供應商進行采購的金額分别占該等年度銷售成本的5.4%、21.4%及19.1%。向前五大供應商進行采購的金額,分别占同期銷售成本的17.1%、28.2%及33.7%。逐漸增加的成本比例将從一定程度上導緻風險敞口上升。
柏文喜認為:“逐漸上升的占比表明公司對前五大供應商的依賴,這一點會帶來供應商集中度過高的風險,需要在未來的供應鍊管理中逐漸以供應商的适度分散與多元化來予以化解j。”
市場層面也并非完全不看好,柏文喜就估值角度,認為在綠色能源的加持下,與蔚來等相比,作為造車新勢力的零跑科技有可能會更高:“零跑科技打出了更多的涉及綠色能源新概念,進而獲得了市場的追捧,也算是企業的突圍方向。對于出于初創期或者高速發展其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而言,年度加劇的虧損是正常的,隻要企業大的戰略方向是對的,市場基礎是堅實并快速成長的,在資本的加持下未來逐漸縮減虧損和最終實作盈利也是有可能的。”(港灣财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