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導語

Introduction

說最狠的話,卻做着最普通的事?傳統車企阻擊造車新勢力,為何如此艱難。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朱錦斌

中國車市的主導權會從傳統巨頭處,轉交至新人的手裡嗎?3年前,這一問題的答案毫無争議是否定的。然而,随着整個産業經過一輪輪的市場改造,中國車市終究在造車新勢力等一批新生企業的教育中,走到了切割曆史的最前沿。

自2021年起,能源變遷、消費革新的浪潮,不僅讓各類“門外漢”萌生造車的想法,也倒逼着傳統車企做出新的選擇。即便是對待全面電氣化的态度仍顯謹慎的日韓系車企,也不得不在當下挺起身闆。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去年年中,現代汽車官宣了電動車品牌“艾尼氪”;到了年尾,豐田章男躍至台前用15款全新電動車的超大陣容向世界宣戰……這一系列的舉動似乎都在證明,那些後起之秀還是逃脫不了被傳統大佬圍剿的宿命。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蔚小理”一個接一個邁過月銷萬輛的隘口,為自身構築起防線的同時,整個行業也随之被重塑。從消費熱點的遷移、産品研發的方向,乃至産業鍊的搭建,無一不在為全行業提出新的課題。

身處其中,作為傳統車企激進轉型的第一人,大衆借助ID.車系和龐大的管道網,企圖和造車新勢力正面交鋒。此刻,我們亦從本田、豐田即将落定的電氣化方案中,看到了新一輪攻勢。或釋出全新的品牌戰略,或成立單獨的事業部來應對……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不過,很明顯的一點又在于,在博弈中始終落于下風的處境,還是讓外界陷入對2022年,乃至未來的思考:傳統車企保有的固有優勢,是否漸漸阻滞了電氣化的發展?堅決的态度中又有幾分殺傷力?

決心雖大,卻力不從心?

去年新能源市場的瘋狂,人盡皆知。前有特斯拉、蔚來等大範圍搶占了25以上的高端純電車市場,後有比亞迪用一己之力挑起了整個車市的紛争。彼時,傳統車企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則從配角一輪下滑到了群演的地步。

雖然凱迪拉克LYRIQ、奔馳EQS等車型的出現,讓業内看到了它們在純電技術端的沉澱和積累。但行至當下,聲量上的巨大差異,依舊反映出了傳統車企在時代大幕下無力的一面。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賣不好電動車,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的确是因為燃油車業務上存留的巨大紅利,使得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無暇顧及電氣化帶來的改變。再一個,恰恰是自身早已固化的發展模式,制約了其在電氣化轉型中的腳步。

相較于造車新勢力輕資産的營運模式和毫無後顧之憂的做事手法,合資公司内部的決策牽制、産品與消費需求之間的落差、主機廠與經銷商之間的利益糾葛等問題的接連出現,不僅未能讓車企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反倒是愈發放大了它們的劣勢。

以大衆汽車為例,去年年初,身為大衆汽車掌門人的赫伯特·迪斯曾公開在推特上喊話埃隆·馬斯克,“你好@Twitter!我來這裡是為讓大衆汽車集團産生影響。當然,也是為奪取你的一些市場佔有率@elonmusk。因為我們的ID.3和e-tron在歐洲市場赢得了首勝。”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奈何,自ID.系列正式入華,在終端市場上奮戰至今的結果來看,我想,這不該是一家霸占中國車市30年的巨擘該有的表現吧。

細細想來,除了ID系列在産品上未能有絕對的産品亮點,自建的直營管道ID. Store(X)既承接不了主機廠直面終端市場的使命,亦使之在自有龐大的4S店網絡下難存優勢。再加上,倘若經銷商在燃油車業務尚屬強勢的前提下,也無心加大對純電車型的推廣,一切就更顯事與願違。

大衆去年僅在中國市場售出了70625輛ID.系列電動汽車,未能如期實作年銷目标時,時任大衆汽車中國首席執行官的馮思翰就說過,“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艱難的一年。”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但現實的殘酷又是,同樣的問題甚至從大衆身上,向着BBA為首的豪華車陣營一路蔓延。全年下來,唯有寶馬iX3能勉強靠着“油電同價”的政策傳遞了22446輛新車。可以說,想獲得一絲存在感,除了打響“價格戰”以外,BBA們也再無有效的舉措。

是的,在最近的一段時間裡,外界時常會聽見,這些主流車企是多麼堅定要走向電氣化這條路。随着旗下講究親民、性能或是智能化的電動車大量釋出,一個個都恨不得将“2030年全面實作電氣化”的決心刻在胸口。而從2022年開年以來,此類規劃也在逐一落地。

而我依舊想問的是,“蔚小理”的年銷目标都奔着20萬輛去了,由中國車企主導的新一輪造車浪潮也加速襲來,這些曾信誓旦旦的合資車企究竟做好準備了嗎?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鲶魚”面前,沒有捷徑

回溯這場暗戰的起源,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新能源産業的最終結果就是,傳統車企再次實作對所有後來者的圍剿。沒有成熟的制造體系加持,包括特斯拉在内的造車新勢力們,一時的風光無量不過是短暫的。

2020年底,馮思翰在中國也信誓旦旦地說到,“我們相信ID.4将真正改變玩法,同時我們堅信,ID.家族能夠徹底改變汽車市場。ID.家族擁有堅實的基礎:大衆汽車無可比拟的制造标準、消費者對我們品牌的高度信任,以及我們在大規模量産時保持經濟性和高品質的能力。”

可另一邊,赫伯特·迪斯卻在《我們如何改變大衆汽車》一文中深切感慨,“數十年來,我們所形成的結構和流程,至此已經變得過時且複雜。最重要的更在于,集團内部存在的一系列的利益糾葛和政治議程,也讓這項工程變得困難。”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如今,2021年都過去很久。不管産業轉型的陣痛,是否會令所有人遭遇到像大衆在電氣化程序中的這般苦楚,迄今為止的真實作狀,确确實實都在放大着這番沖突。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主流合資車企已經決定将2022年視為将“電氣化”落地的最新拐點。All in于此的大衆無需多言,本田最新的電動化産物e:N系列都于近日開啟了預售,豐田bZ4X的正式落地已在計劃中,就連寶馬i3/i4、奧迪Q4/Q5 e-tron等豪華純電車型也在蓄勢待發。

可是,一旦回到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現實中,我們卻倏地發現,在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試錯後,從産品到管道,從人員到服務,從機制到體系,在這些傳統車企的步伐中,似乎有的還是更多着眼于未來的思路。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是否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不敢說。至少和頭部新能源車企相比,傳統車企所謂的覺醒中尚存水土不服的問題,卻是真實的。積極尋求改變的大衆、将Mustang Mech-E第一時間帶入中國的福特、手握微藍車系幾年的通用,有一個算一個。

如果,在諸多的消費選項中,它們從來都不是當下年輕一代的第一選擇,實際用車體驗中又沒有絕對的優勢。那麼,就是在說明,受制于收效甚微的管道拓展,産品本身乏善可陳等現實問題的存在,又伴随品牌力在新消費浪潮中變得不值一提,固化的服務體系難出新意,在新人當道的今天,後進的傳統車企要想做出成績,依舊困難重重。

你以為,現代、日産遲遲不肯出牌,是天真覺着中國市場無足輕重嗎?不,在市場快速疊代的情況下,它們隻是拿不出足夠優秀的産品和更具前瞻性的決策罷了。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去年年末,當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大膽預測,2022年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滲透率将超過35%時,面對近乎翻番的市場空白,各大傳統合資車企仿佛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對于那些強勢品牌,市場潛在的巨大紅利面前,所有事都好說。

而今,在歐洲,特斯拉柏林工廠都正式投産了。埃隆·馬斯克的尬舞中,藏着刺向狼堡的尖刀。那麼,回望中國,“蔚小理”,華為AITO、牛創等新一批新勢力,以及自主車企孵化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與傳統合資車企之間的差距中,又何嘗不是藏着一杆長槍。

在現階段,通俗一點說就是,“你拿什麼跟我鬥?”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中國新能源市場在新興勢力的塑造下,重建了一套新的遊戲法則,習慣被捧着走的豐田、本田等車企,除了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劣勢,放下身段去學以外,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新品牌、新戰略的釋出是多麼讓人“上頭”,抛不開執念,解不開枷鎖的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被“電擊”的傳統車企

|曹佳東|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繼續閱讀